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PG、SLPI及TK1联合胃镜表现在胃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11-11韩晓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1期
关键词:内瘤萎缩性上皮

韩晓亮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55000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长期胃部慢性良性炎症是主要病因[1]。早期胃癌是胃癌的分期之一,患者在经及时治疗后生存率可达90%~95%,但由于此时癌细胞局限于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灶小且症状较为隐匿,部分患者仅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因此常被误诊或漏诊[2]。早期胃癌的诊断是开展积极治疗的基础,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如何提高早期胃癌诊断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下病理检查,然而其成本和操作难度较高,在我国基层医院的普及率及中老年人体检中的接受度欠佳[3]。实验室血清学检查作为一项非侵入性操作,具有操作方便、经济等优点,同时其可对不同胃黏膜病变范围进行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胃镜下病理检查的不足[4]。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其水平浓度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变化;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ecretory leukocyte protease inhibitor,SLPI)是一种炎性抑制因子,在抑制炎症反应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TK1)与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临床多被应用于肿瘤辅助诊断指标;血清PG、SLPI及TK1在胃癌早期中的诊断价值引起广泛的关注,其敏感度和特异性也存在诸多争议[5-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早期胃癌筛查确诊其为经治疗的各种胃病患者350例及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正常者85例临床资料,探讨血清PG、SLPI及TK1联合胃镜表现在胃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350例于本院接受早期胃癌筛查且未经治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1例,女159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48.97±4.31)岁。纳入标准:(1)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临床资料完整者;(3)入组前4周内未服用抗生素、护胃药和中成药者。排除标准:(1)存在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嗳气、上腹部疼痛、反酸等)者;(2)合并血液疾病者;(3)无法耐受本研究检测方法者;(4)严重精神疾患或痴呆等无法配合本研究者;(5)存在除胃癌以外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者;(6)合并风湿免疫及结缔组织病变者。

1.2 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统计病理结果中各癌前病变情况。记录不同病理诊断患者相关血清指标[PG(PGⅠ和PGⅡ)、SLPI及TK1水平]水平差异,比较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分别计算胃镜检查表现、单一和联合血清指标及血清联合胃镜表现在诊断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3 观察指标 (1)胃镜检查:由专业胃镜医师行胃镜检查(OlympusXQ260), 检查前嘱患者禁食6~8h,进镜前嘱患者口服二甲硅油6ml、0.9%氯化钠溶液20ml、利多卡因胶浆10ml,润滑祛除胃内泡沫。通过胃镜观察胃窦、胃体下段和胃体中上部四壁,倒镜观察胃体中上部、胃角、胃底贲门部。观察黏膜红斑、出血、糜烂和白相为主4种胃镜下表现,联合胃镜表现,即白相为主结合出血或糜烂。(2)病理检查:分别钳取2~3块明显病变部位、胃体和胃窦组织,采用悉尼系统直观模拟评分法,将不同组织(慢性炎症、黏膜萎缩、肠化等)按照无、轻、中、重进行分级。根据黏膜病变范围分为胃窦萎缩、胃体萎缩和全胃萎缩。(3)血清PG、SLPI及TK1检测: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室温下静置60min后离心取血清,在-20℃下保存待检。①PG:采用免疫比浊法,仪器选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购自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指标包括PGⅠ和PGⅡ。②SLP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试剂购自上海江莱生物有限公司,SLPI标准品标准曲线的制定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酶标仪45nm波长测定光密度值。③TK1: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光强度使用仪器CIS系列化学发光数字成像分析系统进项分析,试剂盒购自深圳华瑞通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350例研究对象经病理学诊断,发现萎缩性胃炎共154例(44.0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共95例(27.14%),未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非萎缩性胃炎者共101例(28.86%)。其中,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轻度萎缩者共62例,中度萎缩者60例,重度萎缩者32例。

2.2 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 统计350例研究对象胃镜表现,其中黏膜红斑204例,出血18例,糜烂75例及白相为主53例,各种胃镜表现均不同程度检出病理黏膜萎缩、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非萎缩性胃炎,见表1。

表1 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关系[n(%)]

2.3 各组血清PG(PGⅠ和PGⅡ)、SLPI及TK1水平比较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非萎缩性胃炎组、重度萎缩组、中度萎缩组及轻度萎缩组间血清PG(PGⅠ和PGⅡ)、SLPI及TK1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血清TK1、PGⅡ、SLPI水平高于其他组,而PGⅠ则低于其他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血清PG(PGⅠ和PGⅡ)、SLPI及TK1水平比较

2.4 胃镜检查表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白相为主诊联合糜烂或出血胃镜表现后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单一胃镜表现高(P<0.05),见表3。

表3 胃镜检查表现对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5 血清指标单一与联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血清学三联检测(即PG+SLPI+TK1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单一血清学指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血清指标单一与联合对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6 血清联合胃镜表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胃镜表现联合血清学三联检测对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血清学三联检测(P<0.05),见表5。

表5 血清联合胃镜表现对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 讨论

胃癌前病变包括萎缩性胃炎、上皮内瘤变等多种疾病状态,与胃癌关系密切。且相关研究显示,部分地区存在63.80%以上的人群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受到检查人群、诊断方法即研究地区差异的影响,癌前病变诊断率在各个医疗机构存在显著差异[7]。本研究对350例接受早期胃癌筛查患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经病理学诊断,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非萎缩性胃炎分别占比44.00%、27.14%、28.86%。其中以萎缩性胃炎患者占比最高,而我国慢性胃炎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 ,若未及时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炎症进一步发展将导致黏膜萎缩、上皮内瘤变,并最终发展为胃癌[8]。

纤维胃镜下活检是既往临床主流的肿瘤疾病检测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状态,并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性检查[9]。糜烂、出血、白相为主等是常见的胃镜表现,通过观察患者胃镜表现的主要切口可对相关病变进行判断[10]。但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进行胃镜下多部位活检,临床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中的检出率较低,原因可能是由于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及癌前病变症状不典型,导致漏诊或误诊[11]。本研究观察到各种胃镜下表现均能一定程度检出病变的存在,但无论是单一表现,还是白相为主联合其他表现,其检出率均在80.00%以下,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为提高癌前病变检出率,避免延误病情的治疗和管理,对于相关的检测手段有了新的要求[12]。

PG是由胃底主细胞和壁细胞合成的,储存于细胞内的一种蛋白产物,分为PGⅠ和PGⅡ两种亚型[13]。分泌在胃内的PG可在胃酸的作用下激活胃蛋白酶,从而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胨和多肽[14]。当胃底黏膜出现萎缩时,主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可导致PGⅠ的水平下降,PGⅡ的水平则明显升高[15]。血清PG水平不仅可反应胃黏膜腺体及细胞数量,还可间接反应胃黏膜状态及萎缩程度[16]。本研究结果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血清PGⅡ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重度萎缩组、中度萎缩组及轻度萎缩组,而PGⅠ则低于其他组(P<0.05),提示血清PG在胃癌前病变的检测中有一定价值[17]。而SLPI作为一种非糖基化蛋白,可存在于多种黏膜的分泌黏液中。近年来对于SLPI在癌症中的诊断价值报道较多,侯峰强等[18]研究发现胰腺癌患者SLPI水平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本研究结果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血清SLPI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重度萎缩组、中度萎缩组及轻度萎缩组(P<0.05),但目前关于SIPL在癌症及癌前病变的主要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晰。TK1是催化胸腺嘧啶核苷转化为单磷酸胸腺嘧啶的关键酶,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标志物[19]。TK1的表达量在正常人内基地,而当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时,细胞内TK1表达水平升高,当细胞凋亡或破裂时,大量TK1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清中可以检测到较高的水平[20]。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非萎缩性胃炎组、重度萎缩组、中度萎缩组及轻度萎缩组间血清PG(PGⅠ和PGⅡ)、SLPI及TK1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血清TK1、PGⅡ、SLPI水平高于其他组,而PGⅠ则低于其他组(P<0.05);因此血清PG(PGⅠ和PGⅡ)、SLPI及TK1水平可作为胃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通过对多种单一或联合检测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分析,发现白相为主诊联合糜烂或出血胃镜表现后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单一胃镜表现高(P<0.05);血清学三联检测(即PG+SLPI+TK1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单一血清学指标高(P<0.05);胃镜表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血清学三联检测(即PG+SLPI+TK1检测)学指标高(P<0.05),表明单一诊断的敏感性远低于联合诊断,且血清联合胃镜检查敏感度和特异性最佳,在临床中可应用联合方式以确保胃癌筛查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胃镜表现可提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胃癌前病变的存在,血清PG、SIPL及TK1水平与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血清联合胃镜表现可提高胃癌前病变筛查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内瘤萎缩性上皮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p16/Ki-67双染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病变中的应用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究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细菌性阴道病加速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报告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