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淡而又厚重——读李廷赋散文集《南方水墨画》
2021-11-12温波
温 波
李廷赋的散文集《南方水墨画》,厚厚的一大本,我花了几天工夫,认真看完了。
这本书收入的作品,时间跨度很长,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有三十年之久。他的一些抒情性的散文,比较集中地发表在20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李廷赋正青春焕发,大学诗意生活的余温还弥漫心间,糅合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盼,他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山乡熟悉的风雨树木、村前流水和乡亲们的各种生活场景和趣闻轶事,等等。
在他的笔下,这一切风景和故事,仿佛笼罩着一层轻淡的柔烟,既朦胧又梦幻,很有诗情画意和地方特色。我想,这个时期的李廷赋,对文学的追求,应该是纯粹的、唯美的,与年轻的精神状态一致的。但现实的粗粝,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多样而又贫穷的众生相,尽管作者写得谐趣幽默,还是在他的文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其中,他准确描写细节的能力,其敷衍繁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类风格的散文收入本书中,大约有二十篇左右,其中《不冻的岭南》《村前流水》《山水之间》等篇,尽管有些稚嫩,都是较为精彩的作品。他的多篇散文都提到波动的水,包括书名也有水,大概“水”的意象,在他的潜意识中,有着碧绿、广阔、灵动的意味,对应着生命中渴望的葱茏吧。
李廷赋在乡镇中学从教多年,后来到报社当记者。这种职业的转变和要求,也使他的写作对象和风格有所改变,出现了他称之为“新闻性散文”的创作。很明显,这类写作,既要保证新闻的价值和质量,又因为作者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表现力,提高了作品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可能更重要的一点是,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一篇散文,具有散文的特点和独立的美学价值。
我不知道这种提法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但李廷赋根据自己的特长,从新闻记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这种文体的优势。他在《山底飞地,不解的亷江缘》一文中,以新闻记者的敏锐和作家的文笔,生动地描述了廉江市一个偏远而又地缘复杂的地方——山底飞地五百多年的沧桑史。这里有大自然的蛮荒和野趣,有仙鹤的飞翔和悠长而凄厉的叫声,有古老的榕树;更有人类的移民,开拓、社节、兵匪和战争,地缘政治的变化,等等,充满着不息的喧闹。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作者全景般的概括和描述能力,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历史感和理性思维的特色。
作者这种类型的作品,还体现在《廉江有条民族村》《谢鞋村生态森林初录》等文章中。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是:开拓性,探寻的好奇,丰富的内涵,历史感的理性思考和冼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在这本书中,成功的例子很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安铺饮食调查》一文,其丰富性和概括力,历史渊源,来龙去脉,物候条件、人物故事和扩散影响,等等,都叙述得相当系统精细。还有五篇专写茶文化与本地茶产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描述得意境开阔,有条有理,思路清晰。
作者除了敏感地捕捉岁月变迁而起落的各种社会新闻之外,他用不少的精力倾注于表现本地的古迹,著名的历史人物,白戏、粤剧、舞鹰雄、哎歌,还诸之笔墨介绍许多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传说,等等。总之,读他的散文,觉得在这些文章的背后,总有一双文化的眼睛在注视着事物的表象。
也许,毕竟作者从事的是记者工作,由于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的内容,使文采的表达有其先天的局限,缺乏拓展的无限空间。从李廷赋近年来的作品来看,文学性有所消退。
李廷赋从事文字工作几十年,这本书仅是他全部成果的一小部分。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除本书之外,还计划出版《新闻视角下的文化》(散文集)、《记者与医家的对话》(新闻通讯、评论集)、《人在他乡》(报告文学集)等书。
李廷赋的一些优秀作品,会成为本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无疑为地方增色添彩。读此书,我所获甚多。现在他还年富力壮,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拿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