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过的人都能听得见
——读项建新诗集《新·写实主义》
2021-11-12齐凤艳
齐凤艳
一
“不,我永不会关上我感觉的门户。视、听、触的快乐会含带着你的快乐。”此行诗句引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73节。个人认为借用来呈现诗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颇恰当的。生命意义的丰富性和它的实现就在于对外界的敞开,让世界走进自己的过程也是自身感知外物,融入他者,富饶自身的过程。泰戈尔的诗句中“你”是神。神是无限,现象世界是有限,二者合一,构成完美佳境。这与哲学家狄尔泰所说人类的精神生活“是人类文化的整体构建,它是人类存在的一种高级境界,它成为人本身”是相通的。
这就是说,精神生活创造了人类生命的丰富性,感知指向的是人的精神体验。它是一种参悟的经历,它触动主体对生命的直觉体认和终极思考。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经验告诉我们,各种光线和各种运动力都具备足够的力量,能够触及人们的各种感官,但是还是不能触动人们鲜活的感觉神经并在言语中强行复制自己。”他接着又说到,但是“诗人没有障碍,能够看见并实现别人梦想的一切,能够穿越人类经验的整个范畴。由于诗人具备强大的接受和给予的能力,因此他代表人类。”
诗人接受的能力需要诗人有不同寻常的感知能力,诗人的“给予”是通过表达即言说来实现的。叶燮在原诗中有类似的阐释:“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像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这就形成了一个事物——感知——表达(诗)这样一个模式,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诗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引用古今中外上述诗句和言论,是因为读项建新诗集《新·写实主义》我既看到了诗人对世界的热爱,也看到了他对世界万物的心灵进入和浸染,并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言说风格。这种热爱和浸染体现在他对世界意义的广泛体悟和发掘中,而这种广泛性体现在诗集涵盖内容的全面中,自然、人文、山河、宇宙,尽收其中:秦岭之夜窑洞中的身心自在,都市人偶然仰头望月时的良多感慨,对一位好警察的低调歌颂,对普通村人爱情的咏叹,观戏时对高雅艺术寡和的酸楚,对不法分子围猎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控诉,对人性的叩问等等。所以我思忖,项建新对诗歌是抱有雄心的,如他在后记中所言,他要通过诗歌,“自由地与宇宙、自然、人类、自我,开展对话”。而他的言说风格,与他的诗歌理念有关,诗人既要观照自然,也要关心社会,并且对话宇宙,同时他看重诗歌的传播性。
二
我们说诗是感知参悟世界后的结果,因此他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容之一,它凝结了诗人的生命体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刻画与再现。在诗的世界里,生命体验不仅包括对个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体验,也包括对宇宙本体生命的追问体验。项建新将《宇宙篇》放在首位,既与他对认识的最高阶段的重视相对应,也体现了他对诗歌之用的思考,他说:“诗歌写作,要对话宇宙,关心人从哪里来,关心社会,不能只为自娱自乐,那呈现不了诗歌应有的价值。”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自然也要折射出其他。
比如在《修行的树》这首诗中,项建新提示我们,在事物面前,我们是不是不止用眼看,而且还用心观,我们都想到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人们如何通过“香雾缭绕”看到更多,领悟更深?这都是诗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而诗人责无旁贷地承担了既展现外观形态要揭示内里深奥的任务。当英国哲学家评论家托马斯·卡莱尔称诗人为“见者”和预言家的时候,这两种身份隐含着两个过程,一是诗人认知世界、把外部世界内化的过程;二是诗人把对世界的感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外化过程。
当诗人说不仅烧香拜佛的众生“蜗居于雍和宫檐角的/和从雍和宫的天空飞过的鸟儿/还有寄居这里的/猫儿狗儿以及小松鼠/甚至还有那些高高屹立的佛像”都是修行者,并且那些“数年数十年数百年屹然不动”的树,才是最虔诚的修行者时,我看到了诗人感知到了万物的灵性,这是进入事物的一个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并使自己那时那地的情思得到托付和扩展,使个体生命的外延扩大,而读者读到的时候也领略到了一种新空间和境界,所以诗人和读者都在这个认知世界和将外部世界内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那么诗人如何把对世界的感知用言语表达出来呢?这就涉及到语言了。如果说诗人已经如爱默生说的那样以跨越了感知的障碍,并且因其心智的特质将叶燮所强调的“理”“事”“情”皆领悟于心,那么他如何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灿然”于读者面前呢?我想诗人都是喜欢交流的,都是向生活和世界敞开心扉的,否则他就不会写诗,希望他的诗被阅读。这就是诗人的表达的欲望,这是言说的权利,这是人的能动性的用武之地。那么如何表达从而更好地传播呢?
项建新是非常注重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的。诗集《新·写实主义》的副标题是:“爱过的人都能听得见”,这与他的以诵读传播文化的事业有关,所以他在他的诗歌中是努力降低接受障碍的,既要让读者一目了然,又要保持诗歌的诗性和意境。我读项建新的诗,语言明白晓畅,意象简明清晰,诗意容易捕捉(此时,一个念想闪过我的脑海:项建新的写实主义是不是也指他的语言的平实呢)。然而我更愿意说诗意“似乎”容易抵达,因为诗意的厚薄多寡,诗味的浓淡稠浅,常常在于接受自身的素质。作家萧乾曾将文学作品的语言比喻为有待兑现的“支票”。他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他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
《父亲》这首诗可以说在文字方面没有任何难度的,真正体悟它的深邃情感,不在词语的理解,而在于生命的感悟。只有读者自身也有相同的情怀,诗歌的价值才能真正出现。和这本诗集中的很多诗歌一样,这首《父亲》以稳健不露声色的叙述奠定抒情的基础,然后在末尾一节(的最后两行)将情感陡然推送到高潮,在诗人“喉头哽咽/泪流满面”中读者咬唇止泪。全诗的拉家常式的叙述笔调,为这种升华做了极充分的铺垫,所以水到渠成,毫无牵强或故意拔高之嫌。诗中一担担桃子是生活重担的象形,父亲在忍饥挨饿徒步行走是生活艰辛的隐喻,而诗人前三节的质朴的叙述藏着疼痛的怀念,如数家珍的每个字都有针尖,扎着诗人的心。
在此诗中我看到叙述为全诗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影像,从而使抒情不空洞。并且由于事件和人物的历史归属和类型归属,读者阅读诗篇时,有强烈的感同身受之体味和比框,从而使这首诗能够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和抒情。并且我从这部诗集广泛的主题中看到,叙述对于诗歌扩大言说范围,进入生活现场做出了贡献。比如《会算账的警察杨顺德》《落泪的戏子》《卖唱姑娘》《可可西里羚羊》等诗歌中的叙述呈现了现实生活,从而使诗人成为民族和时代的代表,用诗反映民族和时代的一些特征。
三
拙文第二部分涉及的诗歌出自山水篇、人文篇、自然篇,在这一部分谈一谈宇宙篇的诗歌。这部分诗歌都是颇具深意与玄思且令人浮想悠远的。
说话
刚出生的孩子
都携带着外星球的语言
来到了地球上
他们在地球上
学会了地球的语言
忘记了原星球的语言
这时候
大人们发现
这个孩子会说话了
这首诗启发我思考环境对人的影响,改变与融入,获得与遗失,标准/权威/成规的影响力等。“原星球”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的所在。海德格尔说:“语言召唤物,令物到来。”这个“原星球”在哪里?事物被邀请到一种不在场的在场,像孩子们不“会说话”时的样态一样诡谲。这里隐蔽了一个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也蕴藏了一种对成人对自己丧失童真而不自识的抱憾,尤其当我们接受一种观念的时候,这种观念认为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幼儿是被认为有神性的,就如时间河流的源泉和所有生物的起源都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那样。
如此《宇宙篇》的开篇也就是诗集的第一首诗《地球牢狱》的意蕴和内涵就不难理解了:“地球/是宇宙的一座牢狱//人的出生/是灵魂被判决入狱/先把灵魂锁入躯壳/再用地球引力束缚住//哪天刑满释放/人就死了/灵魂再次获得自由”。这首诗,题目就独树一帜,内容也需要读者仔细思考和突破惯常逻辑。这样的诗,需要慢慢品读,让它将我们带入一种柏拉图行为价值理论中的灵魂高于肉体的沉思生活。胡弦说:“哲思是更高形式的抒情”。诗源于诗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思索和追问,是诗人内心意识活动的果实,呈现了诗人处于宇宙中的感悟和困惑。诗是诗人的生命体验,在生命体验和追寻的过程中又展示和演绎为种种生命境界。在物质生活被过度追求的当下,阅读诗歌更能映照和引导精神生活世界,以审美浸润自身。
诗人是真、善、美的热爱者,这三者不仅互相平等,并且“各自身上不仅充满着自己的力量而且洋溢着另外两者的力量”(爱默生语)。我想《新·写实主义》宇宙篇的诗性根基就在于真的也是善的和美的,因此这些诗歌充满理趣美和智慧美。比如《光》这首诗(房顶/塌了/光/照了进来)短短九个字,智性、思趣、灵动皆备,坍塌之后的希望,挫败之后的不屈,一切都在于心中要有光,观看要有角度。同时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场景人人可设想。诗人非常长于叶燮《原诗》中所说的“遇之于默会意像之表”。
天上的星星
天空
是一棵树
星星
是它的花朵和果实
人生就像爬树
等攀到了树顶
就化作了天上的星星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海德格尔说:“一首诗歌就是创造。甚至看起来是在描述的地方,诗歌也在创造。”短短两节诗中,想象、比拟与象征充盈摇曳且光华灼灼,人生的向度、开合和归处都有了不同的阐述,并因为这首诗而呈现和拥有了新样态。哲思在语言的边缘通向无尽的想象。《天上的星星》这首诗中,思索与诗语融汇,哲理与诗情并行,达到了哲思的诗化与诗意的哲思化;并且诗中天空、星星、树、花朵、果实、人、攀爬之象形等意象丰腴错落有致,从而使全诗臻至情理并茂、诗情画意的诗意境界,给人留下难以消逝的无穷意味,这就是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弦外之音的诗意送达。
此外,从这首诗我感到诗人项建新从来没有停止仰望星空。当他说天空是一棵树,天空传递给人的攀爬的召唤和希望就愈发真切,而当星星是它的花朵和果实,诗意的栖居也同时被去除了更多的虚幻。当人生就是爬这样的一棵树,生命被赋予了的崇高和神性的使命,且诗人以善良的心地和美丽的情感告诉人们,最后的救赎或者飞升是有可能的。《天黑请睁眼》也是这样一首赋予启迪给人光明的诗歌。这样的诗既是人间的灯盏,也是天空的星星,引领人们思索世界,追求美好。人们啊,请用心聆听这样的诗句吧。
读项建新的诗歌,我感到了他的世界的丰富多彩,他的心灵的质朴向善,他的智慧的深邃与灵逸。写下上面的文字记录一点读后感想,不当之处,请批评。最后,以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结束拙文:爱诗歌,如爱夜空里的星盏。
静静地听
我的心呀
听那世界的低语
这是它对你求爱的表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