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的医学知识和医学精神
2021-11-12雷胜学
雷胜学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录了许多有关人体、病状、草药、砭石、针灸等方面的中医药知识,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上古时代医学状况的百科全书。《说文解字》内容丰富,体例鲜明,学风扎实,论述严谨,是中国汉字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说文解字》记录的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经验,是上古时代中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值得认真挖掘、研究和继承。
1 《说文解字》中的医学理念和生命观
《说文解字》中的医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以“疒”部、“月”部、“肉”部、“足部”“鼻部”“人部”“女部”“艸”部等为代表的汉字的解释中。其中既蕴含着古人对人体器官、疾病症状、病因病理、治疗方法、药物毒理等医学知识的认知,也蕴含着对人的生命和健康标准的理解,反映出古代中国医学发展情况。其所提及的相关医学知识,已经涉及现代医学中的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传染科、寄生虫病科等诸多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
《说文解字》中蕴含着富有时代特征的生命观。汉代是阴阳五行思想和谶纬学说盛行的时代,许慎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受当时的医学实践、文化氛围等影响较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关于人体内脏的解释中,他分别将肝、脾、肺、肾分别解释为“木藏”“土藏”“金藏”“水藏”。难能可贵的是,许慎对人体结构形态的记载解释,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唯物特性,如《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与医学有关的脏腑经络、生育妇产、人体骨骼等字,从侧面反映了中医朴素的唯物生命观。当然,《说文解字》对生命的理解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例如对“鬼”的解释,认为是“人所归为鬼”,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精神分辨理解。
2 《说文解字》中的身体器官和本草药物
身体是医学实践的对象,对身体部位和器官的认知,体现的是医学观念和医疗实践的变迁。《说文解字》“肉”部中收录了大量表示身体器官的汉字,例如表示身体部位的有膺(胸)、脣(嘴唇)、背、股(大腿)、脽(臀)、脣(嘴唇)、脰(后颈,后来假借为“头”)、背(脊背)、胳(腋下)、胑(四肢)、脽(臀部)、股(大腿)、脋(胁)等;表示身体内脏器官的有肝、胆、脾、肺、肾,脬(膀胱)、肠等;表示女性孕育和遗传的有腜(孕初)、胚(孕一月)、胎(孕三月)、肖(肉体或相貌相似)等,可以看出,至少在汉代时,古人已经对人体部位和器官有着较为清晰和精准的认识,当时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的人体解剖经验,虽然这一经验并未在后世的中医发展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说文解字》中的本草药物,主要集中于“艸”部汉字。只有正确探索和训释本草名物,以精确无误地阐明其对应关系,才能了解当时的医学理念,正确理解其中包含的有关中医药的内容,了解本草的古今应用情况,指导医疗实践,保护人类健康。“艸”部汉字对应的药物,收录于《神农本草经》就有80种,《本草纲目》中能找到对应药物的艸部文字有184个,对后世中国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明确指出“药,治病草”,说明自古以来中药的主要来源是草木类植物,直接指出的中药有芺(苦芺)、芐(地黄)、桔(桔梗)、芫(芫草)、菳(黄芩)、丹(朱砂)、䕅(鹅肠草)、蔹(白蔹)等数种,大多数直到现在依然是常见的中药,发挥着重要的医疗作用。
3 《说文解字》中的疾病知识和饮食文化
《说文解字》对疾病的记载,主要集中于“疒”部汉字中。“疒”部汉字本义大多和疾病相关。在后世,很大一部分“疒”部字被广泛用于医学术语,是与疾病、医学关系最为紧密的汉字部类。例如表示头部疾病的痟、疕、疡,表示口部疾病的疴、疦、喑、瘑,表示颈部疾病的瘿、瘻,表示腹部疾病的疝、疛、痞,表示皮肤疾病的癣、疥、痂、痤,表示妇儿疾病的瘕、瘛、癎,表示神经疾病的痿、痹等。除此之外,还有表示动物疾病、中毒疾病、疾病成因等诸多“疒”部汉字,最能反映中国上古时代疾病知识和健康理念。
《说文解字》对“疒”的解释是:“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凡疒之属皆从疒。”最直观的理解是:“疒的意思是倚靠,人有疾病,像靠着、挨着的样子,所有与‘疒’相关的字,都采用‘疒’作边旁。”甲骨文中的“疒”是个会意字,从字形上看,像是一个不舒服的人(可能是受伤、流血、怀孕、盗汗等)依躺在床上,以此来表达身体状况的异常,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在人类早期关于身体状况和健康标准的初步理解。
“疒”部汉字中,最常见、最常用的“疾”“病”二字。在现代语言习惯中,“疾”“病”二字常常混用、连用,用于宽泛地概指一切疾病。例如《新华字典》中,“疾”的第一个意思,即是“病,身体不舒适。”但是从字源的角度,二者是有所区别的。《说文解字》对“疾”“病”的解释是:“疾,病也。”“病,疾加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疾,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按段玉裁的解释,从字体构成的角度讲,“疾”和射箭有关,可以理解为箭头伤人,也可以理解为箭头速度之快,蕴含着古人对疾病症状、特征、性质的描述和理解,其特征是急、快,无法预期、没有征兆的。再如“痹”,说文解释为“湿病”,意指是由湿气引起的疾病,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专门的《痹论》,其中提及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的病为痹病。除了“疒”部疾病,还有些器官的疾病,分布在其他器官类部首的汉字中。例如表示眼部疾病的眊、睐、盲、瞍,表示鼻部疾病的鼽等。
《说文解字》中“食”部字大多与“食物”或“吃”有关,通过对“食”部字的梳理和阐释,可以探究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以及其所折射出的健康观念。例如说文记载,“餀,食臭也”,是描写食物腐败变质的,既能折射出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也能透露出当时的健康观念。总体上来说,汉代以前的古人饮食,已经呈现出细化的特征,《说文解字》记载的专门的烹饪方法就有煎、熬、烘、鬻等十几种,饮食习惯也呈现出规律化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健康饮食习惯和初步的养生理念。
4 《说文解字》中的医学想象-象征体系和人文精神
《说文解字》中的医学思想,深受当时的哲学思想影响,是一套论证精密复杂的想象-象征体系,背后蕴含着临床解剖学诞生之前的假想逻辑。认清这层逻辑关系,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人类医学发展的认识。例如,许慎用当时盛行的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五藏,并与六腑相匹配,用十二属统领人体的躯干与四肢等。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人体器官知识,甚至可以说有了一定的人体解剖学基础,但基本上还处于前现代的假想医学阶段。这一阶段医学的典型特征是建立起一套论证精微的想象-象征医学话语体系,以应对身体的“可见之物与不可见之物”之间的矛盾。
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例如“痨”字,说文解释为“朝鲜谓药毒曰痨。从疒劳声。”这个解释,至少透露了这样的信息:痨的意思是药物中毒,可能和药的副作用有关,说明至少在东汉时,人们已经有了药的副作用的初步认识。另外,里面还透露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医学文化传播和交流。扬雄《方言》也解释说:“凡饮药傅药而毒,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痨。”所以,“痨”字在当时大概率是方言字,是北燕朝鲜地区人们对药毒引起疾病的统称。
《说文解字》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研究和继承。尤其是在国家重点推荐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和阐释古籍中的中医药知识和文化,是促进传统中医药现代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说文解字》中还有很多关于动物类、植物庄稼类、自然界类、数目类、宫室类、服饰类、饮食类、器皿类、交通类、武器类、日常工具类等汉字,是一部我们了解、认识东汉以前人们思想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