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希望的田野上——新中国农业发展辉煌成就

2021-11-11大海

金秋 2021年13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机械化农作物

※文/大海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突出表现为农业产量产值取得巨大进步,农林牧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巨大飞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农业发展新动能基本形成;农业对外开放成就跃居世界前列;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2018年增加到470多公斤,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88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统筹实施大面积、跨区域、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9639.5亿元。目前全国已建成6.4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一半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机装备大幅度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从零起步。1949年农用拖拉机总动力7.35万千瓦,联合收割机仅13台。到201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左右,拖拉机总数达到2238.6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205.92万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先后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平衡有余。据统计,2018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产量600多万吨,是建国初期的1.2倍、13.7倍;糖料种植面积2350多万亩、产量1.14亿吨,是建国初期的12.6倍、40倍;蔬菜播种面积3亿多亩、产量近7亿吨,是建国初期的6倍、2.7倍;水果种植面积2亿亩、产量1.8亿吨,是建国初期的近20倍、73倍;茶叶种植面积4400多万亩、产量近260万吨,是建国初期的近19倍、63倍;桑园面积1200多万亩、蚕茧产量68万吨,是建国初期的5.4倍、17倍。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发生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二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苹果红了,农户笑了

70多年来,从几个农业试验场,发展成全球最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层级架构完整,机构数量、人员规模、产业和学科覆盖面均为全球之最。

建国之初,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一直到今天,都对实现科学种田起到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在品种培育上,我国农业生产的种子来源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农民自留种,以矮化育种、远缘杂交、杂种优势利用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突破,促成了5~6次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粮食单产从建国初期69公斤/亩增加到目前375公斤/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在病虫害防治上,建国初期,面临蝗虫连年起飞成灾、小麦条锈病爆发蔓延、棉铃虫肆虐为害,几乎没有有效防治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确保没有发生大面积重大生物灾害。在设施农业上,从北方冬季只能吃上储存的萝卜白菜,到依靠设施农业生产,实现了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周年供应,打破了水温光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从塑料大棚、拱棚到现代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形成持续发展、总面积达到其他国家总和5倍以上的设施农业规模。

70多年来,从依靠“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科研手段,发展成设施完备、装备精良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从点到面、从小范围到大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平台方面,建设了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动物疾病防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拥有了一批农业领域的“国之重器”。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重大装备及产品研发等,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围绕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建成了一批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农业部野外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夯实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基础。

70多年来,从“人扛牛拉”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成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生产方式。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在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逐步实现“机器换人”。“东方红”200马力拖拉机填补了国内大马力拖拉机空白,先后研制了4000多种耕整地、种植机械、田间管理、收获、产后处理和加工等机械装备。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80%;油菜、花生、大豆、棉花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畜禽水产养殖、果菜茶、设施园艺等设施化、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经过近40年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发展,2018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已达7.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达到2305亿元。我国智能农机与机器人、无人机植保服务、农业物联网、植物工厂和农业大数据等板块占全球农业科技市场比例,分别达到34%、45%、34%、30%和30%。

智能灌溉,彰显科技力量

绿色发展,引领未来农业

70多年来,从“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成了400多个灌溉试验站,在旱作节水、滴灌喷灌等科技领域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重要装备以及管理规范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66亿亩。在化肥农药科学施用上,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增产导向的过量施用,向目前提质导向的科学施用转变,实现了化肥农药从过量施用到现在的零增长、负增长转变。全面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实施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创制了一批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农作物生物防控技术迅猛发展。农作物秸秆从单纯的燃料化向燃料化、原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多用途综合利用转变。畜禽养殖废弃物由直接排放向集中处理、循环利用转变。农膜使用带来的耕地“白色污染”,正在通过机械捡拾、统一回收处理、生物降解等方式逐步得到控制和解决。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机械化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