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思考
——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2021-11-12赵泽仙张道鹏
赵泽仙 张道鹏
[提 要]新时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只有将党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才能真正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变成新时代“三农”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现实图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之间、城乡发展之间以及收入分配之间的不平衡。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目的在于借此激活农民的能动性和发展潜能, 提升农业农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重功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 强化组织职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引领、宣传、服务和保障作用,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农民美好生活愿景提出的战略设计,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 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然而,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未能跟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农”工作全面推进。基于此,重视和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堡垒, 能够充分激发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加强基层党建有利于核心作用发挥,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
经过近百年的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在这百年发展历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核心问题上认识不足,在涉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处理各种人员利益诉求等重大事项时,过于强调村民自治而导致主体责任意识严重缺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和主导地位;部分乡(镇)党委政府职能越位现象严重,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发挥,权威认同度减弱。不仅如此,农村组织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农民构成也逐渐呈现多样化,有从事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有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户,还有进城务工的其他行业人员。这些集体组织与个人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当前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突出政治引领功能, 强化基层党员干部主体责任意识,引导农民强化组织意识、民主意识以及主人翁意识,能够有效发挥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加强基层党建有利于领导经济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
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2016年4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而现阶段,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环境中, 农村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都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根据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组织党员和群众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打造名、特、优绿色农产品,构建农村产业综合体系,实现稳就业、强产业、促发展的目标;发挥基层党组织上下联动、协调各方的作用,组织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筑牢经济根基。总之,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富民强村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乡村产业, 形成乡村发展中的新业态和产业链,能够解决农村发展中“无钱办事”的难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加强基层党建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保障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 影响着农民的精神面貌,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农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如何,不仅在于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得到有效激发,更在于农民的精神面貌是否得到有效改善。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长期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状态,尤其是文明程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的毕节市, 多数农村尚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形成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宗教观念等仍然影响着部分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农村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也在农村不断蔓延。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好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筑牢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支撑。”例如,通过改善农村人文环境,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崇尚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邻里和谐的理念,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明建设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将讲文明、树新风作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总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改善乡村文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农民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
(四)加强基层党建有利于乡村善治良治,为乡村振兴提供秩序保障
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 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这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矛盾冲突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农民主体地位受到威胁、主体作用遭到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排头兵, 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通过凝心聚力、动员群众来切实解决乡村治理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的基础支撑作用。当前,针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最主要的是坚持乡村治理的意识形态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党管农村不动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其次,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综合体系,把乡村自治做“实”,把乡村法治做“严”,把乡村德治做“活”。具体来说,就是把好自治方向,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 做到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有机结合,发挥自治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为法治德治打下坚实基础;构建法治框架,强化法律法规在维护农民利益、规范市场运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发挥法治的规范和震慑作用,为自治和德治提供坚实的保障;完善德治规范,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内在作用,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为自治和法治赢得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相结合, 既能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优势, 又能够在党和政府赋予基层党组织新的使命下,做到基层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秩序保障。
二、当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发展方面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但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不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些相关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主动性不足、能力较弱,弱化乡村振兴带头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基层党员干部是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方面出现了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 笔者通过到毕节市七星关区、 威宁部分村寨走访调研了解到:第一,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先锋模范意识、主动服务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不强。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农村改革问题, 尤其是农民增收瓶颈、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不能积极探索、寻找解决路子,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意识,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第二,部分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不仅缺乏把方向、 谋大局、 促改革的能力,且存在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关系不协调问题, 使得领导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下降。第三,有的党员法律意识淡薄、政治立场不稳甚至严重脱离群众, 处理村里一些大小事务时没能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做到“一碗水端平”,严重影响干群关系以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第四,一些下派到基层挂职的党员干部,没有“三农”工作经验,缺乏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 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工作中常见的邻里纠纷、房屋拆迁、征地管理、黑恶势力、“村霸”等问题,难以树立群众威信,导致基层组织工作严重滞后,弱化乡村振兴中党员队伍带头示范作用。
(二)有效宣传匮乏,群众参与度低,减弱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2013年12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要靠基层干部来落实。我国有几百万农村基层干部,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同农民直接打交道,是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这句话强调了基层干部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 虽然每个村都在醒目的位置设放有宣传栏, 但真正通过宣传栏了解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 党务公开等内容的群众少之又少。原因在于:一方面,部分群众虽知晓宣传栏,但认为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也没必要去了解;另一方面,留守村民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深入理解宣传栏内容。除此之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向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 有的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走走过场, 未能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宣传到位,植入民心;有的在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时未能结合实际,空喊口号,不接地气。总而言之,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宣传未能与群众实际情况有效结合,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处于“夹生”甚至“空白”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三)党务工作繁重,管理队伍薄弱,削弱乡村振兴动力支撑
随着农村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逐渐增多、事务日趋繁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工作逐渐由传统的单一性走向综合性和复杂化。 基层党员干部既要做好一些常规性的本职工作,又要应付事务性“日常工作”,特别是在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还要配合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抓好一系列任务性、临时性的工作,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和考核, 这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精力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除了少部分是下派挂职干部或者驻村工作人员, 其他大部分是村内群众推选的村民代表、青年待业人员以及退伍军人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现象就导致党务工作者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加之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选择真正有能力的“领头雁”带领村民谋发展的范围就相对狭窄。因此,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使得部分能力有限的党务工作者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党务工作管理处于涣散状态,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振兴的动力。
(四)老龄化问题重,党员发展困难,削减乡村振兴人口活力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基层党员的要求越来越知识化和年轻化, 而农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多数向往城市生活,几乎不愿意留在农村,这就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缺乏应有的人才基础, 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战斗力。 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存在老党员基数大、年轻党员基数小的问题。走访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部分村的村“两委”成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保守,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例如,威宁县炉山镇X村的村“两委”班子配备不齐全, 村民委员会总共才4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54岁,初中文化,负责全村支部所有工作,指导村委会工作;村主任50岁,初中文化,负责该村村委会工作;村妇女主任45岁,小学文化,负责计生、卫生等工作;村纪检委员42岁,小学文化,负责全村纪检工作;一名驻村干部34岁,大学本科学历,协助村支部书记抓好该村脱贫攻坚、 基层党建和日常工作。这不是单一存在的个别现象,而是覆盖面较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解决,会严重影响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和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 阻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落实,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三、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
(一)重视乡村集体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富民强村”的根本途径。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多元化发展模式, 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第一,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带富能力,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建设,着力打造懂经济、会管理、敢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 特别是在优秀党员中推选典型,树立榜样,带动农民发展新型农村产业, 共同推进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第二,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形成村“党支部+”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毕节部分乡镇已经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以彝族、蒙古族为主体的大方县凤山乡, 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按照分工分业的思路,指导各村建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发挥内联村集体和群众、外联产业的作用,并建立“合作社、劳务队、商会”三支队伍来具体实施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村集体经济毛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50—100万元的村有3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累积达30万元以上的村有3个。近三年,全乡群众在党支部引领的产业中获得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各类分红累计达上千万元。 第三, 搭建帮扶互助平台,建立“以强带弱”的帮扶带动机制。黔西县新仁乡在民建中央的倾情帮扶下, 近年来实施了枇杷、樱桃、生姜种植,滚动养牛、养猪和特色民居改造、小水窖等帮扶项目,深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发展后劲,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仁乡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使新仁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开了强有力的步伐。第四,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优秀企业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发挥企业家的带头作用,“支持各类企业家在实施乡村战略过程中建功立业, 帮助其降低创新创业或推进产业兴旺的门槛、成本和风险。”优化农村环境激励他们在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服务兴农方面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带动农村经济高效发展。
(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过程。"然而, 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人力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短板,对于地处西南边陲的毕节,要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第一,注重培育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主动从本土人才中发掘思想超前、眼光长远、勤奋踏实、头脑灵活的致富带头人。例如,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创业者、退伍军人等群体发展党员,充分调动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热情, 激发他们组织农民、 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发展潜能,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内生动力。第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员监督管理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容易走形式主义,面对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如果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会导致纪律涣散、工作懈怠、群众观念淡薄、思想滑坡等情况出现,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造成威胁。同样,如果缺乏相应的考评激励机制,会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出现,严重打击基层党员实施乡村战略的信心和积极性, 而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 能够为基层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动力。例如,黔西县杜鹃街道办事处建立“帮带培养”机制,由乡镇党委书记带头,街道班子成员、街道干部、社区干部与后备干部建立“3+1”帮带对子,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后备干部的能力素质。同时,建立“跟岗锻炼”机制,让青年志愿者直接参与社区全面工作, 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报酬; 让其他后备干部参与社区部分重点工作,每人每月发放1000-2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 有效提高了青年干部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综合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和受益者, 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好坏。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 科学文化知识、 养殖种植技术、新型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进行集中性、系统性的宣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引导他们把党关于乡村振兴的正确主张变成自觉行动。第四,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从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等方面进行综合评选, 评选出优秀典型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 着力培树一批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让大家学有标杆、干有方向。
(三)强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夯实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发展的正确方向, 不断增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的政治优势, 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第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力度, 强化廉洁履职意识,特别是要引导年轻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基层工作和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 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本领,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力,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领导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农村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社会组织中,实现基层党组织在“三农”中的全覆盖。例如,赫章县结构乡毛姑社区在“村社三合”的合作社上建立了党支部,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 生产经营方式。2017年5月以来,陆续建设大棚102个,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目前, 合作社已产生了经济效益,100余户贫困户参与分红达30余万元。第三,发挥基层党组织上下联动、协调各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积极投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形成 “最大公约数”,为实现农村发展现代化提供力量支撑。第四,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让基层党员干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基本精神、实践要求以及党的意志、党的声音、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基层一线, 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和力量。总之,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四)提高党员干部创新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力量支撑
在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如何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新难题,既是时代对基层党员干部的考验, 也是提高其工作水平和能力的关键。解决一系列基层问题,唯有创新才是破解之策。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创新能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首先要增强理论创新,“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学习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采取理论宣讲、组织活动、在线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系统学习,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党的历史和宗旨、革命传统、形势政策和知识技能等不同内容的学习, 特别是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知识不断更新、视野不断开阔、经验不断丰富、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其次,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增强创新意识。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神经末梢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面对当前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只有根据基层实际的变化,增强自身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与勇气,才能进一步有效破解基层各种难题。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把基层情况摸准摸透, 就难以找到破解难题的途径。总之,基层党员干部在增强理论创新的同时,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农村工作实践中来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探索适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来创新工作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本领,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力量支撑。
四、结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只有在“三农”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树立起坚定的“红色旗帜”, 不断提高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坚实打牢乡村振兴的主阵地, 才能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