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青少年未来期望的研究展望
2021-11-10袁碧钰
摘要:青少年未来期望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发生的预期程度,影响计划和目标的设定,从而指导行为和发展。青春期是风险轨迹确立的重要发展时期,青少年可能低估一些问题行为相关的负面结果,这时就需要让青少年明确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提高对未来期望的水平。青少年未来期望涉及的因素较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但目前国内关于青少年未来期望的研究较少。为此,拓宽青少年未来期望的相关研究具有必要性和急切性。
关键词:青少年未来期望;经济期望;学业期望;家庭期望;幸福期望
Abstract:Teenagers' future expectat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people's expectation of a certain event, which affects the setting of plans and goals, so as to guide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dolescenc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perio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isk trajectory. Adolescents may underestimate some negative results related to problem behaviors. At this time, it is necessary for adolescents to make clear their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and improve their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volved in adolescents' future expectat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mental health.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adolescents' future expect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broaden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eenagers' future expectations.
Keyword:Young people's future expectations; Economic expectation; Academic expectation; Family expectations; Happiness expectation;
目前国内关于“未来期望”的研究文献较少,在中国知网搜素主题为“未来期望”的核心期刊,共21篇,其中有关心理健康的2篇。知网中以“未来期望”为主题的学位论文中,没有明确关于青少年未来期望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父母期望与学生未来规划的研究。
一、未来期望的内涵解读
未来期望(Future Expectations)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发生的预期程度,影响计划和目标的设定,从而指导行为和发展[1,2]。虽然从童年便开始具有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能力,但它的形式、内容和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長而改变。其中,自我引导能力在青少年时期会变得更加重要[3]。而且,为成年生活做准备,本身就是一项青少年的进化任务。青少年时期是建设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有区别的项目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这也是此阶段要完成的发展任务之一。大约从12岁开始,一个人开始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认识。[4]对自己未来的决策越来越担心,并开始做出决定。未来的期望是设定目标、探索、规划和决策的基础,它们对青少年时期的成功至关重要,被认为是通往成年期的积极途径。[5]
青春期是儿童与成年之间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生命阶段的特征是实质性的生物学变化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6]。在此期间,青少年形成了未来取向,这是指他们对未来的考虑程度和对当前行为对未来后果的预期程度[7]。青春期是年轻人开始认真准备成人角色和责任的时候。[8]这种准备的一部分包括围绕一些事情做出越来越多的独立决定,比如在学校选择选修课,参加课外活动,选择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探索可行的就业选择。青少年的未来取向,被定义为对未来的主观看法,开始在这些决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决定反过来又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二、未来期望对青少年的影响
先前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未来生活事件和过渡的期望是相应的。青少年的生活决定是基于对未来的期望,反过来又对未来生活的多个领域,包括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9]。青少年对未来的期望与父母的期望,以及自尊、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指标相关。[10]而且,对未来抱有积极期望的青少年往往比其他个体具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业方面的期望就是如此,未来期望能有效预测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当青少年有较高的学业期望时,他们会自发地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像大家常说的,考一个好的大学是我们许多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业期望。此外,通过提高青少年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减少儿童时期发生的不良事件对未来的负面影响。未来期望在塑造共同健康行为方面具有影响作用,如体育活动、饮食、吸烟等相关的健康行为为以后生活中的慢性疾病风险奠定了基础。[11]低水平的未来期望可能导致这一发展时期的高风险行为,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暴力、犯罪和自杀未遂等[12],青春期是风险轨迹确立的重要发展时期,青少年可能低估一些问题行为相关的负面结果,这时就需要让青少年明确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以及提高对未来期望的水平。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在身体、文化和信仰方面各有不同,但他们成长的环境中有四个共同的未来生活领域:教育、工作、家庭和自我关注[13]。青少年的未来期望对其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括青少年对未来在受教育情况、工作情况、社会和学校中的适应情况以及自我能力感知等方面的预想。[14]因此,青少年对未来的取向受到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性别、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经历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机会的可用性以及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国外已经验证青少年未来期望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15]。目前,由国内学者曾练平等人翻译的国内青少年期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国内青少年群体[16]。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总共可以将其分为经济期望、学业期望、家庭期望和个人幸福期望四个维度。
三、未来期望的研究展望
根据青少年未来期望量表的结构,国内对青少年未来期望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经济期望方面
国内外有许多研究都已经证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对青少年教育期望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测性指标。青少年对未来经济期望的水平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方向,青少年对未来经济期望水平提高,他的学习动机和目标的明确程度也会随之调整。虽然青少年对未来的经济期望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但经济期望水平过低也不利于激发青少年的自主学习性和学习投入。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可以多结合青少年未来经济期望因素进行一些探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对青少年未来经济期望进行适当水平的激发和培养,树立青少年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二)学业期望方面
学业在青少年阶段占比是比较重的,尤其是现在社会压力增大,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学业成为了众多学生和家庭的中心因素。青少年的学业一般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场所完成的,而学校里有关学生学业方面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学生和教师。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还是人格魅力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学生能积极看待自己的能力。学生将这种积极主动与外部教育者的激励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成效。青少年在学业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学业的未来期望或许就会发生改变,以致影响到未来的人生目标。
(三)家庭期望方面
家庭期望与青少年未来期望是相互影响的,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未来期望的适恰性密切关系着青少年对未来家庭的期待。国外许多研究也检验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教育期望以及认知能力、社会行为、学业成绩等发展结果的影响机制时,发现父母观念、物质投入、养育活动等一系列父母參与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17]当亲子间教育期望在高水平匹配时,孩子的学习投入更高。[18]对青少年未来期望的研究可以结合家庭期望方面的因素进行探讨,比如家庭的情感支持、学业支持和经济支持等方面会对青少年未来期望产生什么影响或与其有什么关系。通过探讨家庭期望和青少年未来期望的相关影响机制,从而为家庭培养和提升青少年未来期望水平提供方向和思路。
(四)个人幸福期望方面
不管是青少年对未来的经济期望、学业期望还是家庭期望等,这些都与青少年未来的个人幸福期望息息相关。个人的幸福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随指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家庭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青少年的个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已经成为了新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有提到提升学生幸福感,使其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提升青少年的个人幸福感和对未来的幸福期望对目前和未来的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目标。在已有的研究中,学校幸福感相关的主要有四个因素,即学校状况、社会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健康状况和自我实现[19]。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已经探讨的各种关系中,寻求提升青少年对未来个人幸福期望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四、小结
青少年未来期望对青少年走向成人生活、走向未来,设定人生目标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关于青少年未来期望的相关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空白需要得到关注。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未来期望水平的培养都具有重要责任、承担众多任务。青少年未来期望涉及的因素多,范围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国内青少年未来期望进行研究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Rachel Seginer(2009).Future Orientation.Springer, Boston, MA.
[2]Albert Bandura.(2006).Toward a Psychology of Human Agenc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 doi:10.1111/j.1745-6916.2006.00011. x.
[3]Kurt Lewin.(1939).Field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Social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Methods. (6),. doi:10.1086/218177.
[4]Oppenheimer, L. (1987). Cognition and social variables in the plan of action. In S. H. Freidman, E. Kofsky-Scholnick y R. R. Cocking (Eds.) Blueprints for thinking: the role of planning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Sánchez-Sandoval Y, Verdugo L. Desarrollo y validación de la Escala de Expectativas de Futuro en la Adolescencia (EEFA). Anales de Psicología/Annals of Psychology, 2016,32(2): 545-554.
[6]Brittian, A.S., Humphries, M.L., 2015. Prosocial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 In: Wright, J.D.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Elsevier, pp. 221–227.
[7]Daniel Offer.(1969).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5),. doi:10.1001/archpsyc.1969.01740230123023.
[8]Erin Hiley Sharp,Jayson Seaman,Corinna Jenkins Tucker,Karen T. Van Gundy,Cesar J. Rebellon.(2019).Adolescents’ Future Aspirations and Expect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a Shifting Rural Economy.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9-01152-6.
[9]Jamieson, P.E., Romer, D., 2008. Unrealistic fatalism in U.S. youth ages 14 to 22: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J. Adolesc. Health 42, 154–160.
[10]Yolanda Sánchez-Sandoval,,Laura Verdugo & Francisco Javier del Río.(2019).Adolescent Future Expectations Scale for Parents (AFES-p):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6),. doi:10.1007/s10826-019-01375-y.
[11]McDade, Thomas W..(2011). Adolescents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predict health behaviors in early adulthood.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1 Vol.73 No.3 P391-398.0277-9536.
[12]Borowsky, I. W., Ireland, M., & Resnick, M. D. (2009). Health status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for youth who anticipate a high likelihood of early death. Pediatrics,124(1), e81ee88.
[13]Bryan D. Edwards.(2010).Book Review: Timothy A. Brown. (2006).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for applied research. New York: Guilfor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1),. doi:10.1177/1094428108323758.
[14]Richard F. Catalano.(2004).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Findings on Evaluations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 doi:10.1177/0002716203260102.
[15]Sánchez-Sandoval Y, Verdugo L. Desarrollo y validación de la Escala de Expectativas de Futuro en la Adolescencia (EEFA). Anales de Psicología/Annals of Psychology, 2016,32(2): 545-554.
[16]曾练平,姚良莎,曾垂凯,陈思洁.未来期望量表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3):549-553.
[17]Davis-Kean Pamela 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 on child achievement: the indirect rol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the hom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5, 19(2):294 -304.
[18]吴贤华,刘永存,孙利.中小学生教育期望匹配、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基础教育,2021,18(02):42-52.
[19]Anne Konu and Matti Rimpela,“Well-being in Schools:A Conceptual Model,”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17,no.1(2002):79-87.
作者簡介
袁碧钰(1997—),女,土家族,重庆市石柱县人,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