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甲午战后清政府的海军重建
2021-11-12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 硕/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甲午战前的海军发展情况
在进行置办海军过程中,清廷先后向德国等国家购置了一批批现代化新型战舰,包括堪称世界最大战舰“镇远”、“定远”战列舰和新型军舰“济远”、“来远”、“致远”等巡洋舰以及轻型巡洋舰“超勇”、“扬威”等,由此组成了颇具规模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由丁汝昌为提督,林泰曾和刘步蟾为左右翼总兵,邓世昌、方伯谦等为各舰管带。新建成的北洋水师,实力不弱,装备和水兵操练基本上都是现代化水平,其海军实力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在建成后期,由于清政府屡屡挪用海军经费,造成了海军发展停滞的情况。1895年初,日本海军进攻威海卫,由于威海港水陆军防守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除了规模最大的北洋水师,南洋、福建和广东水师也是洋务运动几大成果。
二、甲午战后重建海军的讨论与筹议
(一)关于海防理论和海防意识的讨论
甲午一战后,国家再无强大的海军巩固国防,人们便纷纷主张重新建设海军,夺回中国海权,加强国家海防,海洋安全大陆就安全,大陆安全百姓就安全。于是民间各个学社和知识分子团体相继研究海权理论,传播海权思想,主张海军的重要性等。此时,西方国家的关于海权理论的书籍和期刊相继被翻译成中文并传入国内,比如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再比如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日本的《海上权利要素论》以及《海军政艺通论》等,这些都使国人刷新了对海权与海防的认识,认识到了海权与海防对于国家安全战略全局的重要性。
郑观应也对海防思想颇有理解。甲午战争的失败,使郑观痛心于“威海之役,复举新、旧战船皆为敌人所掳。见哂于外人,贻讥于小国,南、北洋之所恃,一旦几于烟消烬灭。”郑观应也指出“海疆一失,如人之血脉不通。凡泰西各国无不设立海军,岂可因噎废食,海防遂可不设乎?此真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 郑观应认为海军是一个国家国防必要的,不能因为军费浩大和有过战败经历而再不设置,主张应该重新审视海军的作用,加强对海军军官的海权理论与海防意识教育,增加对于海军建设和港口建设的投入等。
(二)清政府重建海军的筹议
1、对前北洋水师军官重新启用的筹议
甲午战后,北洋水师的幸存军官如邱宝仁、叶祖珪、萨镇冰、程璧光、李和等都被清政府遣返革职,这样,全国再无通识海军战略之军官。由于袁世凯多与外国人打交道,对于国际局势和世界潮流比较了解,所以他深知海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窃维今日中国之大势,论练兵则陆师视水师为急,论求将则水师视陆军更难。盖今之水师,重在海军,非徒驰骋于长江内河者所可同日语也”,然而“我自甲午一役,海军歼焉。然大东沟一战,胜负相当,以视陆路诸军,犹有声色。近年以来,海军将才,日少一日,即使从新募练,而成就尚复需时”。他认为重新建设海军需要大量的海军人才,当前正处于战败不久和赔款阶段,培养海军人才确实是困难重重,只有重新启用前北洋海军军官和人才,再加以新式培训,才可填补海军人才空洞。
2、琅威理关于重建海军的建议
琅威理,英国人,早年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在1863年跟随阿斯本舰队来到中国,由于其掌握丰富的海军理论知识和知晓最新式海军训练方法,所以被聘为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建议清国要重建海军,“必先有一不拔之基,以垂久远,立定主意,一气贯注到底,不至朝令夕改。”琅威理认为,要重建海军必须要选择一个稳固的基地,在此基础上不断建造,这样才能使海军发展稳定,不至于动荡不定。琅威理还建议,要设立专职的海军部门,以海军部门为权力中心,高效发展海军,避免出现重叠管理等现象。
三、重建海军的措施
(一)恢复海军部门,创立海军部
1910年,宣统帝责成建立海军部。在建制方面,领导层设立海军大臣一名,副大臣一名,负责管理海军一切军务。设置参谋官若干,负责协办海军战略和行政事务。海军部之下设置军制、军政、军学、军枢、军储、军法、军防、军医八个司,负责八项具体事务。1911年,任命海军大臣载洵为海军正都统,任命海军副大臣谭学衡为海军副都统。同时,海军部设置了海军现代化军衔,一切海军事务与国际接轨。海军部的成立对于中国近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海军体系的成熟,使海军这一军种和陆军平齐,从此海军不再是陆军的附属,这极度显示了清政府对于海军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
(二)添置海军战舰
自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来,中国近代化海军便只剩残垣,北洋海军只剩下训练舰“康济”一艘。而另一大海军南洋水师主要为木制战船,在当时的铁甲蒸汽时代以完全处于落伍状态。所以,清国的重建海军计划必须要添置最先进的铁甲战舰,而由于当时的国家情况,添置新型军舰主要依赖于从外国购买,其次为本国自造。
1898年,全国掀起百日维新运动,光绪皇帝采纳维新派的建议,添置军舰重建海军。当时直隶总督荣禄上奏“福州船厂所造兵轮,就奴才访问所及,尚有未能合宜者。”
清政府在甲午战后第二年,便向英国订购“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该船类似于日本“吉野”舰,是清廷在战争在之后购买的最大型号的军舰,仅次于“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在同一年,清廷命令许景澄向德国购置三艘巡洋舰,分别为“海容”、“海琛”、“海筹”号。这些战舰与之前购置的“海天”、“海圻”号共同构成了新海军的主力战舰。同一时期,订购的德国船舰“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驶到中国,大大的丰富了海军舰种。到了20世纪,清政府也在不断地向国外购买军舰,1909年,清政府派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镇冰出访欧洲,填购船舰。
虽然在这一时期,国内造船厂也为新建海军计划生产出了很多船舰,但是国内生产出的船舰成本太高,技艺较为劣质,生产规模只能生产小型船舰,功能少,战斗不强,再加上国内官僚体制内部腐败严重,财政吃紧,中央拨派银两层层克扣,所以国内自造战舰对于新海军只能是一个补充的作用,并不是主要地位。
(三)恢复海军教育
为了加强海军新晋人才的培养,清廷在1902年于烟台东山创立海军练营,训练水手,由天津水师学堂第一期毕业生谢葆璋任总管理。次年,他在练营内继续创设烟台海军学堂并兼任总监督,招收学生20名,次年又招生20名。由于学堂颇有成效,袁世凯决定将嵩武军右营营房拆除,建成新的校舍。1908年海军学堂正式宣告成立。此外,广东的黄埔海军学堂还在继续招生,南洋水师1909年又设立湖北海军学校,并进行招生训练。
在恢复原有海军学堂招生的同时,清廷也逐渐开办现代化海军学校。1903年于烟台开办了航海专科学校,这个学校是由中央直接管辖,是对之前海军学堂管制的革新。清政府同时也有建立海军大学的打算,但是最终由于复杂的多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
四、重建海军计划的作用
(一)使海权意识得到提升
甲午一战海军覆没之后,清政府和人民对海洋权益意识逐渐淡薄,甚至放弃海洋权益,这对于处于列强包围蚕食的中国是极度危险的。重建海军计划的实行,使中国又有了一支现代化海军,可以驰骋大洋,巡航海疆,保卫身后海岸线后的祖国,再加上全国普及海军教育,使人民的海洋权益和意识不断得到提升。
(二)宣扬了民族威严
1911年,载洵上奏宣统皇帝“英皇加冕,大阅兵舰,拟派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海圻”号舰前往祝贺。”程璧光奉命率领大型巡洋舰“海圻”号前往英国祝贺英王加冕,在中国海军到达之后,英国检阅中国海军。在这次检阅之中,新操练出来的新式中国海军表现英勇,操练有素,收到了与会人员以及各国使节的赞叹。此外,中国海军也曾巡洋访问美国,而且拜谒了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的陵园,参观者皆惊呼中华之威严。同年,由于古巴、墨西哥发生排华事件,于是中国海军从美国到达古巴、墨西哥进行访问,当地华人皆去观看来自祖国的大军舰。当古巴和墨西哥人看到中国海军的军和军人的威严时,立即道歉,停止排华,这也彰显了重建的海军对于宣扬国威的巨大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在海洋上的存在和威仪。
(三)对于后期的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日本军队不断从北至南侵略中国,中国海军处此绝对劣势之下,在历次战役中,也以舰队作战、要塞作战、水雷作战和阻塞港道四种战术,打击了日军。1937年8月,海军奉命将12艘老旧军舰、23艘商船和8艘码头船沉入江阴水道,另以民船、盐船185艘和大量石料填补空隙,建起一道江防阻塞线。淞沪会战期间,中国海军还多次主动出击日军,炸毁了日军登陆的三井码头和储存汽油的趸船,炸毁铁驳船4艘、小火轮2艘,炸伤日军在上海的旗舰“出云号”。但在保卫上海、南京、武汉的战斗后,中国海军损失了主力舰“平海”、“宁海”、“应瑞”、“逸仙”、“建康”与其它数十艘舰船。为了在长江一带阻击日军进攻首都南京的步伐,“海琛”、“海筹”、“海容”等大型主力舰拆下炮塔,相继自沉长江,有效切断了日军进攻水路,缓解了首都南京的紧急状况,这只海军为抵抗日本帝国之一尽了最后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