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基于知识视角的分析
2021-11-11张成虎
张成虎,周 东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引言与问题的提出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而在我国金融产业中商业银行业又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核心作用。因为无论是在信用创造、资金融通以及支付结算等基础业务方面,还是在提供社会金融产品与服务、业务支持等其他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都是有效维系我国金融产业发展和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主导力量,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产业和经济系统的平稳运行。另外,提高经营效率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是,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以及金融科技加速发展,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在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加剧,对各类要素资源的争夺已成为相互竞争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其中对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争夺已无法保证其竞争优势,而人力资本优势已上升为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结果是对蕴含先进知识或技能经验的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银行业属于高端服务行业范畴,员工的知识技能对经营效率的影响越发凸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员工时常开展各类教育或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提升人力资本积累。
在数字经济时代,知识创造的价值已远远高出财、物等其他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而以知识为主要标识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更是成为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异质性人力资本和蕴藏在人身上的知识水平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良好经营绩效的源动力。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投资活动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诸如投资形式单一、收益低、效果差等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商业银行花费大量财力、物力进行所谓的人力资本投资,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在于大部分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没有有效保留并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忽视了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特定性价值。不难理解,人力资本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往往知识素养越高的员工对企业发展或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大,进而对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的作用越显著。
本文选择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知识视角分析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主要原因包括:第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将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其改革的成败也将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第二,数字经济时代下,知识已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稀缺资源,而异质性人力资本和蕴藏在人身上的知识水平既是一个企业的重要财富基础,更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良好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第三,当前我国仍处于利率市场化初级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将金融安全上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经营效率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第四,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资金调配的主要媒介,其经营效率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和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从知识角度分析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包括:一是将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将其扩展到微观经济主体商业银行,以此分析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机理;二是采用受教育年限作为代理指标,对2009—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总体上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呈持续平稳上升趋势;三是通过非平衡面板模型及GMM估计实证检验了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发现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且稳健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且在不同产权性质或不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二、相关文献述评
西奥多·舒尔茨首次提出并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与性质,这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正式诞生。人力资本需通过投资才能形成,而主要的投资方式包括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Mincer,1962)[1]。罗默和卢卡斯等新增长理论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受人力资源增长的驱动。进入21世纪后,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及其投资进行了大量研究。如Grier(2010)[2]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能够彼此互为促进,由此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国内对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周其仁(1996)[3]认为,人力资本在产权性质上较为特殊,因此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时应该注意其产权属性。相应的,张森林等(2009)[4]针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进行专门界定,而陈树文等(2010)[5]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包含国家、企业和个人共三类主体。吴华明(2012)[6]运用卢卡斯模型分析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现二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旗鼓相当。孟庆强(2016)[7]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孟望生和姜莱(2018)[8]也发现,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物质回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异质性人力资本通常指具有较高知识素养或技术水平,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能够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或投入产出效率、实现高效配置资源、具有较好创新精神和较高学习能力的特殊人员。大量的已有研究文献表明,企业拥有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越多,其活力和创新力就越强,核心竞争力就越强(李丽华和高杰,2011;邓学芬等,2012;王翊覃,2019)[9-11],企业的经营效率就越高。同时,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要素,不仅决定企业的当期效益,也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并且异质性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比如,Brocheler(2004)[12]研究发现,公司经营效率与员工受教育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Chen(2007)[13]通过对审计业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质量高低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技术效率。Aw(2007)[14]认为,对关键岗位和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大幅改善公司生产效率,并且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实践中得到了有效验证(Heckman,2007)[15]。Valle和Castillo(2009)[16]认为,开展教育和培训能够提升员工的创造力和生产效率,进而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显著改善。
与国外相比,国内从微观层面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经营效率影响的文献中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张勤(2019)[17]认为人力资本激励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人力资本激励能够显著增强创新能力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的相关性。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门限效应,周廷和王晓霞(2010)[18]研究发现,在保险行业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门限效应”,其中处于低“门限”以下公司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带来技术效率的快速提升。尹向飞等(2015)[19]以2002—2011年25个钢铁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管理层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对全要素销售效率的影响,发现除硕士以上管理层比例因素外,其他像人力资本结构、平均人力资本存量等因素对公司的全要素销售效率影响并不显著。郭东杰和詹梦琳(2021)[20]使用我国新三板创新层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年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创业团队成员年龄、教育水平异质性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负向作用,行业经历异质性会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职能履历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影响并不显著,同时研发投入在二者之间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王敬勇等(2021)[21]研究发现,董事会人力资本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其中董事会成员教育背景异质性与企业兼任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却产生了负向影响。
有关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研究成果还较少,Bassi和Buren(2002)[22]研究发现,美国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Colombo和Grilli(2005)[23]实证发现,银行家的管理能力、受教育程度及工作经验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吴宗辉等(2010)[24]以工商银行江苏分行为例,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水平较高,且成本收入比处于合理范围之中。杨红娟和李亚群(2011)[25]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对经营利润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具有正向提升作用。孙宗宽(2013)[26]则以中小商业银行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制度安排、高级人力资本占比等对商业银行的产出和效率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姜天文和何羽(2015)[27]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实证发现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会显著促进企业绩效提高。戴静等(2020)[28]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金融部门的人力资本配置代理指标,发现金融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则追求的经营效率目标越高,进而造成实体企业债务期限显著缩短。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经营效率的关系不仅进行了规范性的理论研究,更是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富且具有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相对很少,特别是缺乏具有代表性的、较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二是现有文献在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时,多采取简单线性回归方式,但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产权、规模的企业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还有可能是非线性的。三是在研究对象上,多聚焦高管作用而忽略普通员工的价值,且多集中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现阶段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和高级管理人员特征方面已有一定的涉及,但缺乏对银行从业者整体结构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综合考虑银行整体经营效率以及银行规模、银行产权归属的影响,然后进行分类研究,并通过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剖析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状况及变动趋势,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有更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异质性”人力资本通常是相对“同质性”人力资本而言,当前学术界关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上着眼于该类别的人力资本在某个方面贡献远高于其他类别的人力资本。如技能或创新型人力资本往往是相对于一般型人力资本而言(胡永远等,2004)[29],知识型、技能型或制度性人力资本通常是相对于基础性人力资本而言(陈浩,2007)[30]等等。大量研究表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TFP) 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高等教育既是影响技术进步的短期因素,又是技术进步的长期原因,其对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以受教育年限/学历结构作为企业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分类标准,分析不同类别的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人力资本方面,能够对企业经营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其人力资本存量,它是企业员工人力资本质量和数量乘积的总和,而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则需要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并加以积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持续提升。根据罗默和卢卡斯的新增长理论可知:人力资本的增长,一是通过接受教育或培训来提升知识水平,进而提髙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二是通过劳动经验的累积而获得,通过边干边学和知识外溢实现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则是指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推动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或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提升的特殊人员的总和。其以知识作为基本手段,能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或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将知识转化成企业资产净值,并最终给企业创造货币利润价值。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并根据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将异质性人力资本划分为基础型和知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形成。高等教育投资需要国家、家庭和个人付出一定的成本(包括各类费用和时间成本),以获取在学校接受正规的知识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通常,个人受教育年限越长,其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存量就越高。因此,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在实证研究中用受教育年限作为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以探讨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能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即所谓的教育的双重效应: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知识效应主要表现为,教育投资可以使劳动者学习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由此带来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非知识效应表现为,劳动者在接受教育后,除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价值判断、工作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将实现明显提升,进而带来工作业绩的持续提高。
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它能够嵌入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因此,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比企业的其他各种资源能为企业经营带来更高的绩效,这也使得其成为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和良好经营绩效的重要源泉。知识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与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能够创造出独特产品(服务),以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公司规模化扩展速度要远远快于人力资本积累和培养速度,行业内部各机构间的竞争更是异常激烈,银行业内部各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地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及时创新和更新,才能够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和良好经营绩效。第一,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和高价值性等特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制高位置,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第二,商业银行的产出效率和管理效率往往都会受到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会影响商业银行一线普通员工的产出效率,同时还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而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提高又会间接影响到一线普通员工的产出效率,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体产出水平。第三,对商业银行而言,传统的物质资本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在减弱,而人力资本的作用却越来越凸显,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更是商业银行的最重要资源,它能够嵌入各生产要素中,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率。最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对经营效率的作用程度同样受到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商业银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风险管理等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究、预测以及组织应对,因此,拥有高水平的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商业银行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把握外部宏观环境的风险变化,从而避免或减少可能受到的风险和损失,也能抓住外部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实现经营效率的提升。
商业银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获取高额利润,而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商业银行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最重要的源泉。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量的多寡,决定了商业银行积累知识技术量的多寡,进而决定其获取超额利润及创新能力多寡,并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的超额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对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以扩大自身异质性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的产出效率。
为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商业银行的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H2:不同产权结构和规模状况的商业银行,其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表现存在差异性。
四、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测度
(一)概念界定
企业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知识方面的投入,企业知识方面人力资本投入是在个人知识方面投入基础上产生的。个人的知识投资,主要为教育投资,即个人通过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受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知识方面的人力资本存量。通常是依据劳动者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限、劳动者的学历构成来判断和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家庭和劳动者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知识方面的人力资本存量。企业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则反映为通过资本投资获得高质量教育的人才,同样的,可以通过企业员工的教育水平、学历构成来度量判断。
银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其知识密集程度较高,银行业可以通过发展人力资本,提高知识资本水平,从而创造和生产更多差异化产品和更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通过有效的投资和管理内部的智力资本来实现价值增值,从而提升竞争力。
(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测度及其分析
当前,关于人力资本的测算方法通常包含四种:成本法、收入法、教育法、综合法(孟望生,张扬,2018)[31]。四种方法各有利弊,主要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报表数据可以获得每家银行历年员工的学历构成,具体指标包括博士人数、硕士人数、本科人数、专科人数、高中及以下和其他学历,而企业员工的工资分层、收入细则、具体的培养成本等数据均不可得,因此本文选择教育法进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测度。
1.测度结果 首先,给出不同学历的受教育年限,如下表所示,其中其他学历取专科水平。
表1 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教育水平权重
然后以高中及以下为基准,除以每个学历的年限,获得学历权重。然后每家银行每年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则为该年不同学历人数乘以其权重加权求和后除以教育水平的总人数,公式为:
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it=∑(教育水平人数it×教育水平权重)/∑教育水平总人数it
本文收集了我国31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年报中博士人数、硕士人数、本科人数、专科人数、高中及以下和其他学历等数据,通过测度计算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2.结果分析
(1)整体现状。将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测评结果,除去明显有缺失值的银行,汇总计算其投资测度值的均值(具体如图1所示)。因为每家银行都有投资数据,只不过有的没有在报表中体现,所以这个剔除缺失值的结果,可以看作抽样结果,能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整体变动水平。由图1可知,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
图1 我国商业银行知识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趋势
(2)比较分析。绘制31家商业银行2019年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柱状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2019年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排名依次是南京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苏州银行、北京银行、青岛银行、兴业银行、杭州银行、郑州银行、浦发银行、长沙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张家港银行、贵阳银行、西安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渝农商行、宁波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江阴银行、民生银行。
图2 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比较
五、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部分将实证检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采用的面板回归模型如下:
sbmit=αi+βi×kneit+γi×lndbtit+θi×stri+λi×scai+ηi×ageit+κi×lnproit+μit
(1)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省份与年份,αi为截距项,μit为随机扰动项。被解释变量sbmit为每家银行各期对应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的效率值,解释变量kneit为每家银行各期对应的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控制变量lndbtit为每家银行各期对应的资产负债率水平的对数,stri为对应的每家银行的产权性质,scai为每家银行的规模状况(由于只考虑各家银行的产权和规模状况,不考虑时间变化,所以下标只标记i),stri和scai均为虚拟变量,虚拟变量的结果将在后面对比中呈现;ageit为每家银行随时间变化的经营年限,lnproit为每家银行各年的资产回报率的对数。
(二)回归结果分析
接下来,将利用stata13.0对本文构建的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1.整体回归结果分析 依次引入控制变量,非平衡面板数据整体建模的回归结果整理如表2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总体面板数据模型的R2均高于0.85,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能够解释现实情况,说明模型整体上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解释度较高,解释变量能代表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另外,自变量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kne)的系数分别为1.237、0.497和1.930,且均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受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正向影响显著,则假设1成立。即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平均能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增长0.561个单位。
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为-3.849,并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资产负债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管理经验的回归系数为0.0151,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管理经验对经营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管理经验越丰富,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越高;而资产回报率的系数为0.217,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表明资产回报率对商业经营效率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资产回报率越高,则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越高。
表2 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银行绩效影响的总体回归结果
2.整体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GMM回归做稳健性检验,并在GMM回归中引入sbm的滞后一期,具体模型如下:
sbmit=αi+φi×L.sbmit+βi×kneit+γi×lndbtit+θi×stri+λi×scai+ηi×ageit+κi×lnproit+μit
(2)
其中,L.sbmit为sbmit的滞后一期,其余各符号的含义参见式(1)。依次引入控制变量,GMM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银行绩效影响的总体回归GMM检验
GMM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加入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滞后一期的模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系数分别变为0.358、0.294和0.112,且均通过10%显著性检验,说明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且稳健。其他变量中,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61、0.659和0.762,且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很强的惯性。资产负债率、管理经验和资产回报率的回归系数符号和对应的显著性水平都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说明模型本身的稳定性高。
(三)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回归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依据不同产权性质(参照银保监会标准)和不同资产规模(参照人民银行标准),将样本银行分别划分为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三类子样本及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小型银行三类子样本,并以虚拟变量形式分别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然后对每个模型进行GMM稳健性检验,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表5、表6和表7所示。
表4 不同产权性质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5 不同产权性质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GMM检验
由表4和表5可以发现,不同产权性质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差异不大,说明模型本身的稳定性高。从R2来看,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分别均高于0.66、0.88和0.73。其中,股份制银行的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城商行,最后是国有大型银行。其中,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回归系数,国有大型银行和城商行的系数均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股份制银行的回归系数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并且GMM检验中,三类银行的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系数都表现出稳定的正向显著性,说明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表明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管理经验的回归系数在原模型和GMM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资产负债率和管理经验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主要变量,且回归系数的正负和总体回归一致,从而假设2得以证实。
表6 不同资产规模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7 不同资产规模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GMM检验
同样,不同资产规模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差异不大;从R2来看,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和小型银行分别高于0.643、0.679、0.763,基本上三类银行的拟合效果都较好,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的略低于小型银行。同时,无论非平衡面板回归还是GMM稳定性检验中,考察的主要变量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回归系数,对于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和小型银行,除个别模型不显著外,大部分模型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此,按照经营规模区分样本后不同资产规模银行的经营效率同样受到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2是成立的。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负债率和管理经验的回归系数在原有回归和GMM检验中,均与整体样本和不同产权分类样本保持基本一致,说明模型本身的稳定性高。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产业和经济系统的平稳运行。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以及金融科技加速发展,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在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员工时常开展各类教育或培训,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以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同时,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下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量的多寡决定了商业银行积累知识技术量的多寡,进而决定商业银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并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而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对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以扩大自身异质性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
本文在对现有国内外文献加以回顾的基础上,首先分析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假设,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进行测度,进而使用全国31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具体由2009年的1.28提升至2019年1.31。②在我国,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促进作用,具体为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平均能引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增长0.561个单位,同时资产负债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管理经验和资产回报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稳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③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均能显著促进三类产权结构或资产规模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国有大型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股份制、最后是城商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扩大资产规模将有助于提升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使用,从而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并且国有大型银行在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上值得其他银行学习和借鉴。
(二)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作用,为此本文提出,应通过加大知识(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知识素质。众所周知,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知识型异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效应较大,因此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第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加大知识方面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具体来说:
一是推动高等院校与银行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我国学校教育的高度普及不同,我国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存在割裂,缺乏内在的逻辑衔接,使得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仍然无法全面系统地贯彻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足够多的产业和行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应加强银行业与财经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定向委托的教学方式,实现学校就业率和银行专业员工培养的双赢。
二是提高学校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银行业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银行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经济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与银行业“用工荒” 现象并存。这需要高等学校在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设置时,除考虑自身师资力量的优势外,还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需求,定期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并增设新的专业方向,并形成动态的调整机制。商业银行应尝试与高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展开银行业市场实际需求预测与分析研究,并积极参与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与调整,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