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1-11-12李蒙

对联 2021年7期

□李蒙

河南高校地处中原,中原大地千年文化熠熠生辉。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是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教学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高校要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积极发挥其文化传承的职能。这既给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针对传承中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河南省高校可以通过提升理论认识、改进实践操作和制定配套政策的策略,更好地传承中原文化。

一、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的研究基础

⒈概念界定

首先,现代对于“中原”的解释可以参照《辞源》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其中,《辞源》认为有狭义和广义的中原,《中原经济区规划》中也规定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本文中,中原特指狭义的中原,即河南。

其次,“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最早见于《易经》记载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汉语语境下,文化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中原是中华文明诞生之地,在此产生的文化即中原文化。

最后,关于文化传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对文史哲等学科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⒉理论基础

教育界认为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界提出了大学应该发挥第四种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本质上是高校职能在文化意义上的回归。教育就是教书育人,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陶行知“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我国教育一直延续育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这个深深印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就包括中原文化,她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使得中华民族能够经受得住各种挑战,延续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

⒊理论探讨

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原文化以其经久不衰的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力量。当下,弘扬中原文化不仅可以发挥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还可以推动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人全面自由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我国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应兼顾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显然,中原文化以其人文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可以发挥重要的教育价值,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的现实困境

⒈认识缺乏高度

河南省部分高校十分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把学校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技能教育教学上。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必然会让文化在学校中成为次要内容。从河南省大学生对中原文化认知的各种调查报告来看,很多学生对于中原文化存在刻板印象,中原文化被认为是文科课程的范畴,容易被理工科的学生、教师所轻视。

⒉操作存在难度

首先,河南省部分高校缺乏对中原文化的了解,文化挖掘不深。例如,有的学校强调学生学习并练习太极拳,这是一项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但如果学校把太极拳当作唯一传承中原文化的方式,未免有些狭隘。其次,河南省部分高校教学偏重知识的讲授,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抗拒心理。最后,河南省部分高校课程教学未能充分汲取中原文化。河南省高校课程教学中,部分优质的教学资源“门庭冷落”,亟待优秀教师的发掘与利用。

⒊政策缺少力度

首先,制度保障有待提高。学校文化传承制度无保障,教师分工不明确,那么传承文化的行动就更谈不上了。其次,经费保障需要落实。经费落实问题,是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面临的又一难题。最后,评价机制亟待健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彼此之间互相评价,这些评价的依据是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评价方式多是匿名评价。这就导致教师改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很难高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三、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的策略思考

⒈提升理论认识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需要思想、需要精神、需要文化的时代,一个需要运用思想、理论引领社会实践发展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家的时代。”中原地区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的引领。中原文化作为中原独有内容,河南省高校应该挑起大梁,发挥带头作用,充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价值。河南省高校应认清高校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方面,站在文化全球化看,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看,河南省高校必然要传承中原文化。多元化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本民族文化应该占主流,而不是被忘却。

⒉改进实践操作

河南省高校建设在河南省内,根植于中原,中原文化资源是河南省高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河南省高校要把握好这一资源,将其运用到学校建设中,首先就应该正确认识中原文化,充分挖掘与利用中原文化。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应一体化,当社会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校各个方面应与时俱进,强化高校课程内容感染力。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永远不是一个单向的教师输出过程,教师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继承中原文化的能力。从自己对中原文化的内在需求出发,找到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和中原文化三者的结合点,提升对中原文化的兴趣,培养传承信心。河南省高校要切实发挥自身的力量,在中原文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让中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中,培养爱中原文化、学中原文化、懂中原文化的优秀人才。

⒊制定配套政策

受到政府支持的项目,高校做起来更有底气。河南省政府对于河南省高校可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河南省高校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工作中。政府可以调整文化建设的经费所占比重,为高校传承文化所需资金提供专项支持。政府既要加大投入比重,又要适当降低资金申请的标准,鼓励高校传承中原文化。高校可以设置文化弘扬专项基金,帮助教师申请项目,做到专款专用;也可以设置文化传承奖学金,激励学生传承中原文化。河南省高校应完善宣传机制,把中原文化纳入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完善评价机制,重视反馈评价环节。

综上所述,新时代,河南省高校要担负起传承中原文化的责任,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河南省高校传承中原文化除了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原文化之外,还可以推动中原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