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水墨画艺术中的“冲淡”美学思想探析

2021-11-10李大盈杨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老子

李大盈 杨潇

摘要:元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元代废除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占据主流,不仅绘画题材丰富,笔墨技法也有一定的创新与发展且绘画史论著述亦有成就,观其绘画风格,多简逸率真、旷远平淡,我们可从元代绘画风格来探析背后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元代水墨画;冲淡;元代美学;老子

一、“冲淡”之出处

(一)关于“冲淡”这一美学思想,往前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晋书》与《世说新语》中都有对于“冲淡”这一概念的阐述,如《晋书·儒林传·杜夷》中提到的“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世说新语·政事》第九则刘孝标注引《名士传》:“冲淡寡欲,无所循尚。”当中更多的是对于人格性情之类的评价。

(二)唐末,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中提到了“冲淡”,并将它列于二十四种诗风中的第二则,仅在“雄浑”之后。司空图的诗大多流露出一种闲适淡泊之趣,他提倡“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司空图的成就也主要在于他的诗论。在他的著述《二十四诗品》中,诗歌的艺术风格被细分为二十四种,包括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等,体现出司空图对于诗歌风格多样化的审美追求,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批评与诗学。我们从他推崇王维与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可以看出,“冲淡”这一艺术风格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三)“冲淡”是指平和淡远的艺术风格,它并不是简淡寡味,相反,当中蕴含了作者的人格与艺术修养。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的一致性,正是司空图所强调的。他认为,只有秉持着“冲淡”的人生态度,才能体会到这种诗风的玄妙之处。想要达到“冲淡”的艺术风格,不可勉强,只能顺从其美,所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就是这个意思。司空图认为,“冲淡”的诗风决不是由技巧构成,而是诗人性情的自然流露,人格修养在诗作上的投射。否则,只是形似,与真正的冲淡相行甚远。从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来看,陶渊明的作品最能体现“冲淡”诗风的特色。到唐代,王维、韦应物、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继承了这种传统。宋代苏轼提出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梅尧臣主张的“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等等,都体现出部分士大夫们对于“冲淡”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

二、“冲淡”在元代美学思想与绘画中的体现

(一)直至元代,“冲淡”这一美学思想才真正得以开枝散叶。元代有它的时代特殊性与局限性,它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对汉人采取政治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并取消了科举取仕,在这种高压政治的影响下,元代士人总体处于一种清闲消极的心态,他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诗文书画与自然山水之中,这也是元代诗人、文人、画家之间关系非常紧密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元代绘画却并未走向衰弱,反而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前面说到“冲淡”这一美学思想在元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中,主要以赵孟頫的“古意说”与倪瓒的“逸气说”为主。赵孟頫的“古意说”提倡复古,所谓“古”,即是传统之精神,借鉴吸收前人的经验。所谓“意”,即是意味、品格或意境。这里的“意”还包括三个含义,其一是审美主体之意,意思是画家作画之前须先进行构思,思考如何经营画面,包括如何取景、造型的准确与传神的安排等。其次是审美客观之意,即所描绘的客观对象之意,对审美客体要有充分的感受。最后是审美主客体统一之意,即画面中流露出的气息能表达出画家的品格、技艺、文化修养。

(三)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所追求的“古”乃是晋、唐以来的绘画风尚。而他反对的“今”则是南宋画院。“古意说”这一绘画主张的提出,正是为了一扫北宋以来的绘画古风式微之势,主张格调朴素自然,构造了元代的简淡之风。赵孟頫的绘画方法与理论,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四)倪瓒的画风平阔疏简,格调平淡天真。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描绘太湖一带的风光,构图以平远为主,以枯木竹石见长,多干笔皴擦,笔墨简练,惜墨如金。倪瓒于《答张藻仲书》中所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的这种疏简澹泊的艺术风格正是“冲淡”的美学思想在元代水墨画中很好的体现,“逸气说”也很好地丰富了“冲淡”这一美学思想的内涵。其代表作《渔庄秋霁图》无论是从格调、画面构图或者是笔法来看,都能充分感受到“冲淡”这一意境。可以说“冲淡”的美学思想在元代水墨画中的体现是最为强烈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由于元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倪瓒的“逸气说”亦成为一代人的心声,也最能代表元代水墨画的精神,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五)“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所谓“逸笔草草”只为“写胸中逸气”,并未刻意追求,只是天性使然。这是他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他的人格修养在画面上的投射。只有具备了这种心胸,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冲淡”。否则,只是形似,与真正的冲淡相行甚远。二者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我们从元代水墨画中能较为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投射。

三、“冲淡”的美学思想之根源

(一)“冲淡”的美学思想背后的根源是源自哪里?我们再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它源自老子提出的“味”的美学范畴与“淡乎其无味”的审美标准。这个味不同于“五味”的“味”,而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了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司空图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心胸,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冲淡”。这种思想我们可往上追溯到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所谓“涤除玄鉴”,便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与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的这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涤除玄鉴”。“观复”即观照万物之根源,意思是说,人心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源。庄子的“心斋”与“坐忘”也是对它的发展与补充。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子的“涤除玄鉴”被美学家们直接引到了文学艺术领域。如宗炳的“澄怀味象”,郭熙的“林泉之心”等。包括倪瓒“逸气说”中的“逸”,便是“自然”,其实也是道家哲学中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三)元代绘画更多地重视笔墨韵味与书写性,强调诗书画的结合。文人画在元代得到了很大发展,追求简练、古意,更加重视个人精神的抒发,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变化。元代水墨画中“冲淡”的美学,融合了道家与禅宗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时代特征的自我风貌,并极大地影响并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

參考文献

[1]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M].齐鲁书社,1983.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J].紫光阁,2011,000(010):P.83-85.

作者简介

李大盈(1996—),男,汉族,湖北黄石人,艺术硕士,单位: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称
安居乐业
柔可克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