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1-11-11郭永利
郭永利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研中心研究员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如何认识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个老话题,也是个新话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我们过去喊了几十年,做了几十年。说它是新话题,要从农村改革开始,从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从实际地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因为“化”不“化”不重要,关键是要看发展效果,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兴旺。这是个思想上的根本转变。所以作为新话题,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从现代化的概念中解放出来,不要为现代化而现代化。
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它的目的、意义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现代化的概念。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尤其是一个相对的时态概念,不能作为一种固定统一的追求目标,既不能强求达到,也不能不跟着走。要按照今天现在的情况想事做事。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所以,现代化是一个变动的时态,不能拿它作为固化的衡量标准去做事,只能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尽力而为。
农业现代化重要的不是“化”不“化”,而是要看生产关系适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这里有一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法则,或者说是定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其中,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老百姓能够创造并享受幸福安康。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谈农业现代化,我们就是把根扎在土地里了,就能脚踏实地去想事做事,就不会被单纯的概念牵着跑。
弄清楚了现代化,再来看农业现代化。
首先,农业现代化不是一个指标,比如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它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适应系统,因此任何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理论和做法,都会导致偏差和损失。必须综合起来认知和实践,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彼此适应与和谐上谈论这个话题。
其次,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了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的三要素是所有制、生产方式和交换分配关系。探讨农业现代化,一定要从这几个基本层面去客观地看待和系统地把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源源不断的农耕文化,遵从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南方的龙脊梯田就适合人和耕牛配合、人工插秧,生产关系也是原生态的家庭经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表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他能留住乡愁,留住美好,成为千古绝唱。它能走到今天,而且生存发展得很好,你不能说它不是现代化。黑龙江松嫩平原的广袤土地,适合人与大机械结合,以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国营农场的方式生产经营,它能走到今天,成为国家的粮仓,也是现代化。
所以说,农业现代化重要的不是“化”不“化”,而是要看生产关系适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民乃至全社会有吃有穿、幸福安康,是可持续性的进步。这里的核心是人,即人丁兴旺。如果其他都发展了,人口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农业农村人丁不旺了,那再发展、再现代化,也是不成功的。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在哪里?
现在,再来谈谈现代农业或者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为什么要搞现代农业?第一,是因为历史进程已经引领我们走进了经济全球化,我们的农村已经随着四十多年改革发展,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农业,当代中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这是个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第二,是因为在这个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之下,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让农民增收,农村兴旺,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和谐。进一步说,就是要在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基础地位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改革发展来解决。解决合作组织体系碎片化的问题,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建立新型合作组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与城市和工商业以及科技现代化一路上扬的发展态势不同,全国各地农业农村农民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地撂荒、人口老化、收入低下、农村凋敝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我们知道,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率先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国家推出超购加价50%的政策,奠定了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接着,1986年以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合作组织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到的问题。这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棋。不过,这步棋至今仍未完成。这也是导致上述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新型合作组织体系
土地为什么会撂荒?农村为什么会凋敝?农民为什么会出走?农业为什么后劲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支持和保护三农的合作组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个体系当中应该搭载的为第一步农村改革生成的家庭经营服务的采购销售、合作金融、互助保险、公共利用、生产经营指导、生活经营指导、医疗养老等一体化服务功能的系统平台被支离破碎地分割。
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改革发展来解决。简单说,就是合作组织体系的碎片化直接导致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群体竞争力弱化和老化。因此,要谈农业现代化,就要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遇到的这些现实问题。
第一,要解决合作组织体系碎片化的问题,就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建立新型合作组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国家要颁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业农村部门领导支持和保护新型合作组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整合农村供销、农村信用、农村保险于一体,赋予各级合作组织体系办理采购销售、合作金融、互助保險、生产指导、生活指导、医疗养老等服务工具和权利。有了这个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买难卖难、贷款难、贷款贵、保险难、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利益被商业保险瓜分、职业教育难、医疗难、养老难、青年出走打工挣钱、农村凋敝等社会问题。
第三,在新型合作组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农民的社会地位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地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