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真实,真实选择

2021-11-11李诚希

鸭绿江 2021年30期
关键词:文科学子胡适

李诚希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长河,而我们是过河的人,那么这条河就应叫作选择。

——题记

《无问西东》是一部主题深刻、结构独特的电影。这部电影包含了亲情、友情、责任、使命等理念。在电影里,有一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自我?

电影是由四个不同时代的清华学子的故事来回穿插,借着时空变换,编织成一部相对独立、人物关系连续的影片。我发现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个选择,正是因为这些选择才有了这部电影的精彩。在故事最后,张果果选择了继续支持四胞胎家庭的责任,吴岭澜选择了在清华大学改修文科,并做起了哲学老师。而一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让沈光耀对自己学业与从军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在执行任务期间,他经常往附近的村庄投放食物,救活了差点饿死的陈鹏。陈鹏冲破了那个年代不平等社会规则的锁链,选择了救助王佳敏。王佳敏为了李想的支边理想,选择了独自承担被批斗的结果。李想在冰天雪地里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也就有了电影开始四胞胎与张果果之间的故事。四个故事,俨然是一个生命和精神传递的轮回。电影在给观众讲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其实也在拷问观众“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自我”。

选择与真实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话题。“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在每个时代的每一件事中,都有“最好”的做法,而这些做法往往会让人不受到伤害或让人获得最大的益处。如果王佳敏选择说出李想,她本人或许不会被批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对文科天才吴岭澜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触动了吴岭澜放弃实科而转为文科。飞虎队教官的一席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让沈光耀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注定轰轰烈烈而充满危险的从军之路。清华大学校长及清华学子们所做的这些完全是内心中最想做的事。

胡适是闻名中外的一名大学者,在他的生命中,也曾出现过理想与现实的选择问题。在他出国留学之际,他的哥哥告诉他不要选择文科,因为在那个年代文科不好找工作。但是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后,他在选择理想还是现实的困惑之间折中选择了农学。后来,他遵循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转到文学院。倘若当年的胡适没有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走上了不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还会有后来的胡适以及他遗留下来的文化著作吗?他在人生的岔路之间,选择了最真实的自己。

在21世纪的社会中,这些选择也许会让许多人觉得太傻、不妥当,甚至会被很多人嘲笑。可正是有了许多不顾千夫所指或没有“明哲保身”的人,才会有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这些人是社会的希望之光,是民族的希望之光,更是国家的希望之光。他们真正思考过对自己的真实。在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正如梅校长所说:“真实,就是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不同时期的清华学子,他们选择做最真实的自己。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应该不断寻找真实的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的内心中最渴望做的事情。即使在自己想法被否定时,也应坚定不移地做好这件事,不因外界的声音而改变内心的想法。人生之路,既已选择,何必反悔。希望你在人生每个时期的岔路口,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等到人生步入中年,再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就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猜你喜欢

文科学子胡适
《胡适》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杏林组曲·学子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今朝学子喜登攀
孙文科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