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2021-11-12福州工商学院福建福州350700
江 霞 (福州工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700)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学校完成相应的课程,取得合格成绩后获得的文凭。“X”是强化,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对本行业的深入了解,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X”的内涵包括职业技能的获取、知识素养的提高、职业能力的拓展、新技术新技能的适应等。
“1+X”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和完善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设,改变以教授为主而忽视学生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最终培育出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思维,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校应该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这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说,通过政策引导,在确保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专业特征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不断深入学习。
2 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面对新技术变革挑战,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一专多能、“1+X”新兴人才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的趋势。目前,许多高校只需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就可以毕业,对专业等级证书的重视度不够,对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未做硬性要求。与证书相适应的课程缺乏,学生对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识不足;有些证书覆盖面不够,口径宽窄不一。同时,有些高校尚不具备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基地的空置率高,有的实训基地不能同时容纳多个学生参加技能培训教学这些问题都不利于“1+X”证书制度的推进实施。
风景园林专业就业面广,涵盖的范围大,包括园林建筑设计及广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全方面的设计领域。现阶段,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高校与普通校企脱离、校企融合度不高,没有形成长效的互动机制,使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节奏,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设计当中应用程度低。究其原因,大多高校采用知识灌输教育形式,更加关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项目脱离实际,侧重于艺术的表现。系统的理论没有得到及时的支撑反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基于此,高校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炼综合类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特色,紧紧围绕风景园林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着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创新建构课程体系,重塑人才基础结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
3 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本章探讨“1+X”证书制度下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构建职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3.1 重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证课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是前置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技能,“X”是后继课程,强调多种技能同时并重,是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客观反映。通过接口课程逐步转入“X”专业培训课程,包括植物学、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以传统的理论课程为主,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应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使其全面发展;第二,很多高校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仍然采用老旧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系统性差,理论和实践关联度低。因此,“1+X”证书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书证通融,将技能教学融入课堂考核,合理规划课程,在课程类别、内容方面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授课内容上,衔接职业标准,使课程体系的完善更具有时效性,在人才培养上实现“证课结合”。在教材的编写上,添加校企合作的内容以及企业和行业的人才技能指标。在学生的考核方面,以项目方案成果以及工作过程态度等作为依据。
高校应立足于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通过课证共生共长对课程进行集约化构建。第一,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标准相结合进行优质课程的开发和重塑。第二,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在课程的建设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优化符合设计行业规范的课程体系,将岗位职业素养引入课堂教学。第三,学校与企业人员合作,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共同开展课程体系的建构,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做好课程的对接。第四,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与院校教学有机结合,吸引龙头行业参与职业技能等级制定的统筹工作,与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以及证书标准的修订工作。按照证书的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还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设计任务,使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获得了职业技能考试的考点内容。
高校可以按照模块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和毕业设计等模块。将若干实践教学板块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视角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教学与工作相融合的“1+X”证书制度。例如,一年级学生开设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二三年级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包括设计初步、景观规划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竞赛、课程实习、艺术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学院把握学科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产学研项目化教学内容、产教融合、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四年级经过二三年级的系统学习的积累,进入到实验室、工作坊、企业学习,经过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习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才的角色转化。
3.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工作坊教学平台
为了使教学与企业和市场真正接轨,要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采用基于“1+X”证书模式的现代工作坊学徒制,从企业的角度和行业的高度科学地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注重培养“两条腿走路”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进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此来推动风景园林专业产业化,更好地适应风景园林人才不断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学生适应实践工作的效率,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的含金量。
融工作坊课程建设是指将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融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一体,使这些课程在工作坊平台上盘活起来。让高年级的学生课余进入工作坊学习,以现代学徒制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展开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和课题。学生共同分享和交流经验,教师对设计项目进行点评。学院邀请企业师傅担任工作坊导师,让实训平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工作坊平台参加对外服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对外服务教师团队形成“1+X导师制”模式,即主要负责导师加辅助助理导师,共同完成对外服务项目。
风景园林工作坊有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操练,有针对性地按照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做中学、学中做”,这种课后师徒关系突破了传统理论学科的局限性,重视实践,突出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鼓励中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合作积极申报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到设计项目当中。工作坊平台确保人才目标和社会需求交叉对接,在真实的微型社会场所中,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初步实现职业技能与工作岗位对接的体验,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接受了学校所教专业的通识知识,又可以满足职业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实现了从理论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3.3 强化“1+X”证书制度的师资力量,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X”证书制度需要大量懂得教学和技术的培训讲师。高校应重视教师队伍发展的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培训,选择龙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企业技术人才参与学校的实践课程教学,使教师了解相关技能的评价考核标准。将教师的发展和“1+X”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实践教师需要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鉴定资格证书,开辟教师晋升的新通道,有效推动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
4 总结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以证课通融、双师团队、实训基地为抓手,主动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专业学科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及时将行业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形成了“证课结合”。学生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素养,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等级证书,从而提高职业认知,使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综上所述,高校风景园林人才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应该朝着应用型职业人才方向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1+X证书”不是简单意义的“双证书制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学校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通过政策引导,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它与国家、社会、院校、教师、市场、企业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几者之间要相互交融贯通,密切配合,才可以真正打破“围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