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21-11-11冯春燕
冯春燕
协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协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协作体验。通过补充学习材料的内容,优化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简要概述几种不同的观点,希望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一、科学组织,分工明确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班级异质性”的原则,有意识地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学习,获得自信并不断进步。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成员间分工学习,设置工作主管、学科经理、讨论组织者和主旨发言人等职位。小组中的角色应该不定时改变,以提高学生间互动的效率。例如,在数学“小商店”中,学生们将玩具、书籍、文具等物品放在一起,在教室里开设了近十个“小商店”,其中包括经理、销售员、顾客等职位和角色,学生之间很自然就形成了互动。
二、问题引导,发起合作
以问题引导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合作的兴趣,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统计学校入口处的交通流量。学生们第一次独立统计数据,每个人都说车辆太多了,计算起来不方便。这時,教师问学生如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说,只有与他人合作,才可以准确地统计和计算数据。学生们进行了合作统计,使用分工和团队协作的方法统计数据,准确地计算出了学校门口的交通流量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这样,学生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也燃起了积极合作和改进学习方式的热情。
三、教师指导,加强互动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基于核心的“学习”过程。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合理引导,学会合作
良好的合作能力是成功进行合作学习的保证。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在交流时,教师应该教导学生耐心、认真地听别人说话,认真分析并尽可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敢于修改自己的意见,要考虑他人的意见,更正不正确或不完美的观点,敢于公开自己的误解。
五、及时评估,建立信任
评估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建立自信心,教师应及时、客观地以适当且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
六、阐明规则,加强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学生真正融入合作学习中时,教师的组织和领导将决定合作是否成功。原因在于,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教师的身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充分、准确地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实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履行职责,共同进步”的目标。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阐明小组合作的规则,加强对学生遵守规则的要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开展。
简而言之,新课程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和沟通,突破自身思想的局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合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合作的乐趣。
(作者单位: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