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探究
2021-11-12王桂香
□ 王桂香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校园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也是目前非遗保护行之有效的活态传承方式。非遗进校园主要是指把非遗教育纳入学前及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和结构框架,探讨实现非遗进校园的诸多途径。
一、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的实施背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对非遗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传承”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指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来实现。
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离不开各种载体的支撑,其中互联网技术为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插上了技术的翅膀。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交流传播、设施建设等非遗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重点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优化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发展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必须凭借内容的原生态、形式的新颖化和消费群体的年轻化等,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使非遗的传播途径变得可视化、形象化,使得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教学手段变得灵活多样,校园课堂变得丰富生动,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体验,实现非遗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意表达。
二、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的现实意义
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就是保护非遗项目,使沉寂的非遗资源活跃起来并逐渐被知晓,使校园师生形成保护非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这也是非遗进校园的初衷。
非遗进校园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需要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艺能传授给学生,充分发挥传承人的带徒授艺和引领示范作用。在工业机械推动的现代化潮流中,在“快餐化”的生活里,手工劳动的慢节奏及投入与产出不呈正比甚至收益甚微的情况下,手工劳动的价值在校园里被重新重视。学生在了解知识和体验“动手有功”的乐趣中,许多濒危的非遗项目重新被找到了闪光点,很多手艺类项目在学生的手中变得温暖起来,传统文化在被认识与实践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因此,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对学校、传承人、学生以及非遗项目本身而言,都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只有探寻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的诸多途径,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效果才能更明显。
三、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的实现途径
⒈学前及中小学非遗教育
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以体验互动教育为主。非遗资源种类繁多,既有蕴含仁义礼智信的民间文学,也有能够陶冶情操的传统音乐、提高审美能力的传统美术以及体验动手乐趣的传统技艺等。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对儿童具有不同的启发作用,有不同的吸引力。学前阶段的非遗教育借助项目相关的图片、实物、场景等,让儿童从整体上对非遗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知,认识非遗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激发儿童的兴趣和认知。同时,学前可增设非遗手工课堂,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和体验乐趣。
中学非遗教育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来进行,培养他们认知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时期的非遗教育不再单纯借助外界物象,要更倾向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期的部分初中、高中学生会对他们喜欢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热爱生活,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取得理科方面的骄人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如果学生对曲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学校则应当根据他们的成长规律和学习情况加以科学指导和规划设计,为其定制个性化教育大纲和学习课程,挖掘学生潜在的个人价值,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⒉职业学校非遗教育
职业学校开展非遗教育,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非遗传承结合在一起,这种非遗传承方式与以往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链条相比,具有稳定性、灵活性优势。职业学校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实行“双师制”,扩充师资力量。职业学校可邀请当地不同级别、不同领域的传承人、民间艺人及工艺美术大师等专业人才进入校园,拟定引入人才机制,给予一定奖励,将其聘为专业教师,通过开设非遗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把优质的非遗资源引入课堂。二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可与当地非遗企业合作,设立与企业发展接轨的非遗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直接为企业输入所需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节约社会成本。同时,这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可对之前的非遗专业学习进行再提升,与学校建立长期灵活的学习流动机制。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为例,保护区组织实施校园非遗教育传承“薪火工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教学,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85%;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职业教育方案》,在潍坊聋哑学校和潍坊商校建立了非遗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了针对听障学生的传习、研学、生产销售一体化职业通道。其中,潍坊市聋哑学校“非遗手工艺项目聋校职业教育实践案例”,被评为2018年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经典案例;“非遗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于2017年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文化创新奖。
⒊高等院校非遗教育
高等院校开展非遗教育是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的重要方式。不管是从普通教育来讲,还是具有特色的非遗教育,高等院校都承担着重要职责。高等院校实施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模式。“引进来”主要是指把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在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领域比较有权威的工艺美术大师或者是艺人,以及这些人自身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资源引进课堂、带入校园,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给予传承人和工艺美术人员以公平待遇;“走出去”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研学修身方式,是指让更多的大学生到田野调查,参与更多的非遗实践,从大学校园的象牙塔深入到探究本源的田间地头,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接近非遗本质。二是建立与传统工艺相关的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振兴传统工艺是新时代对非遗保护提出的新要求,高等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寻求当地比较有挖掘潜力的传统工艺类项目,设置与传统工艺类项目相关的特色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三是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创造性转化。许多非遗资源可成为当地的支柱文化产业,加强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项目的设计提升,有助于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与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合作,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创新设计、文创产品设计,让非遗以新姿态走进生活。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需要寻求适合学校教育的传承创新之路,让非遗进校园传承更具实践性,不断提升校园的非遗传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