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伦理性的思考

2021-11-12刘耀欣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5期

刘耀欣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0 引言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 AI)、物联网、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AI 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释放巨大能量。在翻译领域,得益于AI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翻译行业也引来了重大变革,AI 技术通过大数据等来进行网络搜索、图像识别、音视频处理、舆情监控,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就AI 驱动的翻译技术创新方面,机器翻译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引发的诸多翻译伦理问题不容小觑,值得翻译界深思与重视。

1 人工智能与翻译

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的有力推动下,AI 技术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那么什么是AI 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总之它包含“人工”和“智能”两部分。人工指由人来指挥、操作计算机,而智能又包括计算机模拟人具有某些思维。另一种说法就是人通过在计算机上设定相关程序来进行海量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模拟出人类的思维和感觉。过去,人们为了完成某项工作,劳时费力,进展很慢,但利用新一代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就翻译领域的人工智能来说,通常是计算机通过预处理、核心翻译、后处理三大流程将自然语言匹配规整为目标语言,也有图像识别,QR 翻译图像中的文字,音频可通过识别转换为目标语等。本文认为,人工智能给当下翻译产业带来了巨变。相比过去的人工翻译,利用智能技术,翻译的效率和准确率也提升了无数倍。AI 驱动的翻译技术创新已经引发了翻译实践、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产业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王华树,王鑫,2021)。

2 翻译技术

2.1 翻译技术的定义

翻译技术指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借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翻译、修订、校对的技术(ISO 17100,2015)。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如百度、有道、腾讯、微软、谷歌、DEEPL、科大讯飞等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机互动等智能翻译等领域大力推行“AI+”理念,纷纷推进发展智能翻译业务,这推动了翻译技术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可见,AI 技术的应用为翻译领域注入了强劲的驱动力,新时代的翻译技术也呈现出万象更新的趋势。

2.2 翻译技术的现存问题

当下,日趋成熟的翻译技术运用于多种场景,为用户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也应看到翻译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隐私泄露、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纠纷、翻译技术伦理等问题。

王华树(2021)指出:“机器翻译的大范围应用带来最主要问题是知识产权和技术伦理的问题。”就知识产权问题而言,翻译技术研发方可能会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泄露用户的翻译数据,侵犯用户隐私。另外,翻译服务提供商在接受翻译项目进行翻译时有可能会把A 公司的某数据参考用于B 公司。以上问题都触及到侵害客户隐私、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机器翻译厂商为了谋利或着扩大社会效益,会夸大机器翻译的能力。另外,部分翻译主体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在使用翻译技术的过程中,滥用技术和工具,这可能会导致“机翻痕迹严重”,从而造成人“机”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嫁祸于机等相关问题。

3 翻译伦理

伦理是人类行为的道德尺度,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及社会行为,也需要受到道德标准的制约。彭萍(2013)认为,翻译伦理涉及译者、中间人、读者和社会等诸多要素。任文(2019)认为翻译伦理是伦理问题在翻译领域的投射。本文将翻译伦理定义为翻译行为主体在翻译或翻译相关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切斯特曼(1997,2001)把翻译伦理的研究划分为四种主要模式:(1)再现的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2)服务的伦理(ethics of service),(3)交流的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4)基于规范的伦理(norm-based ethics)。 除此四种伦理外,“责任”伦理由约纳斯在1985 年提出,他试图在译界创建一条译者道德标准,如同医生道德誓言一样。总共有九条,其中就包括译者忠于职业、尊重翻译职业历史、愿与其他翻译者分享经验和技巧、公正再现原文等准则。

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19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80%的专业译者认可翻译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翻译成本(中国翻译协会,2019:18),但在翻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机器翻译领域存在着诸多译者伦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例如,在使用翻译技术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翻译主体为了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滥用技术和工具。许多译者大量借助计算机翻译技术,在谷歌、百度、有道、微软、DEEPL 等机器翻译系统上批量上传文档并一键翻译,然后将翻译文本复制粘贴,稍作编辑、修改就提交给出版商,这其中的翻译准确度、忠实度都有待考量。而一些出版商也是为了经济效益,随便甄选校订就加以出版,导致市面上很大一部分翻译的书籍机翻痕迹严重,令读者“读而生畏”。我们大多数人也碰到过很多著名的获奖书籍被“火热”地翻译出版而读不下去的现象,这就涉及到译者伦理问题。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有网友指责某译作“机器翻译痕迹严重”的事件,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思考。事实上,这就涉及到译者伦理问题。当前翻译作品产出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译者,比如他是否遵从了对原文忠实的原则,即翻译“信、达、雅”的原则。优秀的译者通常可以熟练驾驭机器翻译,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处理,如果译者能够以对原作者与读者负责任为己任,就应该在借助翻译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进行较好地译后编辑与处理,避免严重的“机翻痕迹”(崔启亮,2014)。

另外,翻译技术虽然提高了翻译时效,节约了经济成本,但同时也有可能会违背翻译伦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涉及到的翻译伦理再现问题,译员利用技术在处理一些复杂化和碎片化的问题时,可能会丢失源文出处和上下语境的相关信息,无法忠实表达原文信息与含义;又如部分机器翻译服务商,夸大吹捧机翻能力只为谋利、扩大效益,这有违翻译服务伦理;再有一些学生或不专业的译者,不假思索直接利用机器翻译,稍作编辑改动便提交完成翻译作业或任务,这是翻译主体性的丧失,有违翻译规范的伦理;尤其是文学翻译,翻译服务商会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机器翻译完成任务,再向客户称是人工翻译,这破坏了诚信的伦理原则。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伦理问题,若在翻译过程中,大力使用翻译技术,这会导致译者和翻译机器的能力常常遭遇不公平地对待,因为是译者借助机器译成,但人们有可能会将质量上乘的译作全部归功于其中一方;而有时候译作未经许可便被传播和滥用,导致翻译服务方没有公平地对待。最后,译者的责任伦理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翻译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发起人与译者,译者与赞助人,这都有权责双方的利益关系。“能为翻译负完全责任的,只有作为翻译主体的人(郝俊杰,莫爱萍,2019)。”因此,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以上诸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4 结语

翻译技术的伦理问题凸显已成为不争事实。翻译技术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需要确定伦理规约以自我完善的阶段(蓝红军,2019)。翻译界从业人员应当充分把握当下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树立翻译伦理意识,本着对他人负责任的人伦道德意识,转变翻译技术观念,熟悉运用翻译技术、软件与工具,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以期在翻译技术的帮助下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译文,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助推世界文化艺术层面的繁荣;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翻译技术利益各方经营行为,促进翻译技术规范和数据共享安全。另外,Chesterman 提出的伦理模式可以为新时代语境下(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提供伦理标准;我国出台的《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也对如何处理译员与技术的关系提出了规范性、前瞻性要求,这都体现了翻译界对翻译伦理问题的重视(任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