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的审美鉴赏
2021-11-10吴柯晔
吴柯晔
摘要:少陵野老家国天下,一代诗圣一生超过一千五百首诗歌流传于世,《三吏》、《三别》人生百味千态在寥寥数字中淋漓酣畅体现,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满是家国皆系苍生,极为写实大多数尽是庙堂之上,虽不像谪仙人那样豪放笔笔江湖远,但更有时代感,其中《登高》一诗中借九九重阳日登高远望来寄寓思乡之情,诗境意向苍凉悲怆,世间悲苦莫过于此,从诗境意向和美学多角度分析,以解诗圣情怀。
关键词:杜甫;《登高》;审美鉴赏
引言:世间悲苦十分能与人言不过二三,而杜甫《登高》之悲苦凄凉透骨,字字冰寒,风急、猿啸、沙白、鸟徘徊,重阳之日诗圣的游子情怀也压抑不住,不禁登高远眺,正应了李煜的那句梦里不知身是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心中无限悲楚作下《登高》一诗,杜甫一览秋景不禁想到自己朱颜渐老,不知白发添多少的晚年游子情跃然纸上。
一、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分析
据史书记载诗圣作《登高》一诗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主要的时代背景是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当时杜甫正在夔州,身体状况较差疾病缠身,国家动荡社会混乱加上自身的壮志难酬疾病缠身导致杜甫心中积郁已久,满怀的苦楚和愤懑,时值767年的九九重阳佳节,杜甫带兵登台远眺以寄寓思乡之情,正可谓远望以当归,此时杜甫已经五十五岁心中思念家乡却飘零夔州自安史之乱后的八年杜甫飘飘荡荡居无定所,登高所见满目秋景与自身的境遇产生共鸣,心中悲痛因此将国家兴亡、家道衰败、思乡之情、一腔壮志都融入目光所致,才有了流传千年被称作:诗圣七言律诗巅峰”的《登高》。
二、《登高》全诗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作为《登高》的首联是作者登高所见之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身情思的寄寓,放眼环宇天高云淡夹杂着急促的风声,远处寥寥几声哀嚎的猿鸣断断续续,近处江面沙洲清晰坐落在江水中,白沙成片水鸟徘徊在空中,由远及近利用视觉和听觉将自身所处的环境清晰交代,利用外界的景物塑造出一种寡淡的氛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颔联讲的是诗人抬首仰望落叶飘零萧瑟错落,一时不禁感叹时光易老,感叹人生短暂满是凄凉,长江滚滚不尽,人生不过百年,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杜甫对人生的短暂无可奈何深感身似落叶、流水多是身不由己。随后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暂且收回思绪看看自己漂泊万里多年客居他乡,游子情怀一时蔓延,悲秋二字直接将自身的情绪和感受提升到顶点,多年悲苦常年旅居心中尽是悲凉,常作客独登台,这六个字让作者直接塑造了自身形象,将一个孤苦客旅他乡的身影印在了读者眼前,从外部情景逐渐转到自身情感和现状,从事件空间多个角度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并慰籍自己将整个诗的意境进行升华。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杜甫对当时的时代世道感觉深深的无奈,在这种时代环境之下诗人潦倒到如此境地,常年的愤懑壮志难酬让诗人霜鬓渐渐泛白,想要喝一杯酒来慰藉自己浇熄愁绪却因自身身体状况不能实现,让诗人满怀愁苦无法排解[1]。
三、《登高》审美鉴赏
《登高》的情景选择和词汇提炼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借助外部景物塑造一幅画卷,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带读者进而这个画面,有一定的引导性首联颔联的景色作为渲染,不仅将眼前的景物進行复刻并烘托出凄苦悲凉的氛围整体对仗工整天对风、渚对沙、高对急,由静到动从天象到色彩整体使得诗意境开阔,实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目的,并逐渐将诗人的视觉从远处收到近处在到自身,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既自然又有一定的张力和代入感,将整诗的艺术氛围进一步提升。
《登高》在词汇和语言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将各种词汇进行提炼,整体表现传神动情且准确,用简单的词汇语言来将所有景色情感丰满的塑造还原和表达,整首诗无处不透露着悲,而悲的来源每一个词都能体现,当将整个视野收到自身的时候,万里、百年、悲秋、多病、常作客、独登台,从时间到空间,从身体到季节,从身处环境到活动行为意境将整个情绪烘托到了顶点,随后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有画龙点睛之比,不知不觉鬓边白发丛生,想喝杯酒已解忧愁却由于身体状况不能实现,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山呼海啸,结合全文满是对人生的无奈对境遇的叹息,诗圣这一登台目光所致尽是悲怆,万里百年都被孤寂无奈悲苦填充,其艺术和辞藻之间的美感尽显无遗[2]。
四、《登高》词汇审美鉴赏
在杜甫的《登高》一诗中词汇辞藻的选择和组织达到了艺术的程度,整诗的词汇不过寥寥十数个,却都在诗词定义上有着固定深入人心的标书方向,在我国传统诗歌中登台、猿啸、流水、落木、萧萧、霜鬓、多病都映射着凄苦悲凉,“猿鸣三声泪沾裳”,“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每一个词所表现的情感都恰到好处,河洲、沙岸、沙鸥翔集,韵律字词对仗工整,秋天肃穆的景象萧杀的感觉、空旷辽阔的景色,在杜甫一句仰视描述,一句俯视描述中豁然开朗,整体布景动静结合极有画面感,俯仰之间将疏宕之气和悲秋伤怀的感情表述的淋漓尽致。通过组织词汇来实现全诗基调的奠基,满眼都是秋意且不断随着动态的沙鸥、江水逐渐蔓延,而流水在传统诗词中普遍意味着时光易逝容颜易老,霜鬓、多病又互相照应,年迈体弱的杜甫的形象逐渐映入眼帘,不限于岁暮的感伤、不至于仕途的跌宕、不仅是颠沛流离的困苦,不限于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现状以及孱弱的病体,更用潦倒一词直接将整个诗的核心情感进行升华,万里,可谓天高地远;悲秋,本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可谓时之惨凄;作客,羁旅生涯难免颠沛;常作客,可以看出杜甫旅居已有多年;百年,人至暮年壮怀难酬;多病,体态渐老疾病缠身;台为高寡之处,独登意味着无亲朋相伴时值重阳无亲朋相伴,不能饮酒以慰愁绪,整个诗的字里行间悲戚入髓,古今独步。
总结:诗圣杜甫作为诗词大家,一生流传于世的诗词无数,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有着极高的评价和艺术造诣,从诗词翻译、字里行间、语言提炼方面着手分析,以从多角度来感受《登高》的情感和情怀。
参考文献:
[1]吴怀东.“诗圣”的平民情怀——杜甫《登高》诗与节日民俗[J].名作欣赏,2021(16):81-84.
[2]李小宁.从《登高》看杜甫的宇宙意识与文人情怀[J].文学教育(上),2020(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