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才是孙中山真正的接班人?

2021-11-11

中外文摘 2021年7期
关键词:约法汪精卫孙中山

左膀右臂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胡汉民出任总统府秘书长。章太炎说:“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宪法未定,内阁既不设总理,总统府秘书官长,用真宰相矣。”

当时,胡汉民被人称为“第二总统”,但毕竟是“一人之下”。而且,孙中山只当了短短四个月“临时”大总统,胡汉民也只当了四个月总统府秘书长。

尽管被孙中山倚为左膀右臂,但在此后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胡汉民与孙中山的立场屡屡南辕北辙。例如1913 年3 月,“宋教仁案”爆发,孙中山倡议起兵讨袁。胡汉民时任广东都督,掌管富庶的广东省,是国民党人中少有的地方实权派。然而,他却反对孙中山武力解决的做法,主张法律解决。

国民党一全大会后,胡汉民因为与孙中山立场分歧,被外放上海执行部,远离权力中心。当时,蒋介石还写信给孙中山为胡汉民辩护:“尝念吾党同志,其有以学识胆略并优,而兼有道德者,固不可多得。……如展堂者,果有几人?先生亦不令追随左右,以资辅翼之助。”孙中山很快将胡招回广州,任命为中央党部联络部部长,之后又任命他为统管广东政府的“代大元帅”。

可是,孙中山死后,胡汉民为何未能接班?

孙中山在北京病死后,“代大元帅”胡汉民于6 月27 日发布政府改组令,本以为自己有望号令全党,谁知汪精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上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的座椅。

选举只是表面形式,汪精卫后来居上,首要原因是苏俄顾问鲍罗廷的幕后运作。

在孙中山病危之际,鲍罗廷和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就已经开始物色国民党未来领袖的人选。他们最初拟定的人选有三: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最后确定为汪精卫。胡汉民回忆说:他们详加考虑之后,便各下一个考语,以定取舍。对兄弟的考语是“难相与”,对戴季陶的考语是“拿不定”,对汪精卫的考语是“有野心,可利用”。经过一番评定之后,汪精卫便中选了。

胡汉民未能接孙中山的班,还有个原因就是性格不好,人缘太差,党内高层对他“恶感多而好感少”。桂系首脑李宗仁曾评价说,胡汉民确为一守正不阿、有为有守的君子,但其器量亦极狭隘,恃才傲物,言语尖刻,无政治家风度。

激烈政争

1927 年春,第一阶段的北伐完成,国民党内部出现定都南京还是定都武汉的分歧。汪精卫从国外归来,拒绝与蒋介石合作,前往武汉。汪精卫到武汉之后,蒋介石感到势单力薄,主动到上海邀请闲居两年的胡汉民出山。

胡汉民答应蒋介石的请求,加入南京政府,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俨然是国民党党魁兼政府首脑的一号人物。

在第二阶段的北伐完成后,南京中央政府马上面临来自地方势力的挑战。1930 年,各派便联合起来发动规模更大的中原大战,蒋介石左支右绌,南京政府风雨飘摇。

那几年,蒋介石经常在外指挥作战,南京政府由立法院长胡汉民坐镇留守。这一时期,蒋、胡的密切合作,是南京政权得以稳定的关键原因之一。比如,蒋桂战争时,胡汉民公开支持蒋介石讨伐桂系:“这一次讨伐桂系,就党的立场说,是以革命的势力,消灭反革命的势力;就政府的立场说,是以中央讨伐逞兵作乱的叛将。”

但是,一旦外部危机过去,蒋、胡二人很快陷入激烈政争之中。表面上看,两人的分歧是南京政府是否采纳汪精卫等人在太原完成的《中华民国约法草案》。蒋介石为了统合党内分歧和朝野对立,愿意接受约法。

另外,蒋介石还存有一个私心——有了约法,就可以恢复总统制,而他是成为总统的唯一人选;作为立法院长的胡汉民,却一心捍卫孙中山留下的法统,所以坚决拒绝从北京政府沿袭而来的约法。两人对此反复争论,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如果说胡汉民代表党权,蒋介石便代表军权。尊党权,还是尊军权,决定着胡汉民和蒋介石谁的权力大、地位高。

二人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1931 年2 月9 日,蒋介石在国府主持纪念周时,被胡汉民在众人面前痛斥。蒋介石没有当面翻脸,但在日记中写下愤恨不平的心情,“无论对于何人,如见其有过,宁可直说面规,然须意存钟爱,万不可发于大庭广众之中,迹近侮辱使人难堪也。”

汤山事变

1931 年2 月28 日,胡汉民和全体中央委员应蒋介石的邀请到陆海空总司令官邸晚餐。胡汉民不知道,蒋介石已为他设置了一桌鸿门宴。

当晚八点,胡汉民刚一抵达,高凌百秘书长、吴思豫警察厅长等将其迎入一间单独的会客室。两人拿出一封蒋介石亲笔写的,名为《致胡汉民函劝其悔改自新以利党国》的信件。信中指责胡汉民犯有“勾结许崇智”“运动军队”“反对约法”“阻碍和平、破坏统一”“恶意攻击外交、使外交无从进行”等诸多罪状。

到了十二点钟,蒋介石来了。

胡汉民说:“你近来病了吗?”蒋介石说:“没有病。”胡汉民说:“那很好,我以为你发了神经病了。”

接着,胡汉民对于蒋介石罗列的一系列罪状,一一予以驳斥。蒋介石说话不多,有时被驳得“哑口无言”。但此时,周围持枪卫兵林立,谁说得在理已经不重要了,谁指挥枪杆子更重要。蒋介石随即命令邵元冲等人将胡汉民押解到汤山总司令部俱乐部软禁。为掩人耳目,一周后又命人将胡汉民迁回南京胡氏原宅软禁。

汤山事变,无疑是震惊中国政坛的一次巨大政变。蒋介石扫除了其成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最高领袖的最后障碍。

汪精卫得知胡汉民被软禁一事,立即意识到可借此大做文章。桂系的李宗仁、西山会议派等也加入反蒋联合阵营,至此两广反蒋局面形成。到了5 月份,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并发表反蒋宣言。

正当宁粤“一国两府”剑拔弩张之际,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烽火连天,蒋介石被迫与粤方妥协。蒋还在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陪同下去见胡汉民,放低身段认错,并表示立即给予被软禁近八个月的胡汉民自由。当天下午,胡汉民离开南京抵达上海,并发表公开谈话。后又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毫不客气地将蒋介石称为“新军阀”。

再以后,虽几经谈判,宁粤和解并合流,但国民党高层派系斗争仍然“树欲静而风不止”,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都未停息。

1936 年5 月9 日,胡汉民应邀到妻兄陈融家赴宴,饭后与陈家的家庭教师潘金夷下象棋。胡汉民以一子之差,全盘顿成输局。苦思良久,无法补救,一声长叹,脑遂溢血,当即倒下。当晚十点,胡汉民向前来探望的友人留下遗言,政治遗嘱部分,仍是发扬孙中山之“三民主义”。

猜你喜欢

约法汪精卫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汪精卫叛国后中共“拥蒋反汪”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约法”夫妻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建政、救亡与启蒙:再论鄂州约法之人权条款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探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之因
对《临时约法》大总统令副署权的质疑
WE HAVE BETRAYED THE REVOLUTION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