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突围中马长炎三见项英
2021-11-11马元权
□ 马元权
1940年11月间,任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二营副营长(教导员)的马长炎(我的父亲),正带着二营五连随军部渡江筹备小组活动,为新四军北渡长江做准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近200条船。1941年1月3日,接到了军部的转移命令,重回五团,担任全军后卫,接着皖南事变发生了。7日晚,为掩护军部和大部队突围,五团抢占高领,坚守了三天三夜。11日接到叶挺军长的命令,为掩护军部,坚守东流山,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马长炎和营长陈仁洪先后负伤。于12日黄昏被抬离了阵地。历经艰辛,直到2月份,才找到了一家对新四军有深厚情感的老乡凤木匠。暂且有了安身之处,父亲和陈营长的伤也得到了缓解。
一见项英
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马长炎带一行人刚到凤木匠家中,听见窗外狗叫,立即隐蔽到屋前斜坡上的茶园两旁。一见来人只有两个,就上前捉住了他们,不料被捉住的是新四军军部的两个同志。其中一个叫康东北,原是项英的警卫员,在他们身后面还有两个人,一个是二营五连指导员吴生茂,一个是一营二连副连长彭士宝。大家相见后,非常高兴,互问了情况以后,才知道他们四人是项英派来找东西吃的。康东北告诉马长炎,项英副军长和周子昆参谋长等20余人还在山上隐蔽,离这里只有三四里路。父亲听了很高兴,随即在凤木匠小屋里给项英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讲他们在东流山作战时负伤,经领导批准,带20多人潜伏养伤。现已经逐渐好转,请随首长一起突围。马长炎还写道,他对铜陵、南陵、繁昌一带的地形很熟悉。分别时马长炎将买到的食物分给他们一大半。还有一包烟叶,让他们带给项英副军长。
次日晚上,项英派吴生茂、彭士保两人找到了父亲和陈营长。并送来项英的一封信。信中说:“你们带来的信和东西收到了。希望你们好好隐蔽养伤。注意团结,等形势好转了,会通知你们一道突围。吴原是你营指导员,如需要可留下。与我保持联系,如健康允许你们两人来我处一趟。”当天晚上,马长炎和陈营长带上仅有的一条毡毯和一块油布,由吴生茂、彭士宝带路,去见项英。他们隐蔽的地点,离这儿并不太远,地名叫石井坑。由于两山之间呈马鞍形,他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与项英在一起的,除周子昆以外,还有李志高、谢忠良等20多人。
项英把马长炎和陈仁洪叫进他住的小茅草棚。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关切地询问他们的伤势和其他同志的情况。马长炎和陈仁洪向项英简单汇报了战斗经过和隐蔽养伤,以及收容十几名失散人员的情况。项英听了,心情沉重地说,“这次部队造成这样大的损失,我负完全责任,突围出去后我会向中央作检讨的。”又说:“虽然我们这次损失很大,但新四军在苏南,江北地区还是有很大发展的,从整个新四军来看,我们还是有很大力量的,不要丧失信心,我们将来还会发展起来的。目前敌人大规模搜山虽然已经松了一点,但重点搜捕还未结束,你们要团结好周围的同志,注意隐蔽好,保存力量。剩下的人一定要争取安全突围出去,多保存一个人,就是多一颗革命的种子,多一份革命的力量啊。”说到这里项英流下了眼泪。马长炎和陈仁洪心里也很难过,便提议早日突围,项英说,“我们这里有些同志也急于要突围,我没有同意,一是因为地下党负责人还未找到,地方党的工作还没有布置,我还不能走。二是目前的形势还很紧张,这次事变后,国民党对付我们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大规模搜山,搜捕我被打散的同志和伤病员。这一阶段快要过去了,现在是第二阶段,敌人还在所有的路口设埋伏,堵截零星突围人员。所以目前突围也是不安全的。敌人的第三步是撤换保甲长,那时就会松下来,就可以安全突围出去了,所以说现在走的时机还不太成熟。”
马长炎和陈仁洪听了项英的解释,感到现在突围确实仍有危险。便向项英表示,我们愿意留下来担任警卫,时机成熟带队突围。项英急忙说:“那不行,你们内战时期就是团营干部,现在还带着30多人呢。”马长炎和陈仁洪说,可以派个人去带他们,等突围时一起走,项英考虑了一下,表示同意,便走出茅棚,找人商量一下,回来后又对父亲和陈仁洪说,他们都不愿意去,怕突围时被丢掉。最后项英说:“我看你们还是回去吧,如果你们那里万一出事,暴露了目标。会引起敌人注意,形势又会紧张起来,大家都不安全。你们的心意我知道了。回去后要好好隐蔽,注意保持联系。”当晚,父亲和陈营长回到了原地。
二见项英
两三天后的一个夜里,项英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我们隐蔽地点被敌发现,今晚已转移。联络地点,由送信人告知。你处尚未暴露,是否转移自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隐蔽。接到这封信后,马长炎立即带领大家转移到不远的另一处地方隐蔽。
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项英又派人来与马长炎等联系,并要马长炎到他那儿去一次。马长炎随即同来人一起去了项英新的隐蔽地点。这是濂坑的一个石洞,叫蜜蜂洞,在半山腰。洞口周围林密草深,不易被人发觉。项英见到马长炎后,询问那里的情况怎样,暴露目标没有,大家近日的情绪如何?马长炎一一作了回答,并且说到人一个也不少,还新收容了第二支队的李建春等三名同志。项英听了高兴地说:“很好,今天找你来。主要是商量成立临时党组织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在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项英又问马长炎,你们有多少党员。是干部多还是战士多?有没有建立临时党支部?马长炎回答说,我们30多人中,除五人不是党员外,其他都是共产党员,一般都是班排连营干部,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我是支部书记,副书记是李建春。项英听了以后说:“我们这里也有两个临时党支部,加上你们那里一个支部,可以建立一个临时党总支”。
说着,他便叫人把周子昆、杨汉林、李桂英等同志叫来,接着说:“我的意见,成立一个临时党总支,由杨汉林任书记,他是军部协理员,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马长炎任组织委员,他在闽北时就当过纵队政委;李桂英任宣传委员,她内战时期就做妇女工作。总支成立后,要积极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当前着重要做两项工作,一是要消除同志们的埋怨和急躁情绪,坚定革命信心。要向大家讲清楚,我们这次遭受了严重损失,主要是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所造成的。当然,我也有严重的错误,行动缓慢。突围后我会向党中央作深刻检讨的。但新四军在江北、苏南地区,八路军在陕北、华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发展。全国的革命形势比土地革命失败后和第五次反“围剿”时要好得多。我们要牢固树立抗战到底,革命必胜的信心,在艰难困苦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前途。二是要搞好团结,加强组织纪律性。我们现在汇聚在一起的同志,来自军部和各团队,彼此原来互不相识,搞好团结非常重要,我们党总支、支部和党小组要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党员要加强党性教育,特别要加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再艰苦也不能侵犯老百姓的一点利益,要注意安全隐蔽,时机一成熟我们就突围。”
听了项英的话,同志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就当时的形势议论起来,并表示要按照项英指示做好工作,保证大家一起安全突围到江北。讲到突围到江北,一个埋在马长炎心中多日的疑问,不由得向项英提了出来,那就是我们当初为什么不从铜、繁之间直接渡江,而要绕道茂林到苏南再渡江?父亲还连续讲了从铜、繁之间直接过江的几个有利条件:一是路程近;二是群众基础好,地形道路熟悉;三是做好了渡江准备。项英听了马长炎的话后长叹一声说:“是啊,我们原来是准备从铜陵、繁昌直接渡江的,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可是情况发生了变化,也是国民党有意泄露了我们要北渡的消息,日寇加强了对江面的封锁,大部队过江要受损失;二是东进苏南过江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安排的,说是保证我们的安全和给养。但我们警惕性不高,没有识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招致重大损失,这是惨痛的教训。”
马长炎等同志看到项英的自责的心情,便沉默起来,过了一会儿,项英又说:“我们党成立以来,革命受到几次挫折,共产党人既要经得起胜利,也要受得住失败。我们现在处境是艰苦,但比三年游击战时的条件也许还好一点,我们这里已经有70多人了,绝大多数是内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这是很可贵的。”
三见项英
3月初的一天,项英又派人把马长炎找去。见面后,项英要马长炎谈谈从现住地到江边的路线、地形以及江北的有关情况。马长炎听了以后很高兴。估计很快就要突围了,于是他详细地汇报了从泾县到南陵、繁昌过江的路线和沿途的地形。汇报了江北无为地区的敌伪顽态势及我军的活动情况。马长炎汇报完以后,问项英:我们什么时候突围?项英回答说:“时机快要成熟了,只是与地方党的负责人还没联系上,我已经派人去找了,但至今还没找到,等找到后我们要研究一下,党的斗争形式要转入地下,我要把地方党的工作布置好以后再离开皖南。回去后告诉同志们,突围的时间不会太长,再坚持最后一段时间,现在你们可以做些有关突围的准备工作。”听了项英的这番话,马长炎和在场的几位同志都很兴奋。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了马长炎等同志与项英的永别。
3月16日晚上,李志高,谢忠良带了十几个人,抬着身负重伤的周子昆的警卫员黄诚来到了父亲、陈仁洪等同志的隐蔽地。告诉他们一个不幸的消息。3月14日,项英、周子昆同志被叛徒刘厚总打死了,黄诚同志负了伤,送到你们这里休养治疗。马长炎、陈仁洪等听了悲痛万分,第二天晚上,黄诚留下治伤,其余的人返回继续隐蔽。
3月下旬在项英、周子昆遇难后半个月,父亲等同志找到了地方党组织,和当时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皖南特委委员孙宗溶见了面。4月10日黄昏,父亲召集皖南事变中失散的新四军队伍在凤木匠家集合出发。当时一共有近70人。其中营以上干部有马长炎、陈仁洪、李志高、谢忠良、罗贤涛、胡金魁、杨汉林、李建春、李元、龚杰、陈建华、欧德胜、胡金龙等十几个人,连级干部有刘奎、何继生、彭士宝、吴生茂、柳向光等十几个人。排级干部有李德和、郑德胜、张益平等近30人。4月13日黎明前,马长炎一行约70人安全突围到达江北无为白茆洲。在胡家瓦屋见到了曾希圣和孙仲德,终于与主力部队会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