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中的朱德与兰花

2021-11-11郑立心

鸭绿江 2021年22期
关键词:幽兰朱德兰花

郑立心

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自1906年创作第一首诗《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到1976年最后完成《喜读主席词二首》,创作历史长达70年,留下了数百首诗词。其中,仅咏兰诗词就多达40余首,数量之多,在近现代史上可谓屈指可数。他通过兰花诗词,既抒发了对兰花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既有访兰、采兰与种兰的记录,又有与兰友之间的唱和对答,从中可以看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追求和宽广革命情怀。

从早年起,朱德就喜欢兰花。女儿朱敏回忆说,朱德“喜好兰花可有了历史”。在战争年代,朱德带领部队转战深山老林时就不忘采集兰花,并把它们种在各种便于携带的简易花具中。朱敏说:“他20岁左右,从军云南时,非常喜爱一种开着白色花朵的野兰花。每到春夏之际,这种野兰花漫山遍野,清风过来,阵阵芳香袭人,特别招人喜爱。因为经常作战,流动大,不能种花,他就用瓶子养着采来的野花。再后来,他提升当官了,就一边行军作战,一边在山里采集野兰花,移植到他各种简易可以携带的‘花盘’中。时间一长,他认识了许多兰花,能够准确地辨别它们的品种。”可以说,朱德戎马倥偬的一生,也是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他与兰花一直保持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尤其到了晚年,朱德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更加浓厚,一走进花棚,就会荣辱皆忘,陶醉于幽兰之国,乐而忘返,几乎达到了爱兰成痴的程度。这时,沉浸在万花丛中,是他最为舒心的时刻。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也能从养兰、赏兰中获得最大的安慰。朱敏回忆说:“爹爹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加痴迷养花,和兰花作伴,才能获得心灵的释放。”

闲暇之余,观赏兰花是他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有时守在兰花前,一看就是半天。他曾在诗中记载自己观赏兰花的情形。1963年3月,他来到位于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祠,对园里兰亭中的兰花流连忘返,多次前往欣赏,沉浸在物我两忘的精神享受之中。欣喜之下,他连作《草堂春兴》诗十一首,在第六首中说:

几次参观五福村,

爱兰却自数登门。

饮茶一杯花中坐,

看花不觉到黄昏。

几次参观,数次登门,不觉到黄昏,一连串的词语,把他对兰花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德在诗词中,也记录了他在野外寻兰、采兰的经历。1961年9月,他在江西庐山,依靠山上小道人的帮助,采获了几棵新奇的兰花品种。《仙人洞采兰》一诗,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仙人洞下产兰花,

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品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红霞。

手捧心爱的幽兰,坐在仙人洞前,一边看着漫天的晚霞一边歇息,此乐何及?

1963年3月,听说四川彭县山中有野生兰花,朱德不顾年事已高,约上几位兰友,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翻山越岭,爬坡越坎,去寻找新奇的兰花品种。“披荆斩棘乐访君,那顾得风和雨”,经过四天的连续奋战,终如愿以偿,满载而归。“求佳种奋战四天,果然满载归去。闻捷报喜煞大家,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3年4月,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丰乐乡,得知该地杨村盛产兰花,朱德不顾山高林密,高高兴兴地爬到山上寻访空谷幽兰。

确信芝兰产纳溪,

乐登公社后山西。

杨村上下竹林内,

生在高峰第几梯?

在这里,既可以看出朱德对新奇兰花的痴迷,也可以看到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和坚韧品格。

每年春天,同家人朋友一起栽种兰花,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1962年2月,他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同身边人员一起栽种春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盘。

大家纷纷动手、你争我抢的快乐种兰场面,跃然纸上。

朱德在长期的种兰、养兰过程中,也掌握了丰富的兰花栽培养护知识。遇到兰花,只要上眼一看,便知养护得好不好、品种如何、花开得怎么样。“下车看幽兰,开花还很少,新叶嫩如油,看叶知花好”,对于这些养兰知识,他从来不保守,总是乐于同各地兰圃园艺师及养兰爱好者进行交流,无私地向他们传授。同时,他尤其喜欢兰花的淑惠淡雅、玉骨冰姿,不禁对其心生爱怜,经常不厌其烦地提醒人们要珍惜爱惜兰花,精心呵护兰花,让它们尽情地绽放美丽,默默地释放幽香。

杨柳欠伸意已醒,

喜春先我到兰亭。

展览名花千万种,

必须爱护屡叮咛。

在这里,朱德惜兰如宝、爱兰近痴的雅好跃然纸上。他仿佛一位慈祥的护花使者,反复叮咛人们要看护好这些兰花。生为兰花,能遇到这样一位慈爱的看护者,是何等幸运啊!

在朱德的诗词中,有一首是专门咏井冈兰的。在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井冈山既是著名的革命圣地,也是兰花的盛产地。这里的兰花不仅品种繁多、名品纷呈,而且绰约多姿、色彩美丽。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时,曾在山上看到过野兰花,虽然非常喜爱,但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不允许挖来种植,只好默默地记住兰花的主要生长地,希望有一天再回来寻找它们。

1962年3月,在开国上将陈奇涵的陪同下,朱德再次来到井冈山。陈奇涵与朱老总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前就一起共事的革命战友,两人不仅志同道合,而且都是兰花的爱好者。第二天下午,两位老人驱车来到山间林草茂密的地方,采到了幽香清雅的井冈兰,将花移植到瓦盆里带下山,完成了30多年前的一桩心愿。高兴之余,也都感慨万千。为此,陈奇涵写了一首《咏兰》送给朱德:

祖香隐长在深幽,

清香吐芳自风流。

三三幸会逢知遇,

淑人君子美胜收。

朱德读罢,心潮澎湃,挥笔写下《和陈奇涵同志〈咏兰〉》: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回京后, 朱德特地给陈奇涵送去以竹碗代花盆栽插的一枝井冈兰。陈奇涵十分珍惜这盆兰花, 花谢叶枯后仍舍不得扔掉, 将其制成标本, 衬以宣纸, 手书“莫道花残叶虽无, 心地芝兰有异香”,并用玻璃框镶成条屏,悬挂在书房内,伴随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个春秋。至今,在北京西四北头条的陈奇涵将军故居内,这幅条屏依然悬挂在那里,把共和国一帅一将两位革命兰友的纯洁友谊化为永恒。

以兰花为媒,朱德结交了很多国内外知名人士。朱德曾留下两首诗,见证了他与京城艺菊大师刘文嘉之间的密切交往。刘文嘉,号㛃园,是一位爱国人士,酷爱菊花,有“当代陶渊明”的美誉,人称“菊花刘”。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曾在中东铁路任职,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做亡国奴,举家迁居北平,购屋辟园,莳花艺菊。新中国成立后,他弄植不辍,用科学方法培植出了深红大朵的“东方红”、雪白带毛的“白毛女”等许多新菊种,整个菊园更加奇容异颜、琳琅满目,成了北京最有名气的赏菊之处。菊花盛开时,许多革命先辈和社会名流同广大市民纷纷前来赏菊。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徐特立、郭沫若、何香凝、沈钧儒、老舍、齐白石等,以及越南共产党前主席胡志明、日本前首相片山哲等国际友人,都曾前来赏菊,有的还留下了诗作、题词和书画作品。

朱德也是这里的常客。据刘㛃园先生的儿子刘逢举回忆,从1949年到1961年,朱德几乎每年都会抽时间来园观赏,两人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5年11月,朱德如约光临㛃园,欣赏着园中千姿百态的菊花,与刘老先生交谈甚欢,并乘兴赋诗一首,书赠主人:

奇花独立树枝头,

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盼和平共处日,

愿将菊酒解前仇。

1961年11月,刘㛃园先生艺菊展30周年纪念期间,朱德再次亲临菊展,并赠给刘老先生两盆秋兰,还写下了诗作以记之:

刘老㛃园助国光,

卅年种菊永留香。

精研善养奇葩好,

承旧启新世泽长。

全力栽培传代久,

不辞辛苦为人忙。

京都老少欣来赏,

敬赠幽兰配北堂。

古人把梅兰竹菊誉为花中“四君子”。朱德栽种的兰花,与刘文嘉培植的菊花,同处一室,相互辉映,暗喻了两人之间的君子之交。

此外,朱德在咏兰诗词中,还浓墨重彩地赞美了兰之幽香,如“初放红英珠落坠,香盈十步出庭来”“唯有兰桂留香久,可使芬芳遍国间”“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等等。读着这些诗句,仿佛置身于兰花盛开的雅静之室,浸润在幽兰古香之中,淡香清远,馥郁袭衣,随风暗送,沁人心脾,同时也深深地理解到了朱德为何终生酷爱兰花、反复吟诵兰花了。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多年不辞劳苦地搜寻培植兰花新品种,精心栽种了6000多盆,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但他并不独擅其美,而是乐于与他人分享,经常把新奇品种赠送各地公园和同志友人。晚年,他将几千盆兰花毫无保留地全部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供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欣赏。去世后,在他骨灰盒旁,只放着夫人康克清送来的一盆兰花,默默地陪伴着他的英灵。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在诗词中所说的“若得供献作国香,不朽芳名留处处”的境界和追求,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猜你喜欢

幽兰朱德兰花
《气若幽兰》
琴曲《幽兰》探微
兰花
兰花鉴赏
幽兰
我爱你兰花
幽兰未折,他亦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