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
2021-11-11林伟
摘要:贴近生活的情境教学就是在教育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场景及生活体验,让学生自由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观察、去理解,从而找回科学教育的生活意义。文章从贴近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贴近生活;教学
贴近生活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情境教学包含四种情境,即问题、实验、虚拟、应用,其中问题情境、实验情境以及应用情境是教学过程中必选的情境,虚拟情境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选可不选,作为补充情境。选择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选择问题情境、实验情境和应用情境进行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选择问题、实验、虚拟以及应用情境来进行教学,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即实现课标所要求的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贴近生活理念下小学科学情境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做更多更充分的准备工作去深入了解学生,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
一、使科学可感受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藏着许多的科学事件与科学实例,但他们的体验可能仅仅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库,引导学生的感知和思維,发现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与科学主题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引起学生原有认知共鸣,激发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科学课堂中。
二、使科学可触摸
对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例如水的沸腾、蒸发等,其中的许多科学现象与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观察与实践,亲自探究学习。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可操作的工具或模型,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探索科学奥秘,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和思考,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进行知识建构,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观念,掌握一些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学习能力,改变科学学习态度。
三、使科学可理解
“教学贴近生活”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理解科学问题。一些常规基础性知识点讲授,并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也没有与原有认知水平建立迁移,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在不断地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生成自己对科学观念的认识,帮助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为小学阶段的科学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使科学看得见
“教学贴近生活”要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方式,在注重培养学生好奇心、积极性和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科学知识具有宏观、抽象、复杂的特点,它们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对于这些内容如果教师只是进行抽象的讲授,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方法将这些现象或过程可视化,能为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科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与帮助,学生看见这些科学现象和过程,再配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想法和推理过程,从而评价自身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过程。
五、结语
采用贴近生活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借助教师观察以及问卷调查与访谈,贴近生活理念下小学科学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来自生活,最终走向生活。当然为了保证该教学模式更好地实施,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善于观察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在采访学生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因为这让他们感觉自己跟科学很近。贴近生活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在于教师找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借此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愿。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课外活动生活,从中寻找与教学内容整合的结合点,借助这个结合点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性与积极性,以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新旧知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将自身已经熟悉的知识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贴近生活场景的情境教学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培养学生具备创造力的头脑以及解放孩子灵活的双手,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不断地思考与动手制作过程中生成自己对科学的新认识,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更为强烈。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平.教育贴近生活的障碍及路径叩问[J].中国教育学刊,2017(9):76-80.
作者简介:林伟(1987-),女,福建漳州,本科学士,科学教育,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