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1-11-11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4301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1期
关键词:鼻唇风寒面瘫

赵 丹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 430100

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是指多因素导致面部神经受损后其控制的全部或部分表情肌产生瘫痪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口眼歪斜等,周围性面瘫病情复杂,若长期不能控制疾病,会致使难以治愈的顽固性面瘫[1-2],在中医中,面瘫属“歪嘴风”、“口僻”等,主要分型为气血亏虚型、痰瘀阻络型、风热侵袭型、风寒袭络型,其中以风寒袭络型较为常见[3]。西医治疗面瘫用时长,临床效果不佳,中医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积累较多临床经验,针刺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学说基础上,通过穴位刺激,经经络传输至各脏腑及全身,在面瘫治疗中运用较广,隔姜灸综合艾灸的温热及姜的祛寒活血作用,具有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温通经络的功效[4],故本文旨在观察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效果,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医院治疗的94例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5.12±5.12)岁,病程1.35~10.89d,平均病程(3.27±1.01)d。对照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5.61±5.35)岁,病程1.15~11.33d,平均病程(3.42±1.07)d。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面瘫诊断符合《神经病学》中相关标准[5],中医分型以《实用中医内科学》[6]为标准,诊断为风寒袭络型;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③配合治疗和随访;④家属及患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肺脏疾病、血液学病变、肾脏病变、肝脏病变、原发性心血管病变;②因迷路炎、中耳炎引起的耳源性面瘫;③伴发有癫痫或面肌痉挛者;④不愿意配合及对针刺恐惧的患者;⑤精神障碍及无法正常沟通患者;⑥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取患侧颧髎、四白、颊车、翳风、地仓、合谷、阳白、风池、足三里,选用1~1.5寸针灸针,将针具与皮肤进行充分消毒,先采用平补平泻法刺风池穴,针尖朝向鼻尖刺入,不留针,后用1.5寸针灸针补法刺足三里,其余用1寸针灸针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每10min行针1次,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1个月。(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隔姜灸治疗,选穴阳白、风池、颊车、地仓,将直径为3cm左右新鲜生姜切为0.3cm左右厚片,3片固定于百笑灸盒,选用高1.5cm,直径1cm的艾柱,插入艾灸盖,点燃,盖上灸盒盖,扣入艾灸专用胶布粘于患侧相应穴位施灸,以潮红不起泡、温而不灼为度,每个穴位治疗20min,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面神经功能:采用 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此表含有6级:各区面肌功能正常,两面对称,计为Ⅰ级;静态对称,用力可动口角,略不对称,用力可闭目,面肌功能轻微不良,半面痉挛或不痉挛,刚察觉联动,计为Ⅱ级;肌张力明显差别,可能伴随不能抬眉,面肌功能中度不良,用力可闭眼及动口角,不对称,半面痉挛或痉挛,联动明显,计为Ⅲ级;肌张力明显减弱,不能抬眉,畸形,不对称,面肌功能中重度不良,用力不可完全闭拢眼睑,痉挛,严重联动,口部运动不对称,计为Ⅳ级;额无运动,挛缩或半面痉挛,常无联动,睑、口略能动,闭目不全,静态不对称,重度面肌功能不良,计为Ⅴ级;痉挛及挛缩,不对称,无张力,面全瘫,计为Ⅵ级。(2)症状积分:根据患者鼻唇沟变浅程度、口角歪斜程度、眼裂闭合程度、面部表情自然程度的无、轻、中、重的程度,依次计为0、1、2、3分。(3)临床疗效:口角无歪斜,鼻唇沟双侧对称,眼裂完全闭合,面部表情自然,计为痊愈;口角基本无歪斜,鼻唇沟双侧不对称,沟变浅程度减轻,眼裂闭合不完全,面部表情比较自然,计为显效;口角略歪斜,鼻唇沟变浅且双侧不对称,眼角闭合一半,表情不自然,计为有效;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计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鼻唇沟变浅程度、口角歪斜程度、眼裂闭合程度、面部表情自然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鼻唇沟变浅程度、口角歪斜程度、眼裂闭合程度、面部表情自然程度评分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11%,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355,P=0.021<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面瘫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面部神经受损致使面部表情肌肉功能障碍,多发于季节交换时节,每年约有49.77/10万人发病[7]。病理表现为面神经受压、水肿、缺血,髓鞘的肿胀及脱失[8]。发病机制主要有微循环障碍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因素、多神经元性病变、周围神经刺激、环境损害等观点也曾被提出,但由于与主流学说有交叉,最终都是致使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瘫痪[9]。主要临床表现为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闭眼、眼裂增宽、口眼歪斜等,优势还伴有听觉过敏及味觉障碍[10-11]。

面瘫在中医中称为“口僻”,致病原因有外因及内因之分,外因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经,内因为脉络空虚、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外因与内因合而促使面部气血运行失调,无以濡养经络,筋肉纵缓不收,致使面瘫[12]。针刺疗法具有舒筋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被认为是治疗面瘫的优势疗法,本次针刺所选颧髎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四白穴属足阳明胃经,可通经活络、散风镇痉,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颊肿;颊车穴也属足阳明胃经,可疏经通络,调理气血;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可散内热,聪耳通窍;地仓穴具有祛风通络,疏经活络,调和气血,熄风止痉之功,合谷可舒缓肌肉僵硬,促进新陈代谢,提神醒脑;阳白、风池祛风明目;足三里益气活血、通经。现代医学证实,针灸治疗疾病可消炎、去水肿,减轻血管痉挛,恢复神经组织供血,同时可改善过敏症状,减轻血管痉挛,针刺面部穴位,可加快全身或局部组织循环和代谢,使面部神经兴奋性得到提升,强化肌纤维收缩,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面部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加快面神经恢复;同时也可使神经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提升,促进神经组织再生[13-14]。隔姜灸是运用艾柱放于姜片上对体表的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温热作用,通过生姜的穿透力及经络传导,起到扶正祛邪、温通气血的作用。本次隔姜灸所选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主治眼睑瞤动、流涎、口歪;阳白可生气;颊车穴主治口噤不语、口歪;诸穴合用,可改善患者面部肌肉功能,增加面部神经的营养,促进疾病康复。我国现代医学表明:隔姜灸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整发挥抗炎镇痛效应[15];诸多医家认为,隔姜灸具有活血、行气、散寒、通脉、文静的功效,表示这是隔姜灸治疗面瘫的主要机理[16]。

隔姜灸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周粉峰等[17]采用隔姜灸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可提升患者面神经功能。研究组患者鼻唇沟变浅程度、口角歪斜程度、眼裂闭合程度、面部表情自然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可提升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鼻唇风寒面瘫
冬读古诗御风寒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容量提升理论指导下的鼻唇沟填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