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究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

2021-11-11江新红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江新红

(中共当涂县委党校 安徽当涂 243000)

中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乡村文化厚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如何激活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正功能,实现乡村文化重构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意义重大。安徽省当涂县历史文化悠久,为千年古县、经济强县和文化大县。她西滨扬子江,东依石臼湖,北可上宁镇,南可下徽杭。她的文化特色兼容吴楚中原而又自成一格,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乡土味道醇厚。植根于当涂本地的乡村文化对于农村发展的巨大推动功能也日渐显现,日益成为地方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已经成为地方发展亮丽的名片。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当涂县乡村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乡村文化的振兴迫在眉睫。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当涂县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城镇化带来的冲击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城镇化,据有关统计,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大约二个百分点推进,马鞍山市城镇化率也处于快速增长的区间,每年推进速度大概一点五个百分点上下,城镇化率处于安徽第一梯队水平,马鞍山市的乡村人口正大量加速向城镇流动。从当涂县乡村人口的流动情况来看,农村人口外流主要有两种构成:一是农民市民化,乡村有一部分人口由农民变成了城镇市民,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变成城镇市民的农民,他们固有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原本的乡村生活观念正在遭受城镇文化的巨大冲击,原先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会逐步被城市化,村民们脑中原有的“血亲友谊”、“人情面子”的行事规则正被逐步冲淡,转而注重更为实际的利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斤斤计较现实的利益。二是一部分在外出求学、打工、经商的乡村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之后,有了新的居所地,远离了原来的乡村,正在受到新兴城镇文化的影响,这些人自身行事原本依赖极强的乡村文化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沃土,他们对城镇文化的依赖正在逐步加剧,变成了城镇文化的依附者,处于文化的夹心层。还有最后一部分留守乡村的人口,这些人中老弱病残孕居多,生活条件多数较差、自身能力较弱,他们受到城镇化的冲击最大,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转型冲击。

1.2 外来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传媒以及各种来自发达地区、国家的外来文化,在信息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正在对中国乡村熟人社会以“亲缘”、“地缘”构成的传统人际关系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构建的道义以及情感义务,带来强势冲击。特别是在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文化认同上,他们对生他养他的本土文化是陌生的,他们对文化价值观的获得更多的是源于网络和同龄人,他们对村庄的自主价值是没有概念,他们也不再关心本土文化和不在乎村庄对自己承认与否,也不再从本村获得存在意义,这是一个总的变化趋势,乡村文化为当地村民提供“历史感”和“当地感”的功能正被逐步削弱。受外来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双重夹击,村民更容易从外来文化与网络文化中寻求生活方式的榜样和价值观念,乡村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村民很容易变成“商品拜物教”,精神生活空虚,例如,在乡村传统的年俗活动渐渐被麻将、打牌取代,年味越来越淡了,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不知不觉被一些年轻人接受,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警觉。

1.3 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乡村文化,因为历经千秋,又是植根于乡村,在大部人的印象中,往往和“土”以及“跟不上形势”直接挂钩,对传统乡村文化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中,最容易忽略乡村文化的四大价值,既乡村文化具有“认同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商业价值”等。一是认同价值。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这一专门研究乡村的著作中指出,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乡土社会,又是熟人社会,这种社会人们获取的信息具有对称性的特点,而且大家又有共同认同的行为规则,这个规则包括价值与规范,也就是乡土文化。建立这种规则的乡土文化的主体——农民,他们终身都会怀着对生养自己村庄的责任与关切,而这种责任与关切,与农民这个个体当下在不在村庄生活没有必然关联,他们即使远离故土、远离乡村,他们依然对乡土无比眷恋,在有能力时依然想回馈乡土,在终老时,依然想能回到故土;二是美学价值。乡村文化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你可能不易发现它的优点,但它却已经融入你的血液,让你欲罢不能;三是人文价值。乡村文化往往是与本地乡土密切联系,它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稳固、长期建立在特定的土地上面,它为人民提供的是有特色、有生命、长期的生长滋养,乡村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故土观念,无论我们生活在城镇,还是在其他地方,乡村文化总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我们心中永恒存在,它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乡土情,是我们灵魂的归宿;四是乡村文化的商业价值。当前,怀旧文化在中国方兴未艾,乡村的山山水水、农舍、民俗风情,一草一木都是本地乡贤、游子、外地人眼中的“远方和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错的市场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资源,是开发多功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但从现实看,不少乡村的管理者对乡村文化的生产力价值认识不清,没有很好借助到乡村文化对我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强势推动作用。我县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有独特而卓然的山水文化,李白遗迹众多,是千字文的故乡,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据统计,我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6大类,45小类,513项,在生产、生活、人生礼仪、饮食习惯等方面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当涂乡村文化,有三元洞的传说、甑山禅林的传说等众多民间故事。

1.4 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巨变时期。青少年一代对城市化的生活更为向往,对生他养他的乡土认同逐年降低,甚至嫌弃,还有一些年轻人,则是为了生活需要,而不愿意学习和继承无法带来显著物质财富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在寻找乡村文化继承人方面出现了断层和困境。当涂的“太平府铜壶”曾今与“南京板鸭”一起被列为江南名产并载入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早在2006年就被安徽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后来,随着搪瓷、不锈钢、铝铁合金制品的普及和机械制作程度的提高,“太平府铜壶”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同时传承乡村文化的民间组织多数也较为弱小、松散,缺乏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振兴当涂县乡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2.1 高度重视,进行科学规划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找准重点。要把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政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传承乡村文化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不断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播渠道,培育和壮大新乡村文化继承人,避免乡村文化断层和乡村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的情况发生。政府可以将乡村文化和文化旅游等产业结合,设立乡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顺势研发适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田园需求的乡村文化创意产品,挖掘乡土特色,打造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把太平府铜器壶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好,展示乡村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打造乡村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形成乡村文化发展和传承新格局。

2.2 因地制宜,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性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更好体现和反映时代特质,顺势而为,在时代性,这个巨人肩膀上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我们要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凸显时代性和地方特色。政府要积极动员和引领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在最为一线的乡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特质,促进乡村文化在时代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能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和谐统一,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譬如,当涂民歌“既有南方民歌柔美气质,又有北方民歌阳刚情愫”,至今已传唱五千年,但随着劳动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人工劳作的场面少了,当涂民歌逐渐失去了传唱表演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打造当涂民歌,赋予它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她转化为服务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新的当涂民歌载体和形式。

2.3 培育一批乡村文化的继承人

长期以来,农民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中,他们缺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话语权较少,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民作为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太平府铜壶等乡村文化的传承上,地方政府应该从财政资金上扶持,对传承人及经纪人给予更多关心,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和对外传播渠道,政府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组织活动,做好宣传传播工作,给乡村文化的传承建构更好的外部环境。

2.4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间的协作

乡村文化建设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外,还需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壮大和发展。乡村当地的基层组织作为政府和民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承担了为上级政府提供制度设计、良策,为下提供具体做法、争取政策的双重角色,乡村的民间组织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好本土民俗、民间故事,传承好民间手艺、民歌民谣,另一方面,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不可少,组织之间可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例如,当涂县千字文协会对千字文研究很好,而相比而言,对李白文化的研究却不足,这两个组织之间应加强合作,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的新突破。

2.5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经济

一要学会借助农村文化经纪人来发展乡村文化经济。农村文化经纪人是发展乡村文化经济的重要力量,要鼓励在外本土乡村文化能人回乡创业,逐步实现以文兴业,以文兴文;二要学会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想法设法发挥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最终形成乡村文化、地方生态环境,经济与乡村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大青山万山村有很好的乡村文化资源,可通过合理利用乡村文化中原本的山水、建筑、生活用品、农用设施等有形物质与民俗、故事、民间艺术等无形精神要素,发展农家乐、民宿、洋家乐等乡村文化经济。

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文化振兴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