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之研究

2021-11-11马红果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新时代

摘要:针对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面临的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完善内容设置、创新教育手段方法与路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建立育人协同机制等路径来解决。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

一、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都是教学界和理论界关于这门课程探讨的中心话题。

内容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内容有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分。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与否是影响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整体来看,《基础课》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无疑是毋庸置疑的。但法律部分的知识过少、理论性知识过强,影响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教学内容则更为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教学内容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的基本框架,但又要区分于教材,否则就等于照本宣科,学生容易丧失听课的兴趣。教学内容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转化、延伸,其语言的生动性、内容的贴近性、知识的准确性、思想的高度性、理论的深度性决定着教学的吸引力。因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而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另外,虽然高校《基础课》相对于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更强的理论逻辑性,更侧重于系统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但本质上还是对中学内容的一种延伸,很多知识点中学时代已经学过,所以一些学生兴趣并不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吸引力。

教学方式方法是影响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实效。《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很多,但从结果来看,不少是热衷于形式,不注重效果,或者说没有达到改革的目标。

二、提高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和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体系。

要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契合时代命脉,不断完善教材内容,进行《基础课》课程知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使教材内容更新、更明,语言更美,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目前,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已经在组织专家完成了新一轮的教材修订。

教学实际中,教师要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可根据内容的关联性和逻辑性,进行结构重组,分专题教学,创造性地探索基于教材体系的教学结构体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课时的关系,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充和取舍,既增强知识的历史厚度,提升理论深度,又保证难易的详略得当和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教师设计、取舍教学内容,将其演化为教学内容,既要考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彰显本课程教学的思想和价值引领性,又要努力将内容“精彩讲出”。因此,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集思广益,进行集中研讨,以达到更优的效果。《基础课》也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教师讲道理。然而,道理不如故事,好的故事更能直击人心。所以要求教师精选故事,既具有典型性、教育性、社会性、时代性,又扣准知识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传授知识,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与路径。

要改革和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法,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性。如利用当地的资源,在课堂外开展移动课堂教学。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让学生走近革命阵地,触摸历史,感知精神,从英烈们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就是很好的方式。

新時代《基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借助网络的教学平台,如超星、云班课、学堂在线、雨课堂、腾讯会议,借助手机、电脑上等教学工具的QQ、微信,丰富教学活动和过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拓展教师的阵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基础课》与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基础课》教育方法、手段、路径创新,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三)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决定教学实效的关键主体。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转化,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对课堂的把控,这些无一不影响教学效果。

新时代《基础课》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按“四有+六要”的要求进行建设教师队伍。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老师的培训。借助网络平台实行资源广泛共享,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以竞赛、开放式课堂形式为依托促进老师的成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临时教师丰富教学队伍。对于某些内容如法治教育的部分可以请相关的专业人员上课,以丰富课堂的形式,增强知识的专业度。

(四)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

《基础课》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任课老师本身教学的成效,而且与整个社会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有关。因而,就需要推动《基础课》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这需要通过决策和管理层面的设计,建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制度、校内外协同育人制度,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刚,杨志银.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改的建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6)

[2]张乐.新时代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J].河南农业,2021(8)

[3]朱清华.儒家修身立德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1(7)

[4]刘登攀.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J].高教学刊,2021(7)

[5]王丁.“三课堂联动”引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创新[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6)

[6]吴琼.“德法兼修”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进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7)

作者简介:马红果,女,1978-8,汉族,湖南湘潭,研究生,思政方向,讲师。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新时代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