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手记(长诗节选)
2021-11-12马累
马累
一:在先生故居
堂屋狭窄如灵魂,刚好
安放四百九十一篇志异文章。
二零一三年的端午,阴雨。
我再次来到先生故居。
院子里紫藤漫漶。
四十年了,我终于发现
我想写的诗歌就在
那些披着水珠的藤叶背后。
它未能使生活更清晰,
相反,它带来了局部的
浑浊与暗。当生活中的美
已经足够之少,而人性
普遍的恶如泥沙般
泛滥。当圣贤乐于庸行,
我方明晓先生绝世挖掘
的意义:大部分时候,
看客就是帮凶。
二:下午
无聊的下午,坐在
蒲松龄故居那眼孤独的
水井边。现代的
紫藤凉廊下有蚂蚁
不停地穿行。
马上就要端午了,气温
变幻如先生笔下的《画皮》,
其中诡异的成分
被一口水井验证着:
浅浅的水面上,晃动着
人世漫长的脸。
如果真有真理,
那先生的孤独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没有,
就让他继续汉语的孤独。
五:夏天
在这个夏天的后半段,
某种记忆,像狐狸一样
缠绕着我。我过分
纵容了自己的想象,
并深溺其中。
傍晚,乌鸦凌乱的飞行轨迹,
恰似真理的不可捉摸性。
当我苦读《聊斋》,试图
领悟先生四百九十一种形而上学
其中的一种。
仿佛即将来临的秋天
是危险的。这些,先生
早已觉察到。当他
以志异的勇气,写下
这部疑虑之书,晦暗之书。
它所表达的是:
用遗忘,对抗遗忘。
它其次想表达的是:
没有谁的名字能在石碑上不朽,
除了自由的人性。
十一:诗歌
只有退回到人性,
或者人性的一部分时,
你才能读懂先生那些简易
字词下深渊般的晦涩。
又或者,生活在现代的
我们,不过是先生写作的
另一部分。如今更像
一个志异的年代。
当我一退再退,我是说:
诗歌,大部分时候
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智识游戏。
它或许能够解决
表层的情感,但更深层次的,
逻辑的,理性的,甚至
是真理的,无人关注。
当我试图以更冠冕的
理由辩解当下的生活。
疑虑与短视,
是我和先生之间亲密
而持久的关联。
十二:他
他是三百年前那个
把白日梦别在衣领上
招摇过市的人。
他的案头,漆黑的生计。
如果不是想剥开它,
看看它的内核。他就不会
变成一个让生活变得
心惊胆战的人。
他重复着那些关于
鬼魂的故事,乐而不疲。
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是每一篇中的主角。
而主角,就是常常被我们
忽略的那个。
少数时候,他温良的
目光,指向沸腾的日常。
这永恒的另一面,如果不是
灵魂在替我们活着,
那什么才是原形?
二十:发酵
在这个夏天的后半段,
蒲家庄仍然在水汽中发酵。
我看见事物在腐化,在产生
新的事物。但在先生那里,
这一切更抽象些。他给了
我们另一个不敢言明的世界。
从孩童起,我的指向
就如铁砣般坚定。多少次
在故乡的庭院里,目睹
桐叶纷飞。乌鸦尖叫着
冲向暮晚的天际。那热忱的
英雄梦至今未冷。
但那些来自阴间的
儿女情长在羞辱着我。
来自先生那个志异世界的
二元化道德在睥睨着我。
星光在发酵,孤傲的词语
在等待着我。
矛和盾如物理般简单,
灵魂如化学般尖锐。
我渴望写下灰烬般的诗行。
二十八:午后
这个午后有悖初衷。
天空长长的空着,让
遗世的蒲家庄略显圆满。
人们来了又去,像
雨水流过地面。
先生端坐在漆黑的堂屋里,
几根胡须捻了三百多年。
某种关于道德的灾难
事实上已经发生。只是
我们仍在自欺。
那午后的紫藤持续长出
反讽的牙齿,让我
想起荒废已久的诗歌事业。
这与先生的志异经历
仿佛有吻合之处,
又仿佛没有。
他探究的无非个体的荒谬。
而我认为,世界
整体的荒谬更甚。如果
这个午后需要赞美,
并值得说出。
三十:漫漶
尘世漫漶,多有苍茫。
有人将其一分为二:不如意者
唯物,如意的一半唯心。
但先生不。先生用言词
再造一个尘世,以朴素的
道德为界限。
他知道,悲哀只用身体
是藏不住的。必要时必须
付出针尖般的灵魂。
我也知道,真理的海市
蜃楼并非飘渺,因为借助了
真理的反光。
当我试着去爱。我必爱
古老的言词。我必爱
母亲般的月光和葱茏。
我必爱:思想的河床
起伏有致。童年的大雨如注,
父亲灌满庭院的叹息。
我必爱落日,以及
我成为落日的过程。
四十:聊斋
一直以来我觉得
每个人的内心都隐伏着
一本各不相同的《聊斋志异》。
我自己的那部,简单
明洁而神秘。僭越了我
大部分的萎缩与不安。
这些年,我练习着
应对俗世的技巧,未曾
停歇。
但先生倔强的警醒
让我深知,两个世界并非
势均力敌。我们在其持久的
消耗中成长,也抵制成长。
当求同存异并不能抚慰
痛苦灵魂的时候。
四十一:告慰
炊烟的消逝不是
一个人的事情,它与
一个时代的整体相关。
先生写下聊斋也不是刻意的,
它与真理的遭遇相关。
慵懒的时光不紧不慢地
吞噬着诗歌中出现的一切。
像一条大河堂而皇之地
湮没了所有的小河。
先生内心的狮子是巨大的。
它试图让我相信:
世俗之外一定还有一个
尖锐的世界。
同样刻薄,但真实。
如紧紧攥在手里的金币一样,
像三斗米一样的,是
两个世界的界限。
在那里,荒山依旧连着荒山,
村庄依旧连着村庄。
是的,你好,先生!
真理并不在我们手中,
或者,真理只存在于我们手中。
剩下的,是“志异”,
也是诗歌。
五十:献祭
人们赋予先生的荣光
类似某种献祭:一个物化的
俗世需要被否定。
比方说,婴宁从笑到不笑,
燕赤霞最终的悔意,
以及那只神秘的促织。
作为人的“异史氏”必定
怀有经久地战栗,
那是他的价值所在。
人们从不刻意地去了悟内心
的矛盾,只有他找到了
向下的路,在所有向上的年代。
有一些道路,需要
我们摸黑走过。
说明:长诗《聊斋手记》的写作初衷源于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致敬。蒲松龄生于淄博,笔者也是生于淄博,对于故乡这位伟大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一直崇敬有加。几十年来,对《聊斋志异》的阅读,一直催生着想写一写的念头。但怎么写,写什么才能不落俗套一直困扰着我。在不断的阅读中,我试图让自己更接近蒲松龄的内心,而不是局限于那些志异故事。因为一旦处理不好,极可能落入复写那些志异故事的俗套。久而久之,我决定借鉴“聊斋”这个大而无当的载体,写一写自己的思想。我不知道这样的写作意义何在,但总该是有益的尝试,尤其对我自身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