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高校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路径探究

2021-11-12聂广森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聂广森/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一、发展“思政课程”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着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并在此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宗旨。同时与通识教育课以及专业教育课程紧密结合,努力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广大教师也应当提高对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加深对其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把握教学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是服务当代高校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集中营,亦是科学知识与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更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开展相关教学工作的价值,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时代发展,一方面高校需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而有效传播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也应当在其他专业课程中逐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及坚持科学的课程观,同时强化教学育人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价值观,起到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发挥育人功能,提高育人质量。

(二)课程思政应当适应为人民服务的本质需要

教育始终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致力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粹,现在的教育更具有功利性,很多高校仅仅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人才而进行统一化的培训,往往忽视了现代大学生的特性,现代大学生往往更加个性,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更加向往自由,这样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逐渐与教书育人的本质相偏离。另外,高校课程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重智轻德、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现状也逐渐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又或者社会责任感缺失。因此高校课程的开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育人的根本,致力于全面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教师应当提高政治站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想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出大批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其中一个关键点也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十分重要。因此首先教师首当其冲应当提高政治站位,促进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但是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往往分为专业教师、实验实践教师、政工教师(辅导员等)、思政理论课教师等类别,教师往往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教师的工作内容也有差异,这虽然具有很多便利之处,对于人员的分工管理具有很大作用,但却不利于团队合作,难以达成协同育人的目的。做好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因此思政课程需要转向课程思政转型,将德育注入到每一堂课当中,全体教师也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每位教师都应该保持专业,恪尽职守,牢记自己的职责。

二、正确处理进行课程思政时应处理的几对关系

课程思政的出现也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校育人理念发生的变革,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率。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极大地整合了教学资源,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颠覆,已经逐渐深入到实践当中并保持持续推进,目前要着力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逐渐实现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

(一)协同发展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的关系

公开教育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在公共场所,系统公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开设专题理论讲座等等;课程中教育则是指教育者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身心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树立价值观,并逐渐坚定理想信念。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和综合素养课。课程思政则致力于促进这几类课程的融合,即思政教育显性课程与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相融合,也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育课、综合素养课协同发展。为了实现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需要积极推进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协同发展,并进一步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制定好的教学计划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

想要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需要选择教学方法,想要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从而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不仅要求积极开展专业化的课程教学,与此同时,要善于挖掘其他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例如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消无声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无形嵌入,最终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应当放弃过去固定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有效结合,从内部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三)注重结果教育和过程教育的关系

工具理性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往往具有功利性。而价值理性与之相反,往往更注重过程的合理性,追求伦理道德。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任课教师与被教授者往往缺乏沟通、因此互相缺少理解难以相处融洽。尤其是文理的分工,理工科往往热衷于追求真理性,因此更加着重于学生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而文科与之相反,我问问热衷于价值性,因此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正因如此,两类学生思维方式往往不同。而课程思政则在育人目标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

课程思政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道路尚很漫长,我们需要积极整合各类优秀资源,积极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相统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一)积极构建高校老师管理者的立德树人共同体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不仅仅在于思政课的老师、班级辅导员,又或者是学校相关管理和组织者,而是包括专业课老师在内的所有教师。所有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师使命,树立责任感,将教学理念牢记心中。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做到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想要实现大家共同的教育目标,教师间应加强互动交流,教师之间互相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构建一个学科交叉的对话交流机制,整合最优秀资源于一体,在各类资源互通互享的同时,最充分利用所获得的资源。

(二)不断加强巩固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难以想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可以说是无法代替,但是其发展尚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必须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大创新,丰富与完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良育人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完善,不能因课程理念的改革就放松了对教学的要求。应当不断进行完善,不断充实内容。必须要立足于发展着的实践,积极探究与剖析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教育内容,让内容更加深刻与形象,从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高校育人资源其实十分丰富多彩,重要的是学会深入挖掘,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积极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从而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应当遵循人的生长与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协同作用,应当在专业课程教授中,适当地对理想信念、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十分重要的育人要素进行提炼,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审美情操等等。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主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其宗旨就是要发挥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我们必须要继续推进课程思政步伐,不断进而完善,使其在广大高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