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庆联的写法

2021-11-12宋少强

对联 2021年8期

文 |宋少强

喜庆联是最常见的一种对联形式。如春联、嫁娶联、金榜题名联、乔迁新居联、喜得贵子联等等,可以说中国人的所有喜庆场面,都离不开对联。

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要数寿联了。古人在写作中通常不会明言寿者的年岁,而是代以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曾忠襄五十生日,李篁仙贺一联云:

天教与黄菊同荣,视李邺侯退归衡岳而来,刚逢一万八千日;

公肯为苍生再出,到文潞国征起洛阳之岁,还报九重三十年。

忠襄见之,击节叹赏,命悬之上座。

先看看对联中用来作衬的两个人物:李邺侯,李泌,唐陕西京兆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是南岳第钦赐的隐士。千百年来,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文潞国,文彦博,汾州介休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职期间,曾成功抵御了西夏的入侵。

本联是写给曾国荃五十岁的寿联。曾国荃生于1824年,1867年退职,赋闲居家,一直到1875年才被重新启用。这副对联应该就是写在曾国荃被重新启用前后的一段时间。

上联起句切入曾国荃的生日季节,大约是九月深秋。然后用菊花,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语义,引出了曾国荃的隐居生涯,用同时隐居南岳的唐代名臣李泌五十岁还隐居衡岳一事与曾国荃作衬。李泌是代宗朝被贬,德宗朝启用。而曾国荃是同治朝被贬,光绪元年复出。李泌复出之后一路风光,直至拜相封侯。所以上联用李泌与曾国荃作比,是对他政治上会大有作为的美好祝愿。

而下联,起句先是用了一个典故“安石不出,奈苍生何”。把曾国荃的再次复出,比作是谢安出山一样,这是很到位的比较了。后面部分,就是要扣题到寿联上面,作者是拉人作比。为什么要拉文彦博呢?文彦博是历史上比较长寿的名人,大约活了九十一二岁,绝对高寿了。文彦博八十岁的时候,也就是元佑元年,又被从洛阳重新启用,这就是对联中“文潞国征起洛阳之岁”的来历,这是祝愿曾国荃从五十岁的时候起,像文彦博一样八十岁还得到朝廷的重用。其间年代,正好如对联中所说的三十年。

文彦博主持军事期间,主要功绩是抵御了西北方向西夏的进攻。而曾国荃这次启用,就是要到当年文彦博战斗过的地方,西北的甘陕去当督抚。还有比文彦博更合适的了吗?文人心肠,锦绣难测。

“视”“到”两个字,在文法上确定了曾国荃主语的地位。联语中曾国荃一直处于主语地位,所以就根本无需回扣到主题。

乾隆帝八旬万寿,自制一联,仅成出幅云:窃比于我老彭,十分已得一分。于是命阁臣彭芸楣等属对。彭叩头曰:“皇上万岁,臣下何得妄论。”帝笑曰:“万岁者,极言之辞耳,人生谁则百岁者?”彭曰:“然则臣已得之。”遽诵首句“粤若稽古帝舜”。帝矍然曰:“即此便工绝得体。”洎叩知下句为“八旬还有三旬”,则敛容称叹。

窃比于我老彭,十分已得一分;

粤若稽古帝舜,八旬还有三旬。

此联算是对句合写的精品了。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篇第七》首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粤若稽古,指顺考古代之道理。《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

古人寿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都会使用巧妙的手段写入年岁,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级的祝福。比如此联,出句用了彭祖八百岁的典故。八百岁的十分之一,乾隆这个八十岁一旦与彭祖的八百岁牵扯上,就沾上了一缕仙气。

下联作为臣子对句,必然要想办法对上这个机关。还要找到一个不逊色于彭祖,或者说更高端大气的人物才能托得起出句。但是八百岁已经是人间极致了,只好从地位上去找能够匹配的。

《鹿鼎记》中,韦小宝说康熙是“鸟生鱼汤”,康熙喜不自禁,因为康熙是自比于尧舜禹汤的。那么对句用帝舜来比喻乾隆,绝对是投其所好。传说帝舜活了一百一十岁,那么乾隆的八十,再活三十年,与帝舜看齐,这虽然不是喊万岁,但比万岁的祝福还高大上。能与帝舜相提并论,乾隆必然满意。看来古人对破解机关以及对联语内在含义的要求,是远远大于平仄格律的,所以就忽略了平仄。

又一故事:皇帝秋狝木兰,经万松山,彭芸楣尚书得应制一联,出幅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亦难于属对。驿致纪晓岚,纪笑曰:“芸楣又来难我耶!”立对使取笔书付递。及彭发函,则对幅云:“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帝见之激赏。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出句的妙处在机巧用得合情合理,切合眼前事物,用语也丝毫没有因为用了机巧而让人感到别扭。这是有别于如今的一些所谓机巧大师的,为了弄巧而忽略了语言的可读性与艺术性。纪晓岚的对句,用九重天子的九重,与重九节的重九,破解了机关。

彭芸楣用眼前事眼前景入句,而纪晓岚则用当下时节入句。论文采,纪晓岚提笔立就,珠联璧合,使对句与出句如出一人之手。如论技巧,出句的十八公的拆松字,对句没有能够破解此处机关,留有缺憾。

又有万寿联云: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天子,自兹以往,还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副对联是纪晓岚写的贺乾隆五十寿联。上联用乾隆的功绩入联,下联是祝乾隆万寿无疆。这种对联主要特色就是技巧灵思的体现。五十岁与万岁,差九千九百五十年。这种想法很神奇,但不难想到。难处在于为这九千九百五十年,找一个势均力敌、能够破解重字机关的对仗。所以,能够憋出来一朝一统四万里的对仗,也算是神乎其技了。

寿吴子脩庆坻夫人花夫人七十联云:

父翰林,夫翰林,子为南斋翰林,芝诰一条冰,喜高年纱幔传经,师范莫如女师范;

蜀提学,湘提学,儿又西江提学,梅花满岭雪,合两代笋班介寿,门生更有小门生。

芝诰:诰命夫人(特指受封赠的夫人),芝是修饰语。

一条冰:宋代的陈彭年在翰林院当官,身兼十数职,当都是文翰清秘之类的闲差,时人称他所署的头衔为一条冰,意味官职清贵。

纱幔传经:《晋书·列女传·韦逞母宋氏》:“(苻坚)於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

笋班:李宗闵知贡举,门生多清秀俊茂,唐伸、薛庠、袁都辈,时谓之玉笋班。

这位老夫人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家世:父翰林,夫翰林,子为南斋翰林,这一组重字排比下来,已经把气势抬到了极高。在气势极高处的行文处理,通常是很困难的。在写作中用一组排比句子,把对联的气势提升起来,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如何让气势从最高处,缓缓释放,在降下来一些之后,再次把气势拉升起来,类似一种坡谷曲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似看山。这还是有些困难的。

我们来看看这副对联是如何处理的:先用父,夫,子三人,把气势提升到最高。这也是一个很凌厉的起句。“芝诰一条冰”,把行文的方向,转到老夫人身上,这一句写得很平和舒缓。但是借助前面蓄积的气势,这一句的承接,也还是规矩得体。“喜高年纱幔传经”这一句就借助刚刚承接句,继续转到相夫教子的功绩上面来。因为是转句,没有发力振起,所以前面所承接而来的气势继续低落,到这里已经落到了谷底。

“师范莫如女师范”。这一句在转接句的基础之上,再次振起拔高。对老夫人自身的地位给予了最高的肯定。而对联的气势也随之拔高。在对联中,气势随着联语的起承转合而不断变化,而这种不断变化的气势,这种如音乐般高低起伏的变化,才赋予了作品波动的、灵活的、流动的曲折婉转的气脉。对联才会有活力,有感染力,有生命力。这也是对联气脉学说的核心所在。

上联对老夫人的地位作了正面的褒扬。下联应该进入贺寿的模式了,但是下联的起句,似乎与贺寿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说什么提学。上联都已经说了各种翰林了,下联再说提学,会不会语义太近呢?读懂这一起句,就可以读懂什么叫整体安排,什么叫伏笔,什么叫铺垫。上联说老夫人相夫教子。老夫人是“师范”,是“女师范”,是教育家。那么下联承接上联尾句而来,这一组排比,把气势先提升起来。“梅花满岭雪”这一句,可能是切合老夫人的寿辰季节,冬春之际。更大的作用是用以形容门生弟子遍天下。这句作为承接句,只是对前面起句的一组排比作了一下总结,没有继续再提升气势。

“合两代笋班介寿”:这一句转句,终于把前面铺垫的内容整合起来,要转向它的最终方向了。“门生更有小门生”:老夫人教泽满天下,桃李各芳菲。这是对老夫人极高的褒扬,也使得整副对联的气势,都达到了最高处。

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一条线索:上联的师范,就已经开始为结语的门生小门生打下伏笔:女师范,教育儿子,儿子又当提学,教育天下的读书人,然后,儿子(门生)又领着小门生给老夫人(老师范)祝寿。

这种对联,就是整体考虑,通盘安排的典型例子。因为有内在的线索贯穿始终,写作中用语的目的性极强。并非随意下笔,为了对仗生拉硬扯,而是基于整体构架的考虑,在线索的贯穿之下,选取相关内容,层层推进,直到得出作者预想中的结论。

接下来欣赏两副古人升学的对联:

王子豳中将正雅,光绪乙未附学籍,其业师田东谿贺联,予评为一时无两。联云:

慰陶家贤母,踵陈氏难兄,十驾名驹,居然千里;

治盲左遗经,抱终童奇策,三年大鸟,视此一鸣。

这是一副恩师祝贺弟子考中的对联。恩师之于弟子,有传道之义,有解惑之恩,有授业之情。看见弟子得中,当然喜不自胜。别人祝贺,大约就是单纯的祝贺。而老师的身份就决定了在庆贺之余,会寄予更高的期待。

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对联上下联的写作方向:上联写祝贺之语,下联写期待之辞。对联用了六处典故。先来看看典故的来源:

⒈陶家贤母:陶侃的母亲湛氏,教子有方。

⒉陈氏难兄,难兄难弟的意思。《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⒊十驾名驹,居然千里:出自《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⒋治盲左遗经:盲左指的是左丘明。传说《左氏春秋》的作者左丘明双目失明,故称“盲左”。一般盲左会与腐迁并用,因为司马迁受过腐刑。

5:终童奇策:终童是指汉代的终军。少年有为,时称“终童”。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6:三年大鸟:出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

解释完用典,再回来看对联就清晰明了很多。此联是采用叙事加议论的写法,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上联起句大约是与王子豳身世有关,我等局外人只好揣度一下:如果用陶母典故,那么王子豳应该是幼年丧父。用难兄难弟典故,那么王子豳应该是有个功名在身的兄弟。居然二字,写出了老师的喜不自禁的情感。

对联用典华丽工整,对仗也工稳无匹,用词用字老辣洗练。尤其是上下联前二分句的四个动词,精准无匹,值得学习。

王亦文育昌,其业师也,亦有贺联云:

童子冠军,十二年前惭此座;

亚洲靖难,九千里外望吾宗。

盖亦文丙戌岁以县试第一名附学籍,子豳则系州试第一名,惟亚洲句初颇嫌其肤阔,今子豳方隆隆贵盛,又知其为谶语矣。

同样的业师在同样的场合,写同样的对联。前一联字字用典,而此联则字字用情,也未见逊色于前联。学此等真情写实的对联,要比学前一联的学究故纸之作容易入手些。

上联是以自身经历带入,写自己十二年前也像王子豳一样,考取了第一名,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共鸣,学习的辛苦,考中的喜悦,两人共鸣,尽在不言中。这种代入感,固然有两人相同经历的偶然性,但是如果放开眼界,发挥想象力,如一些师生学习的经历和故事,都可以用来入联。

下联是对学生寄托希望。但是前一联注重的是典实,而此联则近乎白描。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入联,这种才是我们大家应该重点学习的对联,毕竟现在已经不是自幼攻读四书五经的年代了。

这副对联的结语是用散句。像这种数字对,通常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平仄关系。

再欣赏几副古人娶妻的对联:

贺王子豳长公子纳妇联云:

虎父无犬子;

螽斯先桃夭。

通常而言,古人写婚联,经常会以诗经原句,或者化用诗经句子入联。因为诗经中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句很多,可供选用的范围也很大。

比如此联,上联是以父抬子,因为王子豳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官拜中将,所以用虎父无犬子入联,也是正常路数。下联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之词。螽斯出自诗经: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是祝福人多子多孙的常用典故。桃夭也是出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以鲜艳的桃花与新娘的年轻貌美作比。

李懋吾公子婚联:

新郎归自巴黎三万里;

此月例会河鼓一双星。

盖婚期七月,李公子又自法兰西新归云。

河鼓: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尔雅》云:河鼓谓之牵牛。此即以事入联之手段。凡眼前事物,但寻来一二有别寻常之事,即可入联。通常这种对联,适合急就笔法,考验捷才。

对联的上联以新郎从巴黎归来话事,那个年代的海归当属凤毛麟角,所以写进对联,是绝对冠冕堂皇的事情。而下联则用婚期话事。由七月联想到七夕,由巴黎而联想到河鼓,由三万里而一双星,对仗协调的手段也是极佳。

某氏云:

似舅君方可何无忌;

嫁女人言得王右军。

这副对联,用了两个名人来为新郎作衬。王右军大家都熟悉。何无忌:东晋末年将领,北府军将领刘牢之外甥。少有大志,随宋武帝刘裕起兵。其舅舅刘牢之,东晋名将,淝水之战时战功卓著。

上联看起来是夸新郎,其实是夸新娘子的家世。下联以岳父的口吻叙事:“怎么能和打打杀杀的莽汉相提并论呢?俺女婿是满腹经纶、坦腹东床的王羲之啊!”对联以对话的形式写作,读来很是幽默。

贺某氏新婚联云:

一歌陈麟之趾,再颂赋螽斯羽;

嫁女须王右军,娶妻得阴丽华。

经文史语,翦裁为对,似小有致。

来看看这副婚联,特别漂亮。上联用了诗经中的两个典故形成自对,下联用了两个著名人物用来自对,用以夸赞新郎新娘。王羲之是坦腹东床的主人公。阴丽华,光武帝刘秀的原配妻子。南朝范晔的《后汉书·皇后纪》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贺李焕若远炳云:

关雎之终,应以麟趾;

鲲鱼所变,纵为鹏抟。

麟之趾,是一首用来祝福人多子多孙的诗篇。上联是针对结婚这件事的祝福之语,谈恋爱,娶回家来,接下来就要和和美美过日子,多子多孙了。上联本是应有之意,对联的不凡处在下联。因为切合新郎学业有成之事,又运用了鲲鱼化鹏的典故,可谓是用心良苦。关雎、鲲鱼,麟趾、鹏抟,对仗上亦磊落不凡,华贵雍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