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

2021-11-11

鸭绿江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大调奏鸣曲贝多芬

赵 一

贝多芬生于18世纪70年代的德国波恩,被称为“音乐发展到达最高峰时期的代表人物”。美国作曲家保罗·朗格也曾评论说:“贝多芬是从18世纪成长起来的,他是本世纪最大的财富,他是链接古典主义新世纪的桥梁。”可见,作为一位伟大的过渡时期的作曲家,他为后世作曲家的实践与延展音律、钢琴技巧的极限铺平了道路。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是为钢琴创作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贝多芬开始探索钢琴和奏鸣曲的最大化。他的钢琴作品也彻底改变了作曲家和表演者看待钢琴的方式。这些奏鸣曲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时期以及奏鸣曲形式和钢琴技巧的演变。

因为《黎明奏鸣曲》是献给贝多芬的朋友费迪南德·瓦尔德斯坦伯爵的,所以也被称为《瓦尔德斯坦奏鸣曲》。瓦尔德斯坦不仅是贝多芬的朋友,还是他的资助人,所以这首献给这位资助人朋友的曲子欢快、热烈,如同赞歌一样。

交错的曲式与有力的和声

《黎明奏鸣曲》创作于1803年。很多后来的演奏家认为,这样的奏鸣曲是“不可代替的”,因为它在结构、形式、声音和技巧上都有创新。像贝多芬许多其他奏鸣曲一样,我们很难在他的作品中灌输其他的音乐词汇,因为它就是“pure music(纯音乐)”。这也同样是古典时期中期的一个特点。有时候区分它们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旋律与和声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即优美的旋律直接来源于和声,比如《皇帝协奏曲》。这首奏鸣曲同样也是这样的,因为主题是一连串和声组成。这整首曲子,连续的三个乐章的开头都是以简单的根音开头和低声部的同度音节,然后旋律开始。

第一乐章中一个值得提到的特点是“第二主题”,即副主题。作为一个传统的奏鸣曲式,多层次的主题形式优化了曲调,欣赏者也更容易身临其境。这里运用了直接相关的调性,从C大调到上方三度的E大调,使非近距离音符之间既有距离又产生联系与共鸣。所以不难看出,第一章第一小节与第二主题开始部分旋律相近,和声效果听起来却不一样,让人们感觉仿佛距离非常遥远,但和声的衔接却是自然和谐共处。

发展部分,是把我们带到一个长的过渡段入发展部。展开部分为引入部分和展开部分。引入部分(第87—89小节)动机缩减,旋律在高低音区来回流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力度出现明显的强弱对比,给人一种紧张的急促感,旋律清脆悦耳。展开部分(第90—155小节),主要采用三连音的演奏形式,旋律逐渐升高,逐渐递进,将音乐推向高潮,回到音乐主题,为再现音乐做好铺垫。

第一乐句的发展递进,这一段有一些装饰音,这样听起来就真的像是弦乐的连奏。为了达到效果上的递进与呼应,贝多芬又重新在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跌宕起伏的三连音,并企图通过这些三连音来将音律不断整合至中心,直到第158小节重演这些主题,最后再次回到C大调。之后又上升至E大调,演奏出类似合唱的部分,也没有结束在C大调上,而是继续加了一个尾声,这个尾声比奏鸣曲中传统的尾声要大,从Db大调和弦开始,强调音调的不断变化。

在第二主题的尾声部分,和声及转调越来越紧密,直到把我们拉回第一主题。贝多芬在尾声中还使用了其他技巧来创造更大的结束感。他使用了“平稳减速的技巧,通常发生在节拍之前”和“重复扩张的技巧”。

第一章有很多相同的素材,同时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乐曲最后会有一个开头的主题,右手的切分音组合。旋律进行以柱式和弦和三连音为主。

另一个再现部分的独特曲式是:它并没有从主调开始,而是奇怪地从d小调开始,然后下行进行到F大调直到最后进行到C大调,听起来很像G大调,但却不是。曲子的技巧变得越来越辉煌,但是并没有改变速度。说到这里,值得再提出一个问题:贝多芬是怎么增加速度的呢?他增加了速度的认知度。他的旋律是开放的,随后不断地紧缩,两只手向钢琴中央位置缩紧,所以虽然速度不变,但是感觉上确是越来越快了。直到最后,在密集的音符之后,却戛然而止。这个几乎是出乎意料的,把我们带到了第二个主题中。这一次在C大调上,然后在不同的情景下悬置和重复。

总体而言,我觉得这很像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显然这是一部很好的钢琴作品,但是它也同样适合于交响乐,有不同的音色,还有这些宏大的格局,这些和声效果。

贝多芬在该奏鸣曲的创新与特点

首先,贝多芬是踏板使用方面的创新者。他使用这些踏板来创造不同的效果。早期的钢琴没有像埃拉尔那样将钢琴踏板放在地面上。早期有四个踏板:“琵琶停止(带皮皮带)、减震器(支撑踏板,如今天的钢琴)、减震器(带布边的sourdine)和动作变换器(unacorda,如今天的大钢琴)。

其次,他不仅利用了踏板,还利用了新的音域。钢琴的音域也在扩大,贝多芬可以使用更多的音域颜色和纹理。然而,在现代钢琴上演奏这首曲子时,由于现代钢琴的声音保持能力和共振时间更长,因此存在一些问题。使用这种新的乐器,在贝多芬的手中,他渴望探索它的极限以及表演者的极限。

此外,他在签名乐谱中使用了减震踏板标记,并清楚地显示了在哪里释放,他只使用了这个踏板(减震踏板)。纽曼将贝多芬使用减震踏板分为七种不同的效果:维持低音、改进连奏、创建组合声音、帮助动态对比、连接部分、通过谐波不和谐模糊声音以及辅助主题结构。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融入了许多技术创新。他包括了许多装饰物和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的冗长的颤音。回旋中包含许多长颤音,这些颤音持续了许多小节,同时用同一只手弹奏出歌唱旋律。贝多芬整合了连续八度的段落,旨在听起来像滑音。这些是演奏者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面临的挑战。

演奏中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在演奏贝多芬作品时,必须考虑到作为表演者的贝多芬是谁。贝多芬是一个有趣和喜怒无常的人物,他是一个坚强和任性的人。在他早年,贝多芬努力靠表演谋生。然而,在后期,他逐渐失去听力。贝多芬渴望成为一名表演者,因此,他将精力集中在作曲上。由于听力下降,贝多芬无法完全理解乐器正在经历的演变。他曾演奏过许多钢琴,对某些钢琴有利,对另一些钢琴不利。多年来,贝多芬一直使用6个八度的斯坦钢琴作曲。但是,正如阿尔弗雷德·多尔奇所指出的那样:“贝多芬仍然想要更多。6个八度对于在他灵魂中狂欢的交响乐音色画面来说太小了。”贝多芬的演奏和他的作品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1810年以前的钢琴,“仍然非常虚弱和不完美,无法忍受他巨大的演奏风格”。贝多芬创作的作品更宏大、更激动人心。

贝多芬作为一名演奏家享有盛誉。对他来说,一场好的演奏不仅能演奏正确的音符,而且能传递真实的情感。然而,他确实专注于技巧,以便在钢琴上获得所需的触感。贝多芬在特定的音乐段落中写了大量的手指技巧练习。贝多芬会努力使音调饱满,并担心手臂的力量会支撑手指。辛德勒说,贝多芬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巴赫的作品,他坚持用手、手指的正确位置、拇指的使用、连奏技术和踏板的使用来演奏音阶。这些都是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演奏《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动态是至关重要的。贝多芬想要形成巨大的对比,他不仅在钢琴音域的末端写作,而且通过使用动力学来实现。

猜你喜欢

大调奏鸣曲贝多芬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G大调随想曲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