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体裁壁垒,分析人物形象

2021-11-10曹永芹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曹永芹

摘要:在阅读中,可引领学生拆掉文本样式的“墙”,揪住“人物形象”这个牛鼻子,从“细梳文本明特征,整合概括不漏点”“音容笑貌多方鉴,风月与他更添彩”“立足文本联现实,探究解读有创见”三个角度对不同文本中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

关键词:梳理概括特征;多角度鉴赏;立足文本;探究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要求,能力层级为D级。其在文本的选择上,根据“真实与虚构”划分为“实用类”、“文学类”两大板块;文学理论届依据文本话语的不同结构形式将“文学”分类为诗歌、散文、小说与戏剧等几种形式。无论何种文体形式,“人物形象”类试题都是最广泛、生命力最强的考查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文学形象的鉴赏考查逐渐也有了深入、系统的认识,在阅读中,无论何种文体,对文学形象的考查,只要抓住下面几个点,可引领学生拆掉文本样式的“墙”,揪住“人物形象”这个点,举一反三提高对不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细梳文本明特征,整合概括不漏点

鉴赏作品的形象的第一个层面是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某某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某人物形象。” “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个命题点对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是C ,在传记、小说、散文、戏剧甚至诗歌文本的命题中都有涉及。

课文篇目《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高考题的文言文《鲁芝传》《汪容甫先生行状》、实用类文本《朱东润自传》《一个不能忘记的人》、文学类文本《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磨房内外》《锄》《理水》等都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按照文本段落,圈点勾画读文本,对不同段落中的相同角度进行“合并同类项”,做好整合概括,全方位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不同的作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作出的评价会大相径庭,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引导学生自己品读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断。江弱水教授在《<蜀中过年十绝句>后记》中说过“诗是现实”,我们在学习必修二《短歌行》时设计了导读问题“通过这首诗,你感受到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同時补充了陈寿的《三国志·武帝纪》节选和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的作者、史学家笔下的枭雄,哪一个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有学生在诗歌短评中这样写道:

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说描写马克思“爱美酒,爱骑马,在子弹的尖叫声中还闻得到山野的花香”。而曹操“爱江山,爱贤才,爱美人,在花容月貌、莺歌燕舞中想得到自由和尊重”,他对美人的爱不象其他帝王仅停留在美色层面,他临终前的安排体现了他对他那些女人的尊重,和对生命自由的尊重,我以为这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时代。

二、音容笑貌多方鉴,风物与他更添彩

人物形象的技巧鉴赏,应引导学生落足于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效果。

诗人作家对人物的塑造刻画,无外乎两大方向:一是直写其人的音容笑貌、动作心理,二是借助他人或自然风物来烘托其人的特征或命运。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一出场时的语言、肖像、动作描写可谓是精彩至极,既写出其人之贪婪庸俗,又刻出其骨子里的善于逢迎、精明干练;而对宝玉的刻画却一直蓄势铺垫,在他正式出现在林妹妹眼前先从黛玉母亲、宝玉母亲、贾母三个人物视角评价他,可以说是层层铺垫,张力十足。

以上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和他人烘托这两种方向,学生经过阅读积淀、反复强化大都能掌握,但有一个方向很多学生不熟悉,会忽略,那就是自然风物的描写之于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老人与海》中的大海、鲁镇祝福时的爆竹声、《百合花》中对家乡毛竹的描写,对于主人公桑提亚哥、祥林嫂、小通讯员是无意义、无价值的赘余吗?当然不是。这些自然之物的描写,对于作者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些重要的意义,当然,具体作用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去分析。

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到人物形象技巧考查的题目也不胜枚举,如:《理水》如何塑造“中国的脊梁”的?2019年浙江卷《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2016年全国Ⅱ《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命题点和解题思路跨越了体裁限制,跟小说中对宝玉形象的塑造几乎如出一辙,具有很强的相关性。2020年全国Ⅲ卷考查了咏物诗《苦笋》,“诗人由苦笋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全诗首联写笋之貌,颔联写笋之质,颈联用典将“苦笋”与“魏征”关联一体。二者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表面特征的“白玉”、苦味与魏征的犯颜直谏、良言苦口相似,本质上的“耿介”、与众不同一致。

总之,自然万物如雪月风花、鱼龙虾鳖无一不可入诗,无一不可缀文,有了自然风物的点染烘托,艺术作品中的“人”更生动,个性更鲜明。

三、立足文本联现实,探究解读有创见

作家“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一个”从诞生起就具有了超越个体、甚至超越时空的审美意蕴。窦娥之冤、宝玉之叛逆、林冲之被逼、王利发之困窘、翠翠之纯美、香雪之追求……这些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的特点,已深深在印在世人的心目中。但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典型的人物基本是不存在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往往是当时的现实中多个人物的综合,要真正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那我们就必须走进那个时代,用当时的眼光去寻找身边每个人的特点,然后综而采之,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了。

《斯人独憔悴》是“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主人公颖石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那我们就应该走进“五四”时期。这篇写于1919年10月的小说反映的正是五四时期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只有走进去,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问题”,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理解命题人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南邻》中的锦里先生和《客至》中的抒情主人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两者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汪曾祺《日规》中的高崇礼教授具有怎样的品格?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两篇散文中母亲形象有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王潍《老将行》一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上述的类似题目,我们只有发挥想象,走进那时那地,用心去感悟那个时代,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那些人、那些事。做到这一步后,要做出阅读题的答案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文学作品多如牛毛,试题更是无穷无尽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做法完全不适用于学生解答题目,老师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时,切不可有“这只是散文的手法,那只是小说的手法”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因为,体裁的壁垒是可以打破的。《神雕侠侣》里独孤求败创独孤九剑,仗此剑招笑傲武林,我们在阅读鉴赏中遇到“人物形象”考点时,只要牢记活用“明特征、鉴方法、挖意蕴”这三“剑”招,也就抓住了鉴赏的核心,也可在题海中遨游。

参考文献:

[1]江弱水.湖上吹水录[M].北京:三联书店,2016

[2]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7

[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5

[4]张培英.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类主客体关系[期刊论文]-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