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习俗隐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挖掘

2021-11-12肖影玲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花街花市隐性

■肖影玲/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传统春节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着中华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春节习俗的漫长演变过程中,吸取了不同朝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习俗精髓,有其特有的历史故事、习俗活动、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从内隐教育角度而言,春节习俗内含着丰富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一、追忆祝福,承载感恩情怀,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基础

感恩祝福是春节的重要情怀,是表达一种感恩和祈福之情。通过春节感恩,让人们知荣耻,懂人伦,明道德,讲信义,知礼节,有敬畏,懂慎独,人们的行为只有符合道德规范,才能使人获福;相反,便会得祸。所以,春节期间要讲吉利话,要敬祖,要拜年,要送福,表达的是一种敬畏之心、亲情之爱、朋友之情,祝福之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如客家人上灯仪式的第一步就是感恩祖先,缅怀祖先不易。感恩祖先开创基业、奠定他们现在生活基础。这种对祖先的感恩之心是上灯仪式的最主要目的。

春节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亦是对未来一年的展望,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点。过春节,远在异乡的儿女回到家中,与家人共享天伦,畅谈一年的见闻与体会,感受亲情的温暖,团圆的喜悦,拉近彼此之间心理距离,维系血浓于水的亲情。所以,春节又是中国的感恩节,通过春节感恩祝福,我们可以省察自己,爱护亲情,宽容他人。感恩是春节主旋律!这种感恩之心,是为人之根本,亦是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基础。

二、逛花街行大运,富含人情味,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内核

最具岭南特色、人情味和精神气的春节习俗应是逛花街。春节花市成就了广州“花城”的美誉,也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我国上古时代就有花卉家,到了南宋时便有以卖花为生的“花户”。广州花市起源据说可追溯到明朝。据《广东新语》记载:“粤东有四市,一曰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只素馨,而无别花。”而海珠广场南岸,因每日载素馨至此上舟,故名花渡头。这是广州最早的花市。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并称为“广东四市”。后来花市逐渐演变为年宵花市,成为过年广州最热闹的去处。现在广州每区甚至街道也设起花市来,使广州处处花香,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城”。

广州及大部分珠三角人认为行过花街才算过了年,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传统,也是广州市民的重头戏。行花街是为了沾点花香瑞气,挤掉晦气,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广州人最讲“意头”,过年必买年桔,年桔上要挂满利是封,意为大吉大利;桃花则是广州春节的“圣诞树”,“一树桃花满庭春”,寓意花开富贵,家庭祝愿如意吉祥。水仙花则意寓“花开富贵”。新年买百合花则是“百事合心”的意思,寓意家庭、婚姻美满。富贵竹有“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的祝辞。之前运气不好的人买个风车,意为转运;买个五代同堂花,意为子孙满堂;未婚男要买桃花,意为走桃花运;买盆吊钟花,表示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一年美好生活的降临,还表示“金钟一响,黄金万两”,在新的一年里发财致富之意。除夕花市是广州人春节重头戏,花城看花也就成了广州春节品牌。

当然,花市上也能看尽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行花街等已成为了广州乃至广东人过年的重要仪式,这仪式有助于促使人们保持社会记忆、强化个体归属的功能,人们在感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的同时,通过共同的民族记忆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回顾,人们彼此产生亲密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无形接受着春节背后的身份认同和道德教育,年复一年,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身份角色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会认可和遵循,对所属群体所持有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也会认同也于无形之中形成了稳固的民族认同,这样,春节通过实现个体价值认同和群体价值认同培育和凝聚民族精神,是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内核。

三、除旧迎新盼团圆,守岁重亲情,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水木源头

千百年来,“团圆”、“尽孝”一直是春节的基本理念,也是家族情感、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一年到头,最看重的就是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因此,团圆饭就成春节最主要的习俗,除夕团圆饭也是家族身份和之夜地身份的构建过程。比如,客家人在除夕要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年夜饭必得有一道是鱼,意为“年年有余”,要吃芹菜、葱、蒜,意为勤劳聪明会计划(划算)。潮汕则是“围炉”和各种裸,主要有甜粿、酵粿(发粿)、菜头粿,意为“甜、发、有彩头”。

除夕团圆饭后一家人围坐守岁是中国人情亲的体现。“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除夕的三个重要活动祭祀、团圆饭,守岁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广东人守岁一般都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唠唠家常,计划新的一年事宜,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家人团圆、放松,幸福和喜庆的时刻。除夕守岁开始客家人厨房要点长明灯,直到年初五开了年,才可熄灭。

团圆、守岁等春节习俗,为践行、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使传统的“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伦理道德得以代代相传。亲情是维系中国基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纽带,也是中国人人情往来的最主要内容,孝道至上的道德观、重亲讲和的家庭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宗族感情有重要作用。亲情情结和伦理道德是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水木源头。

四、严尊禁忌习俗,涵养家国情怀,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制载体

传统春节有很多禁忌,大年初一早上忌剃头,也不要洗澡、洗头、洗衣物,不能动用扫帚,打扫屋子,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年初三不可走亲戚,正月里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破,不小心打破碗碟,要赶紧说“碎碎平安”,等等。这些春节的禁忌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对社会起着“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和和美美,中国社会稳定和谐,中国文化经久不衰,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有力法宝。家庭乃至宗族成员通过一场年度盛宴昭示着亲情归向与价值坚守;往大化之,则维系着炎黄血脉、华夏情思。它是一个小至公民与家族、大至民族与国家的和谐共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是有了这种和谐共生,百姓的家国情怀才得以内化。在浓郁的“年味”里,家国情怀不断浓郁,成为了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春节把个人、家庭、祖国紧紧连缀在一起,是涵养家国情怀的规制载体。

五、行通济无闭翳,年例维亲探友,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基础

行通济是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男女老少手拿行运风车,灯笼或生菜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的风俗。“无闭翳”是粤语俗语,意为无烦恼。通济桥是佛山最古老的桥之一,行通济,得一次从头走到尾,不能回头,并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出,经尾窦到澳口返回。行通济起源于明朝商民为求生意顺境,便以行通济桥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有“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无闭翳”之说。粤西地区有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年例,意为年年有例!从年初五到二月底,是粤西地区最热闹的年例时间。最初,无论是粤西年例还是潮汕“拜老爷”最主要的目的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变成探亲访友维系亲情的活动、朋友间沟通和交流的载体。

百姓的这种求吉祈愿福行为,是自古以来就广泛存在并有着深厚民众基础的民俗心理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趋利避害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中国人的很多春节行为都是为聚福避祸。人们通过这些习俗活动,确立价值取向,明白社会规则,安排人生秩序,联络宗亲情感,找到人生定位,担负社会责任,社会也就有了纲伦,道德,仁义的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基础。

总之,春节是中国人心之归处,亦是中国人梦之魂之所在,在合家团圆,举国欢庆之时,也是最佳进行接地气,贴生活,近民心爱国主义教育之时。春节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展望来年,规划未来,数说祖国的繁荣昌盛,畅谈社会的美好事物,这些都能激发起大家的爱国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花街花市隐性
逛花市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九曲花街
从桃花源到花街:徐则臣对乡土乌托邦的继承与重建
春节看花市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