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柴胡的临床效用

2021-11-11蔡蔚然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少阳柴胡气机

孙 茹,蔡蔚然,滕 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耳鼻喉科,上海 201203)

清代名医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从气机升降周流角度出发,阐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发生的根源归于一气转运不畅。其编撰的《长沙药解》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的药物,并举经方为例,内容详实可信,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借鉴。现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长沙药解》中柴胡的临床效用。

1 “一气周流”理论基础

“一气周流”是后世学者对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黄元御分析阴阳五行的变化、脏腑的生成、经脉的起止、六气的变化、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乃至药物的特性和功效时,无一不是从气机的升降运动着手,而且强调的是中气斡旋下的气机升降周流运动。这就是“一气周流”的核心思想。从自然规律来说,清升浊降,气分阴阳,中间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于是在枢纽运动的带动下,“气”左旋右转,分阴阳、化四象,成万物。从人体生理来看,人的中气即为中土,中土又有戊土(胃)和己土(脾)之分,中气左旋而成脾土,在脾土的左旋之势下,气机上升,是由阴化阳的过程,于是肝木温升,化为心火;中气右转而成胃土,在胃土的右转之势下,气机下降,是由阳化阴的过程,于是肺气清降,化为肾水。病理状态下,疾病或缘于中土的斡旋不及,或缘于左路的升发不及,或缘于右路的敛降不能,而中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四圣心源·中气》:“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治疗上,以利水燥土、调治中气为治疗的根本,兼顾气机升降运动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用药,如咳嗽缘于肺气上逆,肺气上逆缘于胃气不降,胃气不降由于水寒土湿,从“一气周流”理论分析疾病,病机特点清晰明了,用药针对性强,但始终强调培养中气才能恢复“一气”的正常流转。

2 柴胡应用的生理病理基础

分析柴胡的临床效用,需要从柴胡的归经入手。柴胡入足少阳胆经,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来看,有三分支:一支从耳后(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外眦;一支从眼外眦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眼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趾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因此,足少阳胆经的大体走向为自头走足,行身之侧。其起于目之外眦,从耳下项,由胸循胁,绕胃口而下行,即《四圣心源》所说的“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足少阳胆经的生理功能是在中土斡旋下实现对全身气机的疏利下行。足少阳胆经病变,则经气逆行,这是足少阳胆经病变的病理基础。按照“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足少阳胆经病变会引起甲木克戊土和相火刑辛金两种病理现象。其中胆为甲木,胃为戊土,肺为辛金。甲木疏泄,自上而下,这其中除了木性的疏泄条达之外,木中还孕含相火,《四圣心源·六气从化》:“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这是因为甲木由在上的君火下行而衍化,但相火有虚实之分,相火虚表现为木气盛,木气盛则疼痛,相火实表现为火气盛,火气盛则发热。若中气虚衰,“一气周流”的枢轴不运,则会造成甲木上逆,若甲木克戊土,胃无下降之路,则气逆而作呕吐,腹胁胀满;若相火刑辛金,肺无下降之路,则气逆而生咳嗽,胸胁胀满。这些病理表现都是足少阳经气上逆和结滞的表现。故“凡自心胁胸肋而上,若缺盆颈项,若咽喉口齿,若颐赜腮颧,若耳目额角,一切两旁热痛之证,皆少阳经气之逆行也”。

3 柴胡临床效用探析

《长沙药解》认为“柴胡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寒能清热,苦能通泄,入足少阳胆经能恢复胆经的经气正常运行。结合柴胡的性味归经来看,柴胡性寒能清胆经之郁火,味苦能疏通胆胃之逆、消除胸胁腹部胀满。由于肝胆为表里之经,柴胡不但能降胆胃之逆,还能升肝脾之陷。因此,足少阳胆经之逆造成的头目眩晕、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咳嗽呕吐、眼红耳热、瘰疬结核等是柴胡的治证,足厥阴肝经之陷造成的淋浊、泄利、痔漏、血室郁热等也是柴胡的治证。归纳言之,柴胡的临床效用主要包括疏木气之结塞和清相火之烦蒸两个方面。

3.1 疏木气 柴胡疏木气即柴胡对肝胆之气的调节作用,最根本的是调达少阳甲木,少阳甲木降则厥阴乙木自升。

肝胆分属甲木和乙木。木郁不达则经气不利、情志不畅。《素灵微蕴·惊悸解》:“悸者,乙木之郁冲,惊者,甲木之浮宕。”木郁则胸胁胀满而善太息;郁之日久,甲木克戊土,则胃逆呕吐;乙木克己土,则脾陷泄泻;且土虚木乘,则脾胃失和而腹胁胀满。甲木不降,则头目眩晕、疼痛、耳聋,如《素问悬解·诊要经终论》之“甲木升摇,则神气昏晕”,《素问悬解·脏气法时论》之“气逆者,胆木上逆也。少阳胆脉,自头走足,循颊车,下颈,胆脉上逆,故头痛颊肿,耳聋不聪”。

柴胡疏木气之结塞,具有疏肝理气之效,顺少阳、厥阴之性而开其郁。黄元御认为,木气结塞、木气盛还会引起疼痛,如《长沙药解·柴胡》之“木气盛则击撞而痛生”,《素问悬解·脉解》之“木气郁冲,故肿腰脽痛”,《素灵微蕴·肠胃解》之“木气更遏,是以痛剧”。因此,柴胡疏木气的另一表现是镇痛作用。研究表明,柴胡能提高实验小鼠的痛阈值,并减缓醋酸所致的疼痛,其作用机制为柴胡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多种炎症过程包括炎症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炎症递质释放、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和多种超敏反应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3.2 清相火 柴胡清相火即柴胡的泻热作用。《四圣心源·少阳相火》:“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

基于“一气周流”的理论,甲木由君火衍化而下行,乙木由癸水衍化而上行。甲木在下行过程中,其中蕴含着君火所化之热,故甲木郁则相火逆升:热结于咽喉口齿,则口苦咽干;热结于颈项,则生瘰疬;热结于耳目则耳目肿痛;相火旺则疼痛而赤热,相火虚则疼痛而不赤热;相火上炎而刑金,则肺气上逆而为咳嗽。乙木在上行过程中,蕴含着阳气由初生向上升发的过程,故乙木郁则热陷于下。郁热下陷,则小便淋漓涩痛,痔漏肿痛,如《素问悬解·至真要大论》之“木郁膀胱,温化为热,则溺赤。木郁于大小二肠,脂血陷泄,则便赤白”。

柴胡清相火,具有清泻而疏通经气之效,少阳经气经柴胡疏泄,则反逆为顺,经气冲和,自然热退郁消。现代药理学证明,柴胡有效成分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柴胡皂苷(皂苷元A)对外感、内伤所致高热效果显著,对伤寒疫苗、副伤寒疫苗、大肠杆菌液、发酵牛奶、酵母等所致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且能使动物正常体温下降。《伤寒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和《金匮要略》的鳖甲煎丸中,柴胡均具有清泻少阳经热之效。

4 总结

“一气周流”是黄元御学术思想的核心,从气机升降周流角度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辨证论治、指导用药。如黄元御立足于“一气周流”的模式,用药重中土而崇脾阳,运用温里、益气、化湿等法,以扶阳培土为主,兼顾达木清肝或泻热降逆,从而拨动中土,恢复轮轴枢转。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柴胡的临床效用包括疏木气和清相火两个方面。一气的正常流转在于中焦土气的斡旋。疾病或缘于中焦斡旋不及,或左路升发不能,或右路不得敛降,而中气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温阳益气可复中焦斡旋,但仍须兼顾达木清肝或泻热降逆,否则足少阳胆经之逆造成头目眩晕、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咳嗽呕吐、眼红耳热、瘰疬结核,足厥阴肝经之陷造成淋浊、泄利、痔漏、血室郁热等,这些都是柴胡疏木气和清相火的治证。以“一气周流”为基础,对中药进行探究和思考,有助于明晰中药的药性和药势,从而执简驭繁地解决用药问题。

猜你喜欢

少阳柴胡气机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基于柴胡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本草”说养生
约会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高手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