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R理论在工科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探新

2021-11-12

刘 瑜

(安徽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国内高校的招生人数和教学规模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庞大的在校学生群体,校园的安全稳定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大中小学学生不能如期返校上课,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危机事件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等多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体现了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其中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干预处理作为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稳定的重要方面,要求高校从专业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呵护学生的身心安全,切实发挥心理育人的功效,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突然面临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者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重大性使个体在应对时产生心理失衡,无法控制、调节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恐慌和无助感,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一般是由于个人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等过大且没有及时得以疏导,从而引发的自残、自杀等校园突发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运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和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个体恢复心理的平和稳定状态,调节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减轻或消除心理危机所带来的伤害和损失,提高个体的应对水平和能力。

(二)4R危机管理理论

4R危机管理理论最早由罗伯特·希斯提出,他认为危机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威胁,可能存在违背社会系统基本价值与行为准则的风险,由于这种威胁的发生有着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所以需要通过相关的决策来进行妥善的处理。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危机的前、中、后三个过程进行管理是有效处理危机的方法。他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这四个阶段相互配合,对前一阶段良好的分析是下一个阶段妥善解决的准备。4R理论的提出旨在调动各方面资源应对危机,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和干预现状

在基于4R理论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探新之前,首先要了解工科院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引发心理危机的因素,并结合目前干预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一)工科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和引发心理危机的因素

工科院校学生的学习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有相当程度的实践训练,学习任务相对较重,课程难度较大。他们虽然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人文素养上相对薄弱,思想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因此,较文科生更容易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心理危机。比如:存在适应方面的困难,感到迷惘和无所适从;在自我管理上存在困扰,并为此感到焦虑紧张;存在学业方面的困难,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对个人发展和规划不明确,并为此感到不安。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工科院校大学生群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普遍存在主动求助意识较弱的问题,对自我的认知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自我认可。

引发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有:学生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认同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心理失衡;学习上对自己有较高的预期和较弱的行动力所带来学习困难的压力;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面对自己生活和与他人比较的压力;宿舍等人际关系失调带来的情绪困扰;遇到恋爱等情感上挫折带来的苦闷心理感受。社会因素主要有: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对前途的茫然带来的压力;在独立的校园生活中承载家庭殷切期待而带来强烈责任感的压力;对社会和国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的压力。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1.心理危机干预意识相对薄弱。虽然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有了提高,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讲等,但是仅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程度还是不够的。部分工科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缺乏深刻认识,在如何干预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甚至是危机发生后才开始重视如何干预和处理,使高校在此类问题上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所以高校在面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危机这一问题上要强化意识,把工作做在前面,能做到“未雨绸缪”,抓住心理危机干预的“黄金时期”,将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相关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工科院校基本不设心理学科专业,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兼职教师和辅导员承担。由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的数量较少,难以应对数目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且缺乏稳定性,在处理突发性心理危机上存在工作上的局限;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具有多样性,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所以他们在心理危机产生的前期不能很好地识别判断,而在处理上倾向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这些都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不足。工科院校的学生在情绪的自我感知上比较模糊,在产生心理危机时往往会产生无助感或是不知所措。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危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在出现危机时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求助,出现危机后又不懂得该如何调节情绪及学会正确地认识挫折,所以高校对学生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教育方面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方面还需要积极采取更多举措。

四、4R理论在工科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创新运用

危机管理的4R理论的基本遵循是在危机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干预,主要由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危机缩减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危机管理的始终。针对4R理论的四个组成部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应对也可分为以下四个机制。

(一)缩减阶段——“未雨绸缪”充分统筹

该阶段的重点是在危机发生前制定缩减危机的策略,主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人员方面进行统筹谋划。其中内部人员的作用很大,如果人员具有敏锐的预见判断能力,则可以大大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首先,在外部环境的建设上,高校可以通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和第二课堂开设相关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等课程、讲座,做好认识心理危机和进行有效干预的普及宣传;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节以及广播、杂志、舞台剧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拓展活动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配备“沙盘”室、放松室、心理测评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等,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之余感受心理上的实际体验,以此更好地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其次,在内部人员的管理上,要从师生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在对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危机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专职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如校内定期开展心理专业知识和危机干预方面的讲座、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参加省内外专题培训等,使心理健康中心和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形成以学院党委副书记为领导、辅导员为骨干的工作专项小组,依托心理工作站明确危机处理的规范和流程,增强小组成员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评估意识。同时对学生组织中负责心理健康方面的部门进行定期的理论教育和工作督导,引导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二)预备阶段——“按图索骥”完善体系

基于四个阶段相互关联的关系,缩减阶段的重要前提是预备。在预备阶段,需要结合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拥有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根据危机管理计划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

第一,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合理构建危机预警系统,包括对危机进行评估、分级,准确预告危机,明确工作流程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全面落实危机干预责任。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系统及时掌握心理危机学生的信息,家校联合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高校一方面可以在构建危机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危机发生时的情景模拟演练,不断优化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在各院(系)、班级、学生宿舍设置心理健康专员,实时关注学生群体的最新状态,如有异常及时上报给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人员。

第二,要准确收集数据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库,在做好保密的基础上结合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和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对进行及时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和辅导员定期对心理状态不稳定的重点关注学生约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变化掌握他们的认知、情绪状态,并做好相关记录。高校可以在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库的基础上建设网络智慧平台系统,开设相关心理教育专题及危机干预经验交流板块等,通过线上平台健全完善信息交流的互通互享机制。

(三)反应阶段——“对症下药”精准干预

反应阶段要求在危机来临的时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和化解危机,此阶段对相关人员的沟通水平有较高要求。

面对心理危机突发的学生,要第一时间联动各部门快速反应。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相关责任人赶赴现场并及时将信息汇报给上级领导,确保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等部门的应对渠道畅通。同时根据灵活、高效的危机应对方案把握危机干预的“黄金时期”,迅速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别、引发危机的具体原因,充分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手段与学生积极沟通,并联合家长、舍友等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此外,还要建立完善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保障与社会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流畅对接。

在反应阶段的处理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家长和同伴等的沟通,一是通过他们了解学生在出现危机前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分析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干预,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二是让家长理解学校面对危机所做的各种措施,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并给予人文关怀。对同伴而言则可以最大程度减轻他们心理受创程度,加深同伴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关注意识。

(四)恢复阶段——“以人为本”总结提升

恢复阶段包括对心理危机学生的持续关注与帮扶,对危机舆论的控制和总结,以及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宝贵经验。

一方面要注重以人为本关怀和心理疏导,包括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谈心谈话、加强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积极心理修复的技巧等,使经历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快恢复到往日的状态;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对学校和学生本人带来的舆论影响,通过切断有害舆论源头、调控负面信息、开展积极的舆论引导等方式减小危机对当事人的影响。此外,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处理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优化推广处理得当有效的办法,改善处理不得当的举措,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细致的摸排,这样可以有效地转“危”为“机”,积累处理经验,提高处理能力和水平。

五、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因其突发性、强烈性的特征对处理能力和途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是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维护高校声誉的重要保障。初步探索危机管理的4R理论在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方面的应对,为保障学生和高校双方的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营造和谐校园贡献力量,发挥心理育人的积极作用,促成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