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特点及其规律
2021-11-10李文静
李文静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指导思想,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由我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以及不断探索得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含义是指通过中国化的教学思维方式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习,同时也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倾向,这对于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什么是中国、二者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处于主从地位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特点;规律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是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实践性理论过程,其最终形成的理论成就结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强调的是中国国情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则强调的是中国化的教育过程,其结果仍然是较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但在实际结果上会无可避免地沾染上中国化的影子。本文以历史性的角度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特点以及规律展开探讨。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特点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其根本目的是为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是不一样的,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是同反帝反封建紧密结合的,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是同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分不开的[1]。并且其理论教育内容是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不断丰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不同时期国情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的第一代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起始,后续分别创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些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成果,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期所要侧重的主要内容。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实践性,而不单单是理论性,要以实践为基础来对理论进行修正,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情况下所针对群体的不同而产生的实效性。比如对于学生来讲,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有一定程度的正确了解,对于群众来说主要目的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形成认同并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良好意识习惯。要在不同的人民对相中呈现出来不同的影响方式,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最大化发挥其在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价值。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最初是以党校的形式开展马克思想想教育,后续不断通过完善相关的教育结构以及教育内容,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以党校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地为主,并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分别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进而形成当前全面化、多角度、立体化、标准化的全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教育模式。而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民主的方法来对进行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结合时代发展变化适应教育主体的实际需要,进而通过自主教育的方式来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认识的深化以及认同感的强化,并将之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力量,在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精神、物质创造方面起到作用[2]。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规律
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内涵,只看到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对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解,并且为其良好发展做好铺垫准备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规律的分析认识首先从其基本思想内容、教育背景着手,从而对其规律进行全面化的把握。
从其思想内容发展的规律上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所经历发展过的任何历史时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因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伟大思想成就,其思想内涵中都有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影响。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深入理解当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必要思想条件,也是传承过往社会主义伟大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与其核心教育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分不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秉承着实践原则持续进行不断深化,其科学性是经过了多次实践论证的,并且也將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其教育形式遵循基本科学性的同时,还应当结合当下的教育学先进理论,不断丰富现有的教育手段,以达到全面的教育效果[3]。关于教育背景规律的探析,需从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需求来展开,比如在当下国际形势较为紧张,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面前,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其教育目的应体现为对爱国思想的加强以及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要从危机和机遇两方面角度看待当今的世界形势,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以及经济文化建设,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受教者本身所具备的强烈实践主体性质是教育目的得以有效达成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同时也需要教育人员保持同受教人员的紧密联系,二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保持思想意识的一致性,确保二者之间平等地位,进而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为受教者的意识思想,达到教育目的。
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开展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不仅要从内容上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确保在新的时代发挥出其重要影响力,还要从教育形式上对其教育方式和能力进行强化,提升教育效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不仅严格遵守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也同中国国情进行紧密结合,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继续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探讨[J].智库时代,2018,(45):6-7.
[2]周锦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理论教育架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51):160-161.
[3]石世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关系辨析[J].新西部,2019,(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