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有效提升的举措研究

2021-11-10闵凡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有效提升城镇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迅速推进,在这过程中,大量农民群众进入城镇生活。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城镇化建设主体的一部分,他们给城镇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转变为城镇新市民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文章试图分析城镇化过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建议首先解决好新市民的就业问题,全社会和新市民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注重循序渐进,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新市民;文明素质;有效提升

一、城镇化与新市民

城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的过程。其核心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市民作为城镇化建设主体的一部分,本文认为新市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农村户籍直接转变为城镇户籍,成为城镇新市民并获得相应的社会权利、身份地位等;另一部分是城市农民工,这部分人介于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之间,户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职业,有一定的工资收入。本文把侧重点放在第二部分城市农民工。

二、新市民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新市民文明素质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城镇的发展不适应、不协调,主要表现如下:

1、就业方面面临多重压力。就业不仅涉及到一个人的生计问题,还影响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有尊严地活着。新市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专业技术有限,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环境条件比较差,风险高的职业,比如饭店服务员,建筑工人等。新市民工资待遇低,上涨速度慢。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工资增长速度缓慢与物价上涨的速度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新市民在就业保障、获得职业培训等劳动者权益方面处于劣势。

2、在适应城镇生活中存在问题。首先是规则方面的适应。新市民进入城镇后,要遵守城镇生活的各种公共性的制度要求和道德规范,这些与农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随意性和无规则性存在很大差距,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困难。其次是文明习惯方面的适应。新市民在农村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比如大声喧哗等,进入城镇后不可能迅速改变,与现代城市提倡的文明风尚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适应。新市民仍然带有小生产者的农民意识和自然经济思想,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带有封建迷信,这些都不利于融入城镇生活。

3、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新市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为主。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55.4%,高中文化程度占16.7%。其次缺乏专业技能。由于长期务农,新市民缺乏一技之长,加上没有资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大多从事建筑施工和餐饮服务行业,流动性很大。第三是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甚至是缺失。新市民迫于生活压力,每天基本上重复着上班、吃饭、睡觉“三部曲”,工作时间以外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缺乏,最经常地就是看电视,看手机抖音等。

三、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有效举措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发动机,新市民文明素质的现代化是实现城镇化的灵魂和关键,对城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把提高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放在首位,努力实现新市民文明素质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新市民更好的适应城镇生活,为城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首要举措:解决好新市民的就业问题

就业是撬动人民幸福的支点。首先,加大对新市民多方位的培训力度。各级单位、企业等要充分重视就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设立专业性的机构、部门,比如说技能培训学校,有针对性的对新市民进行技能培训,包括引导性的规范和实际操作性的规范,同时还应有安全技术、卫生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其次,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多渠道扩大就业需求。国家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充分保障新市民和城镇市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和机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扩大就业体系,不断优化新市民的就业环境,打破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平的职业歧视思想。第三,建立完善的符合新市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和政府要充分考虑新市民目前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先解决并完善新市民最迫切需要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另外还要兼顾新市民的子女教育和老人的照顾。

2、全社会和新市民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城镇建设需要全社会和新市民的共同努力,综合利用主客观因素,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形式,致力于促进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城镇市民文明素质包括市民个体文明素质和公共文明素质1。首先,社会制定统一的文明制度规范和处罚机制。一方面,制定通用的制度和行为标准规范,并寻求法律规范方面的依据,为城镇公共文明提供法律保障。对于违反要求的市民,建立统一的处罚机制,严格按照法规条例进行处罚。另一方面,新市民要以城市主人的心态去建设自己的家园,用社会公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其次,全社會注重提高新市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借鉴双证制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新市民夜校等形式组织新市民接受教育,指导新市民了解新时代的知识理念,进行互联网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技能培训教育,制定符合新市民特点和水平的测试,对通过测试的新市民进行奖励并颁发合格证书,提升新市民的文化水平和学历。

3、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注重循序渐进

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同时要注意各种形式作用的持续性和渐进性,避免形式主义和敷衍的不良现象。首先采用志愿者团队+新市民+接力的形式,保证提升文明素质的持续性。青年志愿者与新市民结对,在生活上和工作上连续进行教育指导,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讲座培训等,并形成接力形式,形成长期有效的帮扶。其次,注重载体建设,主要是社区建设和文化基础设施。一方面,发挥社区的基础作用。城镇化之后所形成的新的社区组织,是“新市民”城镇文明素质和公共道德观念赖以养成的新的根基,通过新社区的组织教育已成为“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城市文明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2。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多种筹资方式,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社区文化广场或者当地的教育机构,以新市民为对象,变新市民的被动旁观式为主动参与式。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同时更要适时的开发新的资源,逐渐改变新市民单调乏味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保罗·诺克斯,琳达·迈克卡西著.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景卫东,乔庆智,王丽君.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对策研究[J].前沿.2013.337期.

[3]张永明.城市化进程中宁波新市民文明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三江论坛.2011.4.

注释:

鲍宗豪.市民文明素质评价研究——以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8,(4).

2柴林,许为民.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有效提升探究[J].学理论.2010年6月.

作者简介:闵凡美(1989-),女,山东青岛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有效提升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注重引导,有效培养初中生历史“问题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