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坚守与时代韵味
——江剑鸣散文印象

2021-11-11贺杨春

剑南文学 2021年2期

□贺杨春

江剑鸣是一位专注于乡土散文创作的作家。他曾是一位人民教师,在工作之余进行散文创作。即使是退休之后年奔古稀之时,仍将文学视为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和生命需求,持续着自己的散文创作。他主要是写乡土散文,在他的散文中可以信手拈来充满乡土气息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一株小草,一棵大树,甚至是一只不起眼的虫子。而且,不光是自然事物,以前的玩伴、乡村的各色村民都成为他笔下充满乡土气息的描写对象。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很容易便可以找到属于四川乡土气息的东西,比如当地方言、乡村人民淳朴善良的心、乡村的一树一草一虫等等,这些贯穿于作者的记忆中,通过作者的文字呈现于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脑海中少时的乡土气韵,以及如今作家深沉的回忆和感悟。这正是作家对家乡的一切深深的执着,对家乡抱有的浓浓的爱意,和对过往经历永久的纪念。

笔者通过阅读江剑鸣先生的一组十余篇的乡土散文,将其乡土散文分为三类:其一主要是追叙作者家乡的人,有《乡村匠人传》《故道上,有我的乡亲》《没有故事的伙伴》《磨刀河人物记》;其二主要是记叙家乡的物,即《磨刀河果木记》《磨刀河草木记》《磨刀河虫子记》。最后一类不能一概将其定位记人、记物或是叙事,笔者将其统归为一类,它们是《北风那个吹……》《在高高的龙台山上》《岁月痕迹》《乡街老石桥》《罐子沟的味道》等,一共十六篇。这三类各有区别,它们记叙的各有侧重,有着重记人、忆人的,有注重向我们描摹家乡风景、普及乡土事物的,还有的是将我们引入到作者那个年代,让我们体味那个年代的人情面貌的。但特异中又存在着许多共通点。作者通过对家乡、磨刀河和罐子沟的不同人、事、物的记叙、追忆,让我们去体味作者家乡独特的乡土气韵、人文气息以及作者年少时期的罐子沟、磨刀河独特的乡味、乡物和浓浓乡情,表达出作者对乡土情结的坚守和对过往时代的深刻感悟。

一、朴素记录下的乡味展示

关于故乡的味道,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记忆与感受,故乡的味道是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且会一直留存在心底。一旦有刺激物出现便会牵动我们的神经,将我们引向那遥远的记忆深处,江剑鸣的散文便是如此。他将故乡罐子沟的味道作为指引他方向明灯,那些作者心头挂念着的农家菜往往成为构成明灯的主要要素。他在展示味道的同时,插入许多叙事,走到一处便将家乡的人文地理向读者娓娓道来,操着一口方言,充满了乡村气息的话语,将我们带入到作者的乡土世界。在作者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欣赏乡村景致,可以感受人心温暖。它们就在母亲熬的一碗醪糟、擀的杂面、手制的干菜、炕的水巴馍、磨的活水豆腐中,正如作者所说“这些饮食都是地道的乡土味道”。其实吃并不是主要目的,这道菜如何制作,制作的人、地点才是最重要的。作者文中写到的“九元里的活水豆腐”,制作其实非常简单,作者也并不过多着墨于此,而是花了大篇幅去写他回到老家,给姐姐祝寿,介绍亲戚们的现状,在饭桌上,姐姐说道:“老四,多吃点哈。以前妈常给你推起吃呢。”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让作者忆起有关母亲的种种事来。这哪里是在吃啊,这分明是在品味浓浓的亲情。一坨普通不过的豆腐,如此简单地味道,作者简单地记述了一道菜,而在这道菜的背后却承载着母亲伟大的爱。简单菜有着超越它本身千百倍的力量,可见其蕴含的意义确实非常深刻。而江剑鸣却很巧妙地将这些味道向我们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分量。不管是“活水豆腐”还是“嫂子家的芫荽”“高跟头的樱桃”,它们都是几个简单的家常菜或食物,而作者也是像跟读者唠着家常,便将这一个个味道之源穿插于他的聊天式的述说中。他并不大费周章地写这菜如何难以吃上,如何制作,而是随意地提到“嫂嫂,芫荽是你们的吧?”简单的语言下是人们淳朴习性的表达,一道简简单单的菜表达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是作者人生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也是我们每个人关于家乡最美好的回忆。

二、记忆中乡人、乡事、乡物的再现

江剑鸣先生的散文有几篇是着重写他年少时的人、事、物的。这些人、事、物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同时也是作者回忆中最具有乡土味的证明,他通过短短几篇散文将其一一呈现出来,很好地再现了作者家乡人的真实形象,特定时期具有时代色彩的生活事件,以及乡味十足的农家事物。

作者倾注最多情感的是《没有故事的小伙伴》,关于童年时期那些小伙伴们的故事是写得最生动、最有趣的,其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文中有着对童年时期愉快经历的追忆,也有着对当年那些小伙伴们现状的叙述,其中有人获得了圆满的人生,有人风光一时,最终却早早逝去,不得善终。回忆的喜悦与现实的残酷相交织,可见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作者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大多是与周围的小伙伴们嬉戏。这恰恰也是江剑鸣先生乡土散文中最具乡土气息的元素。例如他写磨刀河一群“青勾子”娃儿夏天在油坊塘戏水、洗垢痂、扎猛子、撂巴子、摸鱼等,当然他们的游戏还不限于此。这些是属于他们的娱乐项目,属于磨刀河世界中的。但乡土体现不仅仅只有他们的游戏,还有他们包含山里农民父辈们对孩子美好的期望和永远的爱——喊小名。“磨刀河的人给孩子取小名,讲究越卑贱越好”,以动物、植物取名,无非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好带,将来有出息。这种反向寄托祝愿的行为,在农村这种场域极为多见,这些小名也是一个个符号,一种乡村习俗,共同构成乡村生活的点缀,乡土气息的传递。

关于作者自己的家乡,他在《乡街老石桥》一文中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将乡街的肌理很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乡街中的人,乡街中的物,以及发生在乡街中的事,也都依托作者所构建出来的乡街展现出来。在文中,作者首先将蒋家剃头店的坐落地标点出,再接着引出年少时期被大大押着剃头,接着继续描绘剃头店内部形态、里面的人等等,一幅乡村日常图便浮现出来。接着作者更加形象地将乡街的面貌刻画出来,以老石桥为中心,南北展开,再沿着这条线不断展开描写,乡街的一切像棋盘般井然有序地坐落其中。最后从细部着手细致地点出乡街的具体场所。这些场所把乡街中的人聚集起来,形成浓厚的乡村情韵。诸如乡街剃头店,就两种发型,大人的光头,碎娃儿的“锅铲子”,不论手艺好坏,不记钱是否给够,这里人与人之间就这样简单随意淳朴自然地相处。这不正是乡土味最好的诠释吗?岁月无情地流逝,作者站在桥头追问磨刀河的历史过往,想要探寻这老石桥之源头,但已没有人可以给他一个答案。乡街像谜一样存在,但乡街历史是悠久的,老石桥作为交通的时代意义是存在过的。乡街的灵魂还需要老石桥将他们渡向未来,继续向前。

三、融于字里行间的乡情

乡情就像乡街的灵魂,需要一定的介质将它引渡,传递下来。通过江剑鸣先生这十余篇乡土散文,读者可以明显感知,传递着这浓浓乡情的,正是这磨刀河、罐子沟、乡街的一切人、事、物。这一切人、事、物正是组成作者散文里乡土气息的一份子。它们是作者笔下展现出来的乡人们的闲散话语,音容面貌,为人处事之道,以及精神品质;还有那作者如数家珍似的乡里的花、草、果木、虫子,它们或获得了作者高度赞赏,被赋予起高尚的精神品质,或如毒蛇一般被其贬斥一通,但作者无一不将自己对家乡的真切感受熔铸其中;抑或是作者对家乡味道的深切回忆,这味道是将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物全部因素集合起来才能品尝到的味道。凡此种种,是作者对一种生活体验的回忆,一种已逝去的、但作者又极渴望将其紧紧抓住的感受。乡情便是在这三者之中的,并贯穿于这三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的乡情像一根线,将磨刀河、罐子沟、乡街中的一切串联起来,形成一串璀璨晶莹的银色项链,在作者的记忆中闪闪发光,它勾起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回忆,指引他去往独特而意味隽永的人生道路。读者也随着这乡情之链的指引去体味江剑鸣先生为我们构建的乡土画卷,找回属于自己的乡愁。

江剑鸣先生对于文学的执着,主要体现在他坚持不懈的乡土散文创作中。他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四川乡土气韵,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更有着他基于个人的人生经历而形成的独特乡土感悟。他有着自己的坚守,创作了体现属于他那个年代的乡土散文。作者对乡土的独特感悟与思考都很好地体现在了他的散文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