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理论在城市景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2021-11-11刘萌胡俊红

工业设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

刘萌 胡俊红

关键词:叙事理论;景观叙事;城市公园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叙事理论

作为文学艺术领域的重要研究范畴,叙事的基本定义即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1]。20 世纪60 年代,叙事学在结构主义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门新学科正式确立。后经典叙事学的出现使得叙事学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向着更多元化、宽广化的领域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叙事已成为许多设计领域的焦点。叙事设计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学界等艺术领域,叙事的媒介也由传统的口述、文字表现至如今的图像、声音、空间等非语言形式。

1.2 景观叙事

景观叙事是一种认知、表达、塑造景观及其文化意义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让景观要素讲一个故事[2]。美国学者马修· 波泰格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一书中引入了文学叙事学的理论。他指出景观不仅是场地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与条件,也是推动故事不断变化的叙事过程,故事赋予景观空间更多的内涵和意义[3]。随着叙事理论的研究深入,景观设计师通过各种形式语言塑造叙事空间的同时,也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对精神世界和文化沿承的探索中[4]。将叙事理论和设计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更能体现出设计作品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重塑场所意境,强化场所氛围,让人们重新找回退化或消逝的记忆,加深对场所内涵和精神的理解。

2 叙事理论在城市景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城市公园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居于核心位置,其存在体现着城市的包容与人文关怀。自1854 年奥姆斯特德设计建造纽约中央公园至今,城市公园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60 个年头。从19 世纪初到20 世纪末,城市公园设计注重功能性和空间组织。20 世纪70 年代后,受到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影响,城市公园设计注重生态性、文学性和艺术性。如今,城市公园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主要的游憩、休闲、活动场所,在承载着人们现实需求的同时,也在默默地向置身其中的人们传递着城市的精神文明与历史文化。将叙事理论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有助于将单纯的功能型空间转化为能够讲故事的叙事型空间,让城市公园承载更多的历史文化,起到传播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明的功能与作用。同时,赋予景观空间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属性,满足人们的情感沟通需求。

3 叙事理论在城市景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3.1 跨越时空――场景式景观叙事

叙事通过串联事件线索和情节的起承转合带来时空交融的有趣体验,而景观则被认为是视觉空间的单一展示,作为观看体验中不变的背景存在。场景式的景观叙事需利用景观空间的位置变换和透视深度进行时间组构的表达,通过设置一系列单个情节和场景构成缓慢流动的时间序列,将空间维度外延到时间维度。

城市公园中的场景式叙事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人群性格特征和集体记忆来设置事件和情节,营造体现城市文化的特色场景,以场景的变换体现叙事性。通过场景设计引导人们在观赏中迅速带入历史,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并深刻感知城市文化的精神。以衡阳市石鼓公园为例,公园由石鼓广场和石鼓书院两部分组成,以石鼓书院为核心呈中轴式布局。广场入口处的“巨型石书”厚重大气(图1),使人联想到石鼓书院千百年来绵延不息的翰墨书香。广场正中央处的七贤石雕像惟妙惟肖(图2),或持书而立眺望远方,或巍然端坐面露沉思状。在古色古香的石鼓书院前,七贤雕像让观看者的思绪仿佛跨越时空阻隔,感受到这些儒学大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上下求索的崇高精神。

3.2 含蓄曲折――象征式景观叙事

象征是一种借此言他的表达方式,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5]。象征式的场景叙事在公园景观设计的经典造景中有着广泛应用,设计师利用象征手法来呈现景观中的叙事情节,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并创造一种景观意境,引发人们的联想,增强了景观空间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含蓄,但意义深入人心,易引发联想与思考,使观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正如孔子所言:“圣人立象以尽意。”“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任何事物都终将以“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人们通过观察象,便可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内在意义。

城市公园中的象征式叙事通常对环境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历史、意向等内在文化因素进行转化,形成了现代景观作品。可以在场地变迁的历史故事背景下赋予其整体象征意义,也可挖掘其个体要素的形象寓意或其他寓意。以株洲湘江风光带――火车头广场为例,三台退役火车头在面积达15000 平方米的广场依次排开,分别为“蒸汽机车”“韶4”电力机车和“蓝箭号”电力机车,不同工业水平的三台车头代表了株洲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株洲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株洲人民敢问人先、敢想敢做的“火车头精神”的具象化表现。火车头旁的壁墙上用影像记录着株洲机车工业的发展,一张张照片将株洲的“工业精神”进一步展示。

3.3 明晰直述――命名式景观叙事

命名能高度概括作品的主题,传递作者的艺术思想。命名本身作为叙事框架的基石,既标志着叙事的开始,又将叙事统一在完整的命名空間之下。命名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是艺术创造者设计意图与社会意识形态融合的产物,是设计者艺术审美的体现。

城市公园中的命名式叙事需要将特定的词语符号指定给某个景观对象,而词语符号的语义层表现大同小异,语境层表现却随着客观存在而不尽相同。当景观对象被赋予具体的名称时,名称的所指加入至景观对象的所指集合中,因此名称要尽可能反映出景观的空间特征和内涵,对其所指范围进行限定,并在此基础上作文学化拓展,避免产生歧义。将创作者的设计意图明晰地传递给观赏者,并提供进入景观叙事框架的窗口,扩大观赏者对于景观作品的想象空间。以杭州西湖公园为例,“西湖十景”的命名是自然景观和文学艺术的完美融合。其名称从美学的角度来讲,符合“音律美”“结构美”“意蕴美”,又让观赏者对景点有直观的认识。如“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断桥残雪”,都抓住了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中最美的一刻,并以文学化的表达给予游客无限遐想。

3.4 场所认同――感知式景观叙事

感觉是大脑与觉察环境带来的即时体验,而知觉是大脑根据经验、含义和判断对感觉进行再处理的产物,感觉和知觉形成对客观存在的整体认识。感知式叙事注重微体验,将其运用于空间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展现故事片段和某些景观元素,或是通过烘托空间气氛,对观赏者进行暗示。观赏者基于自身的文化理解与思维模式,对环境物质元素产生感官体验和感性认知的过程。景观叙事的关键部分是对空间的整体体验、空间体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要素上,还应包括现象学中临场式的综合感官体验。正如诺伯格· 舒尔兹的“场所精神”的诞生,从物理性的空间上升为具有场所感、文化意味的空间。场所感知往往基于当地人的集体记忆、民族认同,如福建的土楼、湘西的吊脚楼、徽派和赣派建筑的马头墙,这些景观要素不仅属于历史文脉,而且有利于叙事和增强空间的场所体验。

如今,人们对于城市的意象逐渐变淡,一是意象载体的流失和取代,二是新建景观采用的语汇同质化,使得现代城市公园演变成了一种“失落的空间”。城市公园中感知式叙事的运用可以建立观赏者、城市公园以及“城市公园的故事”三者之間的联系,营造一个以观赏者感知体验为中心的空间环境,在呈现故事情节的同时表达某种人文意蕴。使观赏者能够积极的感知城市中的故事与文化,从而增加场所体验、场所认同感与归属感。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图3),其将旧造船厂遗址与公园景观结合,重新组织着船厂的历史遗物,适应观赏者游览体验的同时,也延续着场地的记忆与精神。岐江公园在叙事情节的构建中,保留了原本的水塔、铁轨、龙门吊等工业旧物,这些标志作用的元素是连接和进入集体记忆的通道。它们形成了叙事表达的载体,融入现代景观中,讲述着曾经的历史故事。

4 结语

城市公园景观对叙事的强调不是偶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城市化进程肆意蔓延的时代,现代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高效,但庞大的城市却让人们失去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繁重的工作压力也得不到释放。城市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感受自然与人文气息的窗口,是现代城市的核心。通过将叙事理论引入景观,归纳总结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四种叙事性应用方式,即场景式、象征式、命名式、感知式。指导设计城市公园成为充满人文、历史、故事的场地,进而完善和塑造场所精神,增强人们的场所记忆和联想,提升城市的居住体验。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
基于AHP的城市公园体育资源评价体系及实证探究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立体绿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中的生态问题探讨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