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坐龙与双鲤鱼铜镜元素的多维创意表达研究

2021-11-11夏富祥

工业设计 2021年10期

夏富祥

关键词:铜坐龙;双鲤鱼铜镜;多维创意

我国北方民族之一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在铜制品的工艺制造方面取得了不凡的艺术成果,创造了金代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铜坐龙龙体高19.6 厘米,重量2.1 公斤,由铸造而成,是金代皇室御用的装饰物[1]。双鲤鱼铜镜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折射出金代的社会发展与生活变化,人们在不断完善审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诠释。

1 銅坐龙与双鲤鱼铜镜元素的概念

1990 年,铜坐龙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由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调拨到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现如今铜坐龙已成为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的象征和标志[1]。双鲤鱼铜镜是1974 年在原黑龙江省阿城市新华乡出土的历史文物,其直径43 厘米,重12 千克,这面铜镜不论在面积还是重量上,都是目前全国已发现的金代铜镜之冠,称为“铜镜之王”[2]。

1.1 铜坐龙的缘起

铜坐龙的发现者是南城村九组裴氏农户,在自家挖菜窖时发现,之后经历一段波折后交给文管所。现在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想要了解铜坐龙的重要信息,就要知晓金代上京会宁府的时代背景。金代发源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地区,是女真人的祖先,仅存了32 年,后迁都至北京作为金中都。铜坐龙的坐姿左前肢高举,与左后肢间有腾云纹相连;右前肢着地,与右后肢相接;铜坐龙尾部翘起外卷,前肢长鬣突出于肩部之上,与头上卷鬣和后扬的长鬣前后呼应。铜坐龙的构思创意精妙,工艺巧夺天工,造型逼真且惟妙惟肖,是中国历代龙造型中极少见到的[3]。

1.2 双鲤鱼铜镜的朔源

“铜镜”是祖先们日常生活中的照容器物,在生活中不可缺少,铜镜背面的装饰纹饰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古代人的先进文化和对饰品的创意表达。鱼纹样是数量最多、最典型的装饰纹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地域特征逐渐演变而成。汉民族“鱼崇拜”的思想对女真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延伸之上,女真人已具备了创制和展示“鱼”形象的文化基础。双鲤鱼铜镜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是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文物,其已成为我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生活中,婚丧嫁娶等习俗的重要佐证之物。双鲤鱼铜镜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产物,是了解金源文化、金代冶炼和铸造工艺技术的实际参照物证。

2 铜坐龙造型和双鲤鱼铜镜纹样的特征

2.1 铜坐龙的造型特征

其一,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区出土的金代铜坐龙造型特征,从正面特征可以观察出,头微微向上抬起,面似猛兽;嘴部呈现出被人为拉直的鹰嘴痕迹,半张状态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气势。弯曲状的鹰钩嘴难以同铜坐龙的身体形成协调,进而形成铜坐龙身体的拉直造型,体现在铜坐龙的艺术加工过程中,人们将情感和审美融入铜坐龙的造型特征中。这也具有深刻的寓意,象征着稳坐江山,天下太平[4]。其二,从其龙眼造型上,可以观察分析出,历代龙的造型为达到威严气势,均呈现出怒目圆睁的形态特征。但是,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区出土的铜坐龙,受金代艺术塑造者和唐代龙眼造型的影响,唐代龙眼部造型的特征为丹凤眼。铜坐龙和历代龙身造型上比对,呈现更多的继承关系,其龙体是流畅卷曲的姿态,象征着龙体具有较为顽强生命力的视觉表达。

2.2 双鲤鱼铜镜的纹样特征

其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出土的双鲤鱼铜镜,主题纹样是首尾相连的两条大鲤鱼,互相追逐,互相嬉戏,鱼嘴微张,鱼鳃微鼓,鱼鳍和鱼尾摆动的活灵活现,底层纹样中浪花展开,水藻摇曳,水花浮现,气泡翻飞,刻画的惟妙惟肖,宛若池中鲤鱼嬉戏追逐,可以观察出鲤鱼是一雌一雄在水中相互追逐,这样完美而令人憧憬的理想生活会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工匠要呈现给镜子主人的审美观念,更加呈现了金人工匠使用了非凡的造型能力。其二,金代双鲤鱼铜镜纹样,动感十足,雕刻技法高超,浅浮雕技艺绝伦,错综有秩,层叠穿插,好似水波再现。水中的绿藻,浮萍隐约出现,为静谧的水增添了飘摇唯美的意境,搅动旋涡纹样又看似平和,看似动感,让人不禁想起水流湍急、浪花、水沸等的美好联想。双鲤鱼铜镜纹样都是在述说着鱼在水中的优美状态,使得鲤鱼姿态更加生动;鱼儿戏水的视境象征了人生圆满,双鲤鱼铜镜纹样饱含着感情的美好传达。

3 铜坐龙与双鲤鱼铜镜元素的多维创意

人类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创造力的一种考验和一种尝试。在社会文化进步的同时,不断对固有思维提出疑问,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多维创意是指一种丰富的多样性和高维度的思维创造,代表了一种包容性的艺术态度。融合多层面的艺术范围和边界,并且探索其存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将看似相似或看似无关的事物结合后重新思考。装饰艺术元素的多维创意表达是对原有具象和抽象内容的打散重构,从而对创意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在多维创意特征中将自然实际存在的实物,进行造型或纹样的改变,改变的是部分实物特征,并不是将它进行简单的模仿或改动,而是通过创意的过程,展示人们对具象和抽象的理解与表达[3]。

3.1 铜坐龙图案的多维创意表达

从铜坐龙身上,可以观察出工匠的图案创意,龙头部分沿着龙体和龙身体都有着云纹贯穿其中;这种云纹在整体创意表达中,赋予龙身厚重的感觉;另外,更加表达出了创意的完整性。铜坐龙的龙腿、龙臂以及龙的脊背处出现的龙纹,可以明显的分辨出云纹路。加入云纹的创意,让整体的铜坐龙表现的更为丰富、生动,表达动与静的结合视觉特征,使铜坐龙的造型更为突出,达到龙成为吉祥之物的抽象意义[5]。

云纹图案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的特征,在龙背上雕刻有向上的云纹样,其装饰有着较为巧妙的轮廓,对于龙头上的鬃鬓有着自然连接,形成具体的统一造型,让整体性十分突出,让人不禁想起龙可以腾飞的造型,好似龙生出来翅膀,可动可静。金代的工匠们在云纹图案的装饰创意中,在铜坐龙的断尾处进行了处理和连接,让尾部看似延长,让铜坐龙的尾部有统一的美感,也呼应了其整体性,丰富了铜坐龙的造型,左侧爪部连接云纹,对龙身体的稳定性有了视觉与物理上的提升。视觉感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情感表达,呈现出了极强的创意理念,赋予了铜坐龙无限的生命力,并将简洁的图案用在实物上进行创意表达。

3.2 双鲤鱼铜镜纹样的多维创意表达

鱼形纹饰逐渐由氏族崇拜演化为民族、民间追求富裕、吉庆、爱情、幸福的象征,而广泛受到人们的珍视。特别是鲤鱼的形象在我国自魏晋以后的社会中多为人们所崇尚,金代女真人把鲤鱼视为吉祥的征兆、祥瑞之物,也用鲤鱼作为祭祀的物品,贵族或官员均以鲤鱼形态作为挂饰。双鲤鱼铜镜纹样是早期人类文化创意形象的优秀代表,被用在器物的装饰过程中,并运用写实、写意、抽象和具象的表现手法。该铜镜不同于其它铜镜造型,采取对称旋转的结构形式;镜上两条鲤鱼头尾相接,栩栩如生。纹饰精美,雕工十分细致;内部结构以主体纹饰为主,生动逼真活灵活现;鲤鱼活跃在底层,浅浮雕翻卷的水波浪纹饰中,画面给人趣味盎然的情趣感受。如今社会的快速进步,多维创作的之路不断拓宽,纹样也随之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特征。古代工匠的创意成为当今人们所借鉴的具体思路,其创意理念和创作环境也要依据当时思想文化特征而进行思考,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器物。

3.3 铜坐龙与双鲤鱼铜镜的多维创意启示

纹样造型的特征构思和创意表达,是在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思想蜕变、文化进步、生产能力、文化变革及生活需求的提升,不断更迭创新表达意识。要想发挥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就要创造性的使用这一独特语言,进行造型纹样的艺术加工与创造。根据不同时代的特征,人们会根据时代特征不断变化,更新多维创意的表达。铜坐龙的造型纹样,唐宋时期龙的外形,为以后龙的造型奠定了基础。而双鲤鱼铜镜纹样,也可以分析出其继承了夏商时代青铜器的纹饰特征。无论是铜坐龙还是双鲤鱼铜镜,都是人类祖先的智慧结晶和当时风土人情的象征。两者被博物馆更好的收藏且以更科学的方法流传下来,并且以具有多维的创意表达展示给当代人。博物馆教育是对文物的充分研究論证后,从多种视觉表达方式和精确的文化知识传达给人们。博物馆教育不但可以使人们了解文物的来源、造型特点,而且可以从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延伸到多维创意表达的形式特征。

4 总结

铜坐龙和双鲤鱼铜镜的元素反应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多维创意表达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探究后,是值得后人从中发掘更多金代女真人生活信息的折射物,体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向世人展示了女真人设计造物的形式美内涵。多维创意表达研究分析得出铜坐龙和双鲤鱼铜镜元素的构成表达,有些表现了社会的现实生活,有些融入多维的创意观念突破思想束缚,但都吸取了外来文化,而且保持着北方民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