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1-11-11秦程节焦月丽彭金成
秦程节,焦月丽,彭金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根据翻转课堂的先驱者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的原初定义,“翻转课堂一般是指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传统的家庭作业。”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翻转学习”概念,即“从群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从而把群体学习空间变成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学习环境,学生运用概念并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从旁给予指导。”“翻转课堂”最朴素的解释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整为课堂内外的全方位教学模式,以教学流程的变革实现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作为一种引介而来的教学模式,因重置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时空顺序,并具有显著增强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等突出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特征
(一)教学程序重置
传统思政课堂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巩固和内化知识,体现为“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惯性,把传统教学模式中“先讲授后解决问题”在时空上进行转换,通过视频微课将知识学习前置,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化环节安排在课堂之中,体现为“以学定教”,形成了“课前学习+课堂答疑”的认知学习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讲授由课中变成课前,由课内变成课外,由教师讲解变成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课前主要围绕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师生间合作探究,侧重知识应用与疑难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评判等高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个性化学习。
(二)师生角色重构
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政课教学都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多数教师已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看成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师生虽然共处“教学场”中,但彼此互动并未敞开,造成了“教”与“学”的分离,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翻转课堂则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完美结合。在翻转课堂中,由于知识传递顺序、教学过程的翻转,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构,由传统师生关系“传递—接受”式的“主客二分”转化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主主合一”模式。一方面,教师不再是“知识垄断者”,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从旁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起“策划人、管理员、导向者、服务者、导师、教练、挑战者、技术顾问、评论者、问题解决者以及新技术实践者”等多重角色。另一方面,翻转课堂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了主动研究者。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有选择性地阅读、理解教学内容,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种逆序教学模式,将学生“课前学”与“课中做”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了学生从传统“接纳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变。在这个师生共同体中,师生之间不再是传授与聆听、命令与服从的支配关系,而是在彼此信赖、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达成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新型主体间关系。
(三)知识深度学习
如果说,“程序重置”是翻转课堂的表层特征,那么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促进“深度学习”才是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亦称深层学习,由欧洲著名学者马顿(Ference Marton)和赛乔尔(Roger Saljo)提出,是一种对学习状态的“质性”描述,强调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的学习,它包含了高水平或主动的认知加工,有别于表层学习的低水平认知加工。根据结构主义的理论阐释,一切人类活动都具有表层与深层双重结构,“表层结构是人们可以‘说出、写出、听到、看到的’,而深层结构是‘存在于说话者、写作者、听者或读者的心理”。随着思政课翻转课堂的试点和逐步推广,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其出发点及归宿乃是通过对传统课堂的翻转,把知识传递的“浅层学习”移出课外,从而留出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有意义的“深层学习”。具体来说,翻转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前允许学生自定学习步骤,通过视频微课等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拓展学习,有效降低认知负荷。课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调批判性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将有限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师生间开展高认知性、高主动性的项目式学习,“既要求学习者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也注重认知结果方面的概念转变和复杂认知结构的养成”。这种以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为标志的探究式课堂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热情,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教学上的程序重置,而且还蕴含着通过程序重置来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深层意义。
二、高校思政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职责与使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高校思政课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建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做到“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展现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推动学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和深度学习。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如何“教”与如何“学”的双重困境,部分教师灌输规训多于个性展现,忽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68%的学生表示一开始对思政课很有兴趣,进入教学过程后却逐渐失去兴趣。”相比较而言,翻转课堂最大特点在于其对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时序的大胆突破,将传统的知识课堂迁移到课外,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内。这一变化,重新整合并优化了教育资源,使得原来静态的、独白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式的动态过程,“这实际上也让原来的消费式课堂变成了生产式课堂和创造式课堂。”在课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控制学习节奏,享受不受时空限制的多通道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在课上,由于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热身”,课堂焦点不再是侧重于低阶思维的知识传播,课堂时间主要用来指导学生开展高阶能力的拓展训练。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也能够以更加灵活、自主的方式参与问题讨论,这就最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实效。
(二)师生平等互动,展现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
翻转课堂坚持以“学”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转变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激发者。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角色的重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首先,教师以解惑者的身份直面学生,引导并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通过互动对话达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或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理性认同,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教育功能。其次,师生作为人格平等的主体在互动中促进关系更融洽、获得彼此宽容和尊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多主体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促进了教学主体权威性的消解,使主体间的民主、平等得以真正实现。”最后,教师作为学习者一同参与到课堂研讨活动中去,适时检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情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给予及时的富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这种“学教一体”的耦合式教学模式,融洽了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师生在解疑答惑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促进深度学习,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高校思政课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践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传统思政课堂注重学习过程的知识传递,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上,但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学生的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教学效果一般。翻转课堂则有效扭转了这一教学困境,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得到极大的释放。它通过前置浅层学习目标,典型的是通过视频技术进行直接教学,从而把课堂时间解放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高阶目标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即从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发展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堂讨论中,针对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价值困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充分地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或“批判性辩论”,通过观点争鸣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置身于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并贡献自己的智慧,借助群体思维碰撞主动完成个体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与知识同化,进而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有效迁移和灵活运用。
三、高校思政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困境与挑战
相对于传统思政课堂,翻转课堂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了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守正革新。但毋庸讳言,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尚未完全成型,部分教师因信息媒介技术运用“不熟练”,导致教学“翻转”能力不足和教学体验缺乏;部分教师因翻转课堂教学投入多、翻转效果不明显而感到困惑,存在畏难或观望情绪,普遍缺乏恒常动力。加之许多高校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费投入、制度保障等配套条件存在不足,导致思政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教学流程“逆序”挑战教师知能结构
从翻转课堂的最初创意来看,结构和模式的翻转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考。其结果是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时序。教学结构的变化无疑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首先,教师在知能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把握不足。由于翻转课堂秉承了其“知识场域”中视频资源的开放传统,课前知识传递主要以视频微课形式呈现,但视频微课的非线性化、微型化特征很难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全部内在逻辑关系,不利于学生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反而容易使完整的知识体系趋向“碎片化”,导致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断章取义或者碎片化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碎片化和系统性两个原则科学设计视频内容,兼顾好学科“知识图谱”的完整性和细化知识点“粒度”之间的关联性和平衡性,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无疑是对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的一种考验。其次,翻转课堂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对高校思政课而言,翻转课堂的价值意义不仅在于展现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更在于通过课堂翻转传递价值与意义,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好地“铸魂育人”。但从一线教学实践层面看,肩负着知识传递与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准设置研讨话题,又要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在知识内化中实现价值认同,这对于理论视野宽阔、思维层次较高的教师来说,不失为体现高超教学艺术的机会,但对于经验尚缺的年轻教师而言,必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最后,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主动适应研究性学习,这对于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无疑又是一大挑战。调查显示,由于本领恐慌,不少思政课教师对翻转课堂有畏难情绪或持怀疑态度,坚持使用翻转课堂的只有18.8%,81.2%的教师偶尔使用翻转课堂。
(二)学生自主学习动能不足制约翻转成效
客观地说,“在翻转课堂里,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学习。”这种学习时间的“私人订制”,有利于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新挑战。其一,翻转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然而这种新鲜感却是容易转瞬即逝的。由于缺乏教师的学习监控和必要的学习反馈,学生课前自学阶段的动力系统和激励机制难以维持,“缺失社会互动的纯粹的个体性学习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持久的深度学习的。”也就是说,人机交互的被动式学习因教师的“身体缺场”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教学精神的缺位,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孤独地学习”,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二,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薄弱,自主学习意识匮乏,面对翻转课堂所要求的课程学习任务,不少学生感到无能为力或者无所适从。研究发现,在思政课翻转学习中,囿于长期形成的被动获取知识思维范式,且缺乏组织讨论的过程性训练,学生经常出现合作不够主动、讨论不够深入、讨论时间僵化等问题,各种“敷衍了事”的形式化学习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在翻转课堂中难以实现“精彩”互动。其三,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课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关视频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制作PPT、准备课堂演讲等。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可能会造成学生自由时间支配权的丧失,也造成多项任务强加而来的压迫感,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疲劳”,丧失新鲜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转学习其实并非适宜所有层次的学生,它更加“适合于有甘愿被占用课余时间的主动学习态度、具备基本自学能力与可观看在线视频的自学设备的学生”。
(三)教育信息技术“驱动”加大教师工作负荷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实施翻转课堂具有“驱动”作用,没有娴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课堂便无法翻转,这对于文科背景的思政课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就一线教学实践而言,视频微课制作是实施翻转课堂遇到的最大技术障碍。一方面,翻转课堂需要教师课前花费大量时间搜集、遴选、整合数字化资源,受自身时间精力以及教育资源方面的限制,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师身心疲惫,进而弱化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热情。另一方面,为了录制教学视频,教师不得不投入时间去通晓资源检索、加工、处理等相关制作技术。教师既要综合考虑视觉效果、编制质量以及趣味性、知识性、问题情境性,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录制不同版本的教学视频,这些都给思政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工作量的成倍加大与效能产出的不确定性是教师面临的最大困惑。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微视频不好做”,其中9%的教师认为“很难”,66%认为“有点难”,只有22%认为“不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投身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微课视频的有效供给不足。
四、深化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从教师、学生以及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最大程度发挥好翻转课堂应有的价值功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一)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促成教师主体合作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践其行”。翻转课堂也不例外,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面对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应打破个体封闭,实现教师间的主体合作。翻转课堂虽然有助于思政课教学效能的提升,但也将加大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量,单个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诸如案例搜集、研究选题、内容规划及微课制作等系列准备工作,因此需要相应的课程建设团队,包括具有翻转课堂能力的教师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等。团队形成后,可以进行科学的分工,如教学团队负责精心打造专题教学内容,技术团队负责微视频的制作、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维护等,这样单个教师的工作量会随之减轻,制作的视频还可资源共享。当然,就教师个体而言,作为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需要高度重视自身能力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显然,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快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教师个体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二)注重翻转学习引导,激发学生有效参与
翻转课堂属于“学习中心课堂”,其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在学前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不少学生难以适应翻转学习的学习节奏,无论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还是在课上的协作与探究学习,都表现得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学习交互的失败。因此,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翻转学习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团队协作学习能力。首先,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弱,对视频微课呈现的分散、无序的知识点有理论困惑以及逻辑关系不清等认知障碍,思政课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梳理知识脉络,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系统化,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其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强化问题意识,精心挑选互动话题,提高利用问题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的比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剖析社会现象,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从而提升学生思辨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三)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丰富而优质的在线网络资源是实现翻转课堂、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基本条件,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构建教师技术开发共同体。目前,阻碍技术有效融入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对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认识不足,二是教师缺少系统培训。”为此,学校相关单位应该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必要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让思政课教师不仅有能力制作微视频,解决优质视频资源短缺困境,而且能熟练掌握与在线学习平台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其次,加强集体备课,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通力合作以及相关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为此,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集体备课会的形式,组织教师集体讨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预判授课时的疑难问题,围绕统编教材各章节的核心问题精心设计知识点并录制微课视频,汇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以课程为中心的视频资源库建设。最后,加强校际合作,建立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实现各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在于借鉴各大高校的MOOC、在线课程等资源以完善学习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