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家风和《治家格言》

2021-11-12杨瑞庆

大江南北 2021年2期

□ 杨瑞庆

曾在CCTV—4主办的一档弘扬优秀家庭文化的电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看到了一段视频,是由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女士采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的孙子——朱和平将军的录像。通过他对平常家事的动情描述,朱德元帅家中始终传承的“立德传人,勤俭持家”朴素家风扑面吹来,虽然和顺不惊,但却沁人心脾,听之令人动容。

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自幼生活贫苦,从小立志救国。年轻时他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随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后出国留学,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0年出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在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总司令,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呼朱德同志为“朱总司令”。

朱总司令长期身居中央核心领导层,掌控着统领三军的大权,但他家的日常生活却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有些难以想象的俭朴。如要追根寻源的话,可从他家祖居布置中倡导的艰苦创业的家风中找到答案。

朱德故居位于他的诞生地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现是朱德故里景区的一部分。那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三合院结构,四周有竹木簇拥,砖地宅场上置有石槽碾磨,居室土瓦泥墙,朱德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个简陋小屋里度过的。在不远处就是朱德父母的旧居,建于清代中叶,是土墙壁、双椽檩、青瓦顶、宽阶檐的四合院结构。堂屋正墙的神龛中供有朱氏先祖的灵位。神龛两侧清晰地书写着三副对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居身务其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家门和顺,虽饔飱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这三副对联的内容全部选自江苏昆山朱柏庐先生写于清初的《治家格言》。朱柏庐是享誉文坛的著名平民教育家,他撰写了短小精悍的《治家格言》,是一篇以建设家庭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启蒙教材,言简意赅、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文中的许多对仗句式节奏朗朗、含义深刻,可以用作对联,而且内容完全符合朱家追求的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安分守己的家风,所以被原文摘录,作为陶冶家庭情操的座右铭。还有一个原因,朱和平将军在采访中也道出——这些告诫佳句出自“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朱家先贤之手,因此,朱德父母格外看重,抄写成联,悬挂在堂中,要求子孙遵照执行,作为家风传承后代。

对照朱家崇尚的三副对联,其用意清晰可见:第一联要求后辈珍惜资源,坚决杜绝浪费;第二联要求后辈生活质朴,肩负教子重任;第三联要求后辈处世和谐,即使生活艰苦也应充满乐观。当然,朱德父母以身作则,俭朴的生活习惯深深影响到朱德,形成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从不以开国元勋自居,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中形成的艰苦本色,一如既往地节衣缩食,仍以对联内容身体力行地影响教育自己的儿女及孙辈。他反复教育后代,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坚决杜绝奢侈和浪费。

据朱和平将军回忆,有一次奶奶专门制作了一碗炒野菜,儿孙们觉得苦涩难咽,但爷爷意味深长地说:“长征时连这样的野菜都难以吃上。只有不忘过去的苦,才能知足今天的甜。”朱将军还说,他是穿着长兄穿过的旧衣服长大的。爷爷的衣裤更是反复修补,将就着穿,甚至他逝世后也穿着旧衣入殓火化。这样的俭朴程度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朱家确是这样年复一年地过着节俭的日子。

对于金钱,朱德更是无所追求。为了节约开支,要求家人每天记账,务必精打细算;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他多次要求降低工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元帅的他,离世时总共只有2万多元积蓄,并且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

为使朱家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朱德曾给后辈留下了“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题词,再一次明确了“立德传人,勤俭持家”的家风须得到弘扬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