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课中五环节教学实施过程研究与实践
2021-11-10姬莹
摘要:《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以学生预习为主,课中以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为主,课后以巩固提升为主。本论文主要是展现课中五环节的教学实施过程,为之后章节学习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劳动 内涵 条件 意义
《劳动教育》课程第一章《劳动是人发展的条件》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已经完成“现象评析”板块,并将讨论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上传至教师端,课中学习将按照五环节依次展开,充分发挥好学生的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具体如下:
环节1:创设情境
课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展示“测测自我”模块问卷统计,并指出主动劳动不仅是道德需要,也是人发展的根本需要这一重要命题。
根据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得分,选取分数较高的两组同学代表汇报展示他们关于“现象评析”模块的主要观点。教师通过青少年很少参加劳动,缺乏基本的日常劳动意识和能力的现状,以及青少年中存在轻视劳动,厌恶劳动,鄙视劳动的现象来反思重新理解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的意义成为我们重新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接下来学习劳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环节2:确定问题
本次课主要讲授以下4个问题。
1.劳动的内涵
2.劳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3.现代科学如何解释劳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4.如何通过劳动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环节3:分析问题
问题1.劳动的内涵
学生就“你眼中的劳动是什么”投票,并就进行分组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指出劳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仅指生产和生活中的劳动,如做家务。广义的劳动除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劳动外,还包括许多现代社会延伸出来的劳动,如脑力劳动,服务劳动。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主要是指以获得劳动产品为目的的活动,需要较强体力参与的生产和生活劳动。
问题2.劳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师讲述经济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离劳动环境越来越远。这些环境的改变已经影响了社会整体以及我们每个人个体的发展。
教师一方面展示不同学段的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一般生活性的维修或者是打造一块农田进行劳动的图片,另一方面教师用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参加劳动的时间每天不到15分钟,美国为1.2小时现象,引出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学业负担过重或者缺少参与劳动的环境,成为阻碍青少年参与劳动的外部因素,但是否参与劳动,关键还是在于内部因素及自己对劳动的看法。从社会层面看,劳动是人类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虽然劳动过程艰辛,但是每个人都不参加劳动,社会财富就会消耗殆尽;从个人层面来看,劳动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培养独立精神。
问题3.现代科学如何解釋劳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一)劳动是培养意志的良好途径
教师引用大国工匠——钞票雕刻凹印技术传承人马荣“一念执着、一生坚守”的案例,引出意志的基本含义。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强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他有多强的意志。
师生讨论15岁多的习近平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和农民老乡一起种地、打井、修公路,发展生产,不仅学会了种地等农业生产,还学到了农民脚踏实地、为了生产生活辛勤耐劳的精神,总结出劳动是培养意志、提升意志水平的良好途径。
(二)劳动是知识的源泉
教师引出问题,教育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劳动是不是也是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一致认为教育和劳动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在劳动中获得知识更加实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为了进一步印证劳动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引用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24节气的由来”,以及新晋“90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水稻领域,耕耘将近一个甲子的案例,总结出要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发展做事的能力,就要勇于投入到劳动实践中。
(三)劳动是思维发展的支柱
教师指出,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安排一点时间从事劳动,会让自己的身心更加放松呢?
针对这一现象,师生共同学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研究结论:人的思维能力是由动作内化而来的,思维的发育需要来自活动情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刺激。劳动是一种以成果为追求目标的特殊活动,是一种过程更复杂,目标更具确定性的活动,有助于刺激我们思维能力的发育。
(四)劳动是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教师引出问题——“狼孩是人吗”?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狼孩虽然有着人的生理结构,但是它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根本原因在于它不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
教师教授人是社会关系里的人,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良好的社会能力,劳动是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劳动是刺激个体社会能力发展的途径,通过劳动过程的合作和劳动成果的共享,人们最容易建立起紧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发展良好的社会能力。
(五)劳动是肢体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发展的条件
教师播放目前我国青少年出现了过于肥胖,深度近视等现象的视频引出生活环境的变化,已经对我们的肢体运动能力,感知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一现象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通过体育活动进行锻炼,可以提升肢体的力量和协调性。但是对于精细动作的发展,劳动在这个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是体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
问题4:如何通过劳动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劳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如此重大,如何通过劳动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呢?师生共同总结出首先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其次下定决心从此刻开始劳动,最后要学会在劳动中学习。从劳动中学习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与模仿,感知与总结,尝试与验证学习方法。
环节4:知识升华
师生根据教材“联系实际”模块中讲述的为什么会出现大城市居民到郊区租地种菜的现象,登陆学习平台,结合本次课所讲授的难点内容:劳动对个体发展的五个方面意义进行案例分析,教师根据讨论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讲解。
环节5: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对《劳动是人发展的条件》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完成对学生的精准化评价。
五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3]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20(12).
姓名:姬莹 1986年生人,研究生,硕士学位,思政课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