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振兴关键在于增强产业竞争力

2021-11-11王一鸣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东北智能化转型

王一鸣

自2003年中央提出东北振兴战略特别是2014年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活力逐步恢复,装备制造、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升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同时也要看到,虽然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有所回升,但在全国的位势仍在下降,经济转型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的出台,东北振兴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充分认识东北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发挥和释放东北的产业优势,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东北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落实“双碳”目标带来新的压力,东北振兴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

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在重塑产业竞争力消长和区域竞争格局。新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生产要素和新生产要素的相对地位,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人力资本成为影響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欧美发达国家看,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收入水平的劳动力流动性在提高,并加快向优势地区集中,而专业技术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流动性在降低。近年来,人口外流已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数量居全国前三位,中小城市大都为人口净流出,而且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壮年劳动力,这已成为影响东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影响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高端产业布局更加偏向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本富集的地区。东北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学,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但近年来由于人才流失,对东北地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正在显现。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已成为东北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

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计算技术的高能化、量子化,正在促进产业发展全面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人—网—物”的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推动制造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全国一些领先地区看,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形成人机协作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黑灯工厂”和无人工厂正在兴起,推动制造业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转型,加快改变制造业的生态,东北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面临新的挑战。

从发展趋势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迎来工业互联网浪潮。如果说“十三五”时期,消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形成了若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平台公司,那么可以预期,“十四五”时期将形成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我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0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数超过40万家,工业互联网正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流通、融资等流程和产业生态,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和减少库存,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在重塑产业空间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说,产业布局将更大程度受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影响。

从全国产业数字化热力图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数字化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东北是我国制造业相对密集的地区,但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对落后,缺乏吸引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的平台,再加上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不强,外来数字化产业投资偏少,发展工业互联网面临人才的瓶颈制约,数字经济新动能尚未形成。

(三)落实“双碳”目标带来新的压力

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也将倒逼东北的经济转型。东北地区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落实“双碳”目标将大幅度增加这些行业的减排成本,使部分本已面临困难的企业有可能雪上加霜。

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看,未来十年非化石能源将成为增量能源的主力军,能源消费增量主要来自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化石能源的占比将大幅度下降。东北原来是化石能源生产比较密集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对东北一些高碳项目将带来新的制约。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对高碳行业的投资意愿下降,担心新建项目没等到运营就面临退出,这还将造成已经形成的高能耗产业资产“沉没”,也可能拖累东北的经济发展。

二、东北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制造、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进一步发挥东北制造业优势,释放发展潜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重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东北振兴一直都很重要,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东北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东北不可能构建全面的产业科技优势。要发挥东北已有产业基础,在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领域,形成局部领先优势。总体上看,东北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科技积累比较有基础,在这些领域培育局部领先优势,形成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有利于增强发展主动权。

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成套设备和终端产品,并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再创新,东北在核电、火电机组、水轮机、高铁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一些终端产品竞争优势,但关键零部件等中间品的创新能力仍然偏弱,制约了产业竞争力提升。中间品专业化程度高,技术迭代快,技术诀窍等隐性知识多,培育企业竞争优势需要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东北装备制造业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增强中间品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孕育出一批为“大国重器”配套的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也将大大增强东北产业竞争力。

重塑东北的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原创能力的建设,既需要市场竞争倒逼,也需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比如,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现在比较紧迫的就是加快推进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更好地留住科技人才,通过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产业数字化是“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的战略支点。要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进行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

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包括在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快推动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将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促进供需的精准对接,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为工业互联网应用创造条件。

二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计算、智能化加工的要求大幅提升。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多样化服务功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到工业互联网发展进程中。

三是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加快数字化高端人才培养,在留住这些人才的基础上,再引进一批高端信息技术人才。产业数字化还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

(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将孕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东北能否抓住机会,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第一,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更大力度地推广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建立相应的绿色技术标准,推动绿色制造技术突破和迭代升级,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做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能耗双控的衔接,既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也要避免因能耗“双控”,对即将投产或在建的产业项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停工停产。大力培育绿色制造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力。

第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推进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节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扩大并网风电规模;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建设大型光伏电站,鼓励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體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第三,完善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倒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技术发展。

猜你喜欢

东北智能化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Make ’Em Laugh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大东北的春节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