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11-10漆渭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礼仪院校

漆渭

摘要:非物质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新时期高职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礼仪文化的分析,以人生礼仪的传承为例,为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提供载体,阐明目前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生礼仪、高职教育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自我修养的体现方式之一,日常生活处处都有“礼”的滋养,脱离了“礼”,便无法立身处世。“礼”被认为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诗经》中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的说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渗透、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从生到死,甚至死后,都被置于这个礼的文化系统之中,无一人能脱离其中。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不学礼,无以立”;对于想要了解中华文明的人来说,不了解礼,就不了解中华文明。礼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国家设立培训点之外,利用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致力于构建和发展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内高职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必要性

目前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合格的技术人才,他们需要拥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和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认识到“非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实施围绕“非遗”进校园的方式,进行系列活动的开展。不少高职院校利用本地区特色,自主开发相应课程并进行实施,为“非遗”在课堂教学的传承中开辟了新路径。中国作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迅速消失和逐渐流变的危险。

学校作为传承和创新思想的基地,应当关注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研究、创新和传播。面对全球化大潮,中华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不过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为可传、可守?我们认为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是否还有其用,这里的“用”就是价值,有用就是有价值,无用就是没有价值。修身是用,齐家是用,治国是用,平天下还是用,修、齐、治、平无不是生活,无不是用。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主要是从教学中融入,利用学校进行传承工作,比家庭及师徒之间传承效果更好,具有普及性和弘扬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的传承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效,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全新的发展机会,更有需要解决的阻碍与挑战。

近几年,“非遗”引起了中国文化领域研究的热潮。针对高职教育在进行保护传承“非遗”,主要集中在“非遗”的概念探究、“非遗”理论研究过程、“非遗”保护传承教育教学的探索。利用高职院校平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在中华文明礼仪的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建设礼仪中国应传承创新、礼乐兼修、知行合一、开放借鉴;知礼、好礼、习礼、行礼才能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精神。青少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可以培养、造就和不断提高。青少年阶段是审美标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游览、实践,提高审美理想,能够养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和高雅的审美趣味。礼仪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抓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立于礼”就是要以礼为本、以礼为基准。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职学生学习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知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相互尊重,用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礼仪知识和技能,有利于高职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社会礼仪的基本原则,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时代礼仪文明的问题。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高职教育培育的服务类行业人数占大多数,这就更加有利于把礼仪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从某种程度而言,礼仪文明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第一名片,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文化生态。高职院校需要营造礼仪环境,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懂礼仪的人,一定是有教养的人,一个文明的人。

2.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有人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简称为“两个教育”,即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能做事是高职毕业生的生存之本,而会做人则为能做事之基础。礼仪教育,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打造个人形象,通过思想道德熏陶,指导学生如何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并学会换位思考,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礼仪素养方面。注重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考察。在应聘过程中得体的着装及谈吐、优雅的举止、潇洒的風度,无疑是高职毕业生迈向工作岗位的一块敲门砖。“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具有教育的功能,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可以纠正高职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理解行为规则,善于协调人际关系,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有助于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培养高职学生明善恶、知是非、辩美丑,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促进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人生礼仪需要经过代代传承,由于人生礼仪简单易懂、参与性强,可以广为流传,尤其是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尤为重要。其中人生礼仪具有特色,随着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社会发展,可以通过研究人生礼仪来了解当地民族非遗的特色。在人的一生中,礼仪贯穿始终,一些特殊的仪式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表达出来。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礼仪仪式共同形成了人生礼仪。主要包括从出生、成年、结婚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由于历史传承、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时代潮流都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礼仪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别。[1]所以每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都要通过人生礼仪来承载。人生礼仪拥有稳定的精神实质和本质特性,是实现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良好载体,在每个人的生活世界中,都受到人生礼仪的影响,通过世代传承,影响个人成长成才、家庭繁衍稳定、社会文明发展。人生礼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丰富素材。爱国主义的思想之一来源于我们对民族的热爱,对前人留下的宝贵财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扬。

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促进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

近年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传承“非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被授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中对礼仪文化课的开设意义深远重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一个没有礼仪规范的社会,往往是一个文明程度不高甚至是不文明的社会。礼,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基础,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环节。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自三国时代起,陆续有韩国、日本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纷纷派出使者前来中国,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学习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的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去,17、18世纪,欧洲的不少思想家如法国的伏尔泰、魁奈、英国的坦布尔等都曾赞美过中国文化。在古人看来,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就在于我们有圣贤之教,仁义之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

礼仪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有“礼”而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没有礼,中华文明就失去了中华特色,就不再是中华文明。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礼仪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高职院校学制短,而礼仪规范所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对高职学生礼仪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紧紧围绕时代,以就业为导向,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就业指导中,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提升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

1.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和当地政府工作

在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时,高职院校的老师需要明确各个级别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其一,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政府部门的具体需求结合,对工作中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互融合。在开展项目时,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独立完成有关“非遗”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接给当地政府部门,加大对此“非遗”项目的扩大和宣传。其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师、专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创建完善的“非遗”管理体系打好基础。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非遗研究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是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中坚力量。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现有的“非遗”资源丰富,例如有关礼的非遗学习对每个学生尤为重要。“礼”是仁的基础。个人的“礼”,如仪容、仪表、仪态、仪行与仪言,属于人的社会形象和符号。其“文、野”程度能够决定社会对你的认同度、接纳度,会决定你的成功与否,甚至能够决定你的社会地位。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积极调动自身礼仪的学习和传承。

3.非遗礼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扩大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积极进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大力培育中国精神,努力凝聚中国力量。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成为一个中国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稳定、最系统、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也为高职生培育和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载体和实践场所。高职院校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技术中开设专门的礼仪文化通识课。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情境演练、小组讨论、项目化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网络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实践活动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使用。礼仪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的意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训练环节,让学生在训练中揣摩和体味礼仪的规范及要求。同时,通过不断的训练,强化正确的礼仪的掌握,从而达到熟练运用并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除了在课堂内的情境演练、对照训练等训练外,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等课外教育形式,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礼仪情景剧的拍摄。除此之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个人风采。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

透过传统礼仪文化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集合了无数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如何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全面渗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引起全校师生对手传统礼仪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传统礼仪文化情感,能够坚持“守礼”的君子操守,提高个人的整体修养。为此,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思想,并融入课堂。从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礼仪文化思想的吸收,促使学生做到“内外兼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非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部分。他始终以鲜活灵动的姿态永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郑爱娟.追本溯源:解析人生礼仪的内涵与教育功能[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2]安然.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7).

[3]赵子漪.论高等职业院校的文明礼仪建设[J].遼宁高职学报,2020(03).

[4]徐昂.高职院校学生文明礼仪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上). 2019,(07).

[5]王清皿.浅谈高职院校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 2019,6(35).

基金来源: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院校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与实践》子课题——《非遗文化与高职礼仪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ZJS202007097);兰州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院内专项课题《非遗文化与高职礼仪教育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020XY-5)。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礼仪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在活动中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