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好女儿

2021-11-12

湛江文学 2021年5期

黄 晓

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绺假发。它长50 厘米,外形与其他假发并无二致。一绺普通的假发为何会被列为馆藏的一级文物?

这绺假发的主人是李毓莲烈士。李毓莲(1924-1948),女,广东省廉江市新民镇三角山村人。1940年,陆福、欧兵、高培连等发起筹建田界小学,该校日后逐步成为田界地区的重要革命基地,几十位师生先后投身革命,其中有欧兵、李毓莲、陈廷洲、欧星、梁平荣、欧汝光、李耀甫等一批骨干。

1944年春考入廉江简易师范。1944年冬,吴世光、陆镇华等中共党员被廉江县政府通缉,撤离学校转入地下活动。在廉师就读不到一年的李毓莲,按吴、陆两位老师的布置回到家乡,参加了杨君群、许以章等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4年12月,李毓莲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李毓莲任中共田界区委委员,她机智、勇敢、沉着,利用灵活多变的化装艺术,长期在新塘地区活动,次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干部。国民党廉江县长陈钧镇奉153师长官的命令,在全县悬赏,以重金买她的人头。1948年夏,李毓莲在三叉村活动时不幸被捕,在被解回廉城的路上,她像平时一样,神态自若,沿途歌唱《国际歌》,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还向围观的群众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揭露国民党的罪恶。目睹这一情景,人们无不为李毓莲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

李毓莲不幸被捕,党组织即研究了营救的计划,并千方百计做了多方面协助李毓莲越狱的工作。在狱中四个多月,李毓莲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仍想方设法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工作任务,逐一逐个向组织交代。她几次用铅笔头在纸条上写信,通过前去探监或掏粪的亲友,几经周折,送到中共廉江县委和中共田界区委领导的手上。信中表示坚决为党生,为党死,坚持同敌人斗争到底,就是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不做对不起党的事;叫同志们放心,积极工作,不要为营救她一个人付出代价。国民党廉江县政府的头目迫切渴望从这位久闻大名的共产党员身上榨出一笔政治油水,换取他们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于是就设下一个个圈套,企图“化开”李毓莲这块“顽石”:国民党廉江县党部秘书李德芳到监仓“探望”“侄女”;和李毓莲一起念书,一起走向革命,还有后来堕落为国民党蔡营长太太的叛徒李炳珍也到法庭为李毓莲当说客,再加上国民党廉江县长陈钧镇亲自提审,软硬兼施,但这些都是徒劳的。

黔驴技穷的陈钧镇盛怒之下,喝令动刑逼供,对李毓莲灌辣椒汤、钉指头、吊打,逼坐“老虎凳”,无所不用其极,但陈钧镇始终不能从李毓莲口中撬出半点有用的“消息”。陈钧镇又打出一-张“王牌”,把李毓莲的母亲搬出来,要她劝降女儿,并限令,如不听从就当面杀死她女儿。但母亲理解女儿,支持女儿的行动。敌人输光了赌注,凶相毕露,要对李毓莲下毒手,但他们被李毓莲这位“共产婆”吓破了胆,不敢白天押赴刑场,只好于同年11月17日午夜布置严密的警戒后,才从廉城关帝庙监狱推出李毓莲。李毓莲料想这是敌人对自己下毒手了,从从容容地整理一下装束,然后昂首走向刑场。

南路人民的好儿女、党的好女儿,走完了她24年的光辉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毓莲生前化装所用的假发,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其事迹先后收录于《南路风云》《人民英雄大典》《南粤英烈传》《湛江英烈》《廉江党史文集》《廉江县志》《廉江文史》《中共廉江地方史》等文献。

李毓莲光辉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她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体现了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体现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精神。这些精神将永存于廉江人民心中,成为廉江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革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巨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