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对中国革命根本问题的认识及局限
2021-11-10耿嘉浓
耿嘉浓
摘要: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对于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形势、任务等根本问题有了更加正确的判断,但也存在着很明显的认识局限,对“立三路线”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中共六大;革命形势;革命任务;认识局限
一、六大对中国革命根本问题的再认识
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持续了24天,通过了《政治决议案》等决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经过六大的充分讨论,中共中央终于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三个问题上。
一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的问题。大会基本坚持了共产国际二月决议的观点。认为现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点与会代表并没有多少争议。值得一提的是,六大代表在坚持这个正确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应以革命任务来决定革命性质,而不是以革命动力来决定革命性质,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新问题”。大会在否定罗明纳兹“不断革命论”的同时,也没有否定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这在关注点集中于认识现时革命的性质以及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等问题的当时,可能意义并不突出。但对于以后革命发展方向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二是关于中国革命潮流的估计。这是共产国际二月决议没能解决的遗留问题。中共中央在此问题上与共产国际存在着较大分歧,故也是当时大会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对此,周恩来后来回忆说:“关于革命形势的估计问题,当时有过争论。中国代表曾争论到斯大林同志面前。斯大林同志说,现在的形势不是高潮,是低潮。李立三同志则说,现在还是高潮,因为各地还存在工人、农民的斗争。”斯大林同志说,“在低潮时也有几个浪花。”
而后,斯大林又明确指出“革命高潮是将来的事,而不是眼前的事”斯大林同瞿秋白、向忠发、周恩来和其他的中共代表的谈话,1928年6月最终,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下,虽然有小部分与会代表对此问题仍不置可否。但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现时的形势,一般说来是没有广泛的群众的革命高潮,中国革命运动发展底速度是不平衡的,亦就是现时形势的特征.”。周恩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他不再简单的认为现时中国革命的潮流是高涨的,而是认为革命潮流是向革命高潮的前进。他说“从敌人一致进攻我们得到胜利,和我们发展的不平衡—以地方言,南部与中部北部的不同;以阶级言,农民发展与城市沉闷不相配合—来看,当然我们不能说是革命的高潮.”“我们虽然不能说是高潮,的确也说不到高涨,但我们相信革命是前进的,是向高涨或高潮方面的前进.”。
三是关于中国革命现时的任务和策略。搞清楚革命形势的问题,自然就要提出党在下个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大会作出“党底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决议,并且指明“最主要的危险倾向就是盲动主義和命令主义,他们都是使党脱离群众的”。大会关于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的规定和部署是正确的,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千方百计的组织城市暴动向争取群众,为革命事业的前进积蓄力量的战略转变。这对于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六大”的认识局限
不可否认,六大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使党对于中国革命根本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延安整风时周恩来肯定了六大的历史贡献“总起来说,‘六大’关于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形势和策略方针等问题的决定基本上是对的,所以说“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对的。这个评价是客观准确的。为什么说六大的决议“基本”是对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因为六大关于中国革命根本问题的决议的方向是正确的,虽然有些提法和表述还不够科学和准确,但在当时仍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对于廓清中共中央在思想认识和革命理论上的模糊认识,纠正实际工作中的极“左”偏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六大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说“‘六大’是有原则性的错误,对以后发生了坏的影响”。
这些“原则性”的错误集中表现为六大决议中没有彻底的反对“左”倾盲动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左”倾错误的发展方向,对于革命性质、形势、策略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左”的认识。在革命性质的规定上,在承认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的同时,又将反对资产阶级与反帝反封建相并列,使许多人陷入“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中反对资产阶级”这种自相矛盾的困惑中。在革命形势的认识上,“六大”正确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但却乐观的认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对革命低潮到革命高潮转换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在革命策略的制定上,把整个资产阶级不加区分的都看作是反动派。要求“对于资产阶级的任何一派,应当一律给以无情的打击”。在农村斗争的实际中,把富农当成革命的对象,甚至损害了部分中农的利益。这些观点和决议表明“六大”并没有完成彻底的纠正“左”倾错误的任务。“左”倾错误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继续存在着,这就为后来“立三路线”的形成种下了错误根源。
参考文献
[1]邵雍. 中共六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释[A].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产生的历史研究[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2011:13.
[2]李佳金.对中共六大的再思考——基于理论视角和档案文献的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8(07):94-102.
[3]光新伟.中共六大与苏维埃战略方针的确立[J].炎黄春秋,2018(06):28-32.
[4]秦风.刍议中共六大党章的先进性与反思[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4):9-11.
[5]许鹏.指导与影响:共产国际与中共六大关系探析[J].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0(04):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