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犯孤平』说起

2021-11-12梁健

对联 2021年8期

□梁健

创作近体诗、填词和写对联,应该遵守平仄格律。其中『不犯孤平』的问题经常被诗家提及,甚至有联家也作如此要求。所谓『孤平』,我觉得是近代诗律学者不明古意而故弄玄虚的结果。为什么律诗会有『犯孤平』一说的产生,相信绝大多数学者都没有认真思考里面的蹊跷所在。

『不犯孤平』——诗人们约定俗成的客观出现和后来好几百年断代,又在清朝及近现代被人提起,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从格律诗的出现、变化和汉语言的变化、发展方面入手研究,才有可能发现其中规律。

为什么会有『犯孤平』一说?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约定:以伶人演唱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最美的女子所唱的一首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因而颇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据此得知,诗在古代是用来谱曲给歌女唱的,就如乐府诗一样。因时势变化,大概中唐以后,诗就渐渐不再作为歌词给人唱,那时已有了专门的词(长短句),诗也逐渐失去了唱的功能,多用来自娱、题壁或赠友。又过了几百年,词也步诗的后尘,不再作为歌词给人唱,又有新的曲(散曲或套数)取代了。于是,诗、词就变成了两种很类似的文学体裁,主要是文字上的表达,充其量是吟诵了。

既然古代的诗歌最初是用来唱的,也就是歌词。那『孤平』为什么会成为禁忌?我觉得那是关乎唱腔、节奏的问题。唱歌的人可能会发现,只有自始至终都发音平稳的平声字才可以拖腔,而音阶有高低变化的仄声字是不适合拖腔的。因为无论发音向上或向下走,总有极限,到点自会戛然而止,只有平声可以理论上无休止地唱下去。

为什么会有孤平和拗救?应该跟唱腔有关。律诗大多数句子的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但后三字的结构却基本严谨。因为句子重心一般在后,歌女演绎歌曲时会在那里玩花样。『孤平』和『拗救』都出现在诗句(指每一组对句)的后半部分,这每一组对句也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单元。在唱歌时可以用来增强效果,使用『拖腔』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要能拖腔,当然最好采用平稳发音的平声字了,如果一个音拖不出效果来,就要两个平声字来映衬、配合(在需要拖腔的位置可前后移动以方便演唱者掌握)。所以每逢对句的歌词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那就会被判『孤平』,歌女不爱唱。即使上句五连仄也不怕,只要下句有二连平来补救就没问题。如果歌女不喜欢唱,诗人的名声自然就大受影响,那就习惯于去避孤平了。

想当年要抵制『犯孤平』时,歌女说了算,诗人是不会对别人写的诗『犯孤平』而有意见的,但在创作时自然会有意无意地避免『犯孤平』。所以我们在唐宋时期的诗论里,基本看不到诗论家有关『犯孤平』的讨论。在现代汉语中,阳平声的声调已经发生变化,它已变成了一个升调(发音过程中声调上扬)而不再是平调,所以刻舟求剑更不可取。

既然『孤平』的问题是因唱词的作用而产生的,那诗失去了『唱』的功能之后,这个禁忌是否也应该解除呢?请有兴趣的朋友沿这条路探索下去。现代人作近体诗,对于是否忌讳『犯孤平』,那是自己的事,不应视为创作的戒律。而联人创作对联更应该宽泛,切不可将不合时宜的『孤平』作禁忌,那是自设藩篱、作茧自缚之行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