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特与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差异研究

2021-11-10林益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存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摘要:存在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由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创立,由保罗·萨特发扬光大。然而这股思想的原初创始人,则可以追溯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法国得到极大发展。海德格尔和保罗·萨特都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者,萨特吸收并发展了诸多名家的哲学思想,如笛卡尔“近代主体性原则”、黑格尔“自我意识”、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以及海德格尔“存在论”等,“存在主义”由此诞生。作为这股思潮的前后者,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思想值得讨论,本文则以思想异同为重点探讨了二者的存在主义思想中“存在”概念的差异。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人道主义,意识,存在

存在主义(拉丁文:existentia,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该词最初由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创造的[1]。1945年10月29日,萨特在巴黎俱乐部的一次演讲中公开使用了“存在主义”,该演讲在1948年以《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为书名,作为一本小说出版。存在主义在德国的盛行缘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德格尔被认普遍为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代表者有:雅斯贝尔斯、克尔凯戈尔,而海德格尔则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者之一。他首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思想是在《存在与时间》(1926)中,并促使这一理论走向系统化、明确化。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在法国得到极大发展,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是法国基督教存在主义主要代表者,保罗·萨特则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代表者。

一、萨特及其“存在”思想

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6.21-1980.4.15),著名法国哲学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①他是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及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2],除此之外还有自由观、人学辩证法等重要内容。萨特存在主义之“存在”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即本体论的存在、理想的存在、意识的存在,来认识和理解。[3]

本体论即存在本身,萨特认为的“存在”既是一种事物,也是一种属性(存在),即“存在”存在,“存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种存在物,存在无法离开自己的“存在”而单独存在。而人,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因为它的“存在”是完全实在的。意识也是一种存在,具有意向性、自我意识两个特性。

“存在先于本质”,对于人来说,存在即人的存在。所以,“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人通过“自我”来塑造自己的本质,从而使其本质与他人相区别,所以人的本质是“人”存在之后根据自己的行为所选择的。

二、海德格尔及其“存在”思想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9.26-1976.5.26)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最出名的是对现象学、解释学和存在主义的贡献,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毕生精力都投注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开始便误解了“存在”的意义,试图借此引申出一种新的理解人和世界的理论体系。1927年他的第一本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②

海德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简单地把存在者和存在混淆,他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字面上是研究“存在”问题,实际上却只是在研究“存在者”。他的哲学理论聚焦于“存在者并非存在,存在是存在”,从而创立“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只是一种趋势,所以“存在”的概念是无法被定义的。而想要获取“存在”的意义,只能通过“存在者”来实现。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将“此在”认定为人,此在总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这里的世界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条件。可以理解为:“此在”本就在世界当中存在,以与他人“共在”的方式存在。

三、两者差异之处研究

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等同起来。将雅斯贝斯、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视为同一体。但是,事实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化,同时又将这种存在主义理论进行了人道主义化。假设定义萨特思想为存在主义哲学,雅斯贝斯思想为存在哲学,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追问存在。[5]

1. 讨论对象的差异

萨特的存在是针对“本质”提出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是针对“存在者”提出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即把存在认作世界的本原,置于本质之上。这里的“存在”特质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而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是所有“存在者”的根源,但是这个“存在”却没有具体属性,只是一种动态趋势,“存在者”通过“存在”成為“存在者”,“存在”通过“存在者”探索“存在”的意义。

2. 哲学解释的差异

萨特却对“存在”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他将存在区别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萨特的“自在存在”是这样一种存在:事先就被给定的,与“自身”完全“粘合”的存在,自在存在就是其自身。而海德格尔没有给予“存在”明确的概念,他认为“存在”表现的是一种动态趋势。在国内,普遍的看法就是萨特理解的“存在”只是存在者层面上的存在,并不是“存在”意义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海德格尔在此问题上的理解要高于萨特。

3. “存在”的状态差异

萨特的存在尽管有自在和自为的区别,但是二者互相联系,“存在”是统一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一种“在起来”、“显现着”的动态过程。[6]这里的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Dasein),此在存在的基本方式具有时间性,这个时间是与此在共存亡的。

4. 起点的差异

萨特的哲学起点是人的存在,他的哲学也是一种人学思想。不过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纯粹意识的作用,萨特的存在思想不可避免的有点倾向唯心主义。而海德格尔“存在”理论的哲学起点则是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于“存在者”的研究拉回到“存在”的研究上来。海德格尔用来开启哲学的起点“此在”被萨特用前反思水平上的“意识”代替,意识成为萨特本体论哲学的出发点。

5. 积极/消极的差异

萨特思想的落脚点是探讨人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理论种里充满了“选择”、“行动”、“自由”等积极的字眼。萨特提出:人完全是由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自己是如何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这番话鼓励人们对待生活要积极乐观。而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的活动过程就是“烦”(Sorge),人的存在是由“烦”来安排,且“烦”贯穿于人的一生。海德格尔提到:人终究会面临死亡,所以“人的存在”可以说是“死亡的存在”,似乎体现人存在的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死亡,只有死亡才能证明人曾经存在过。这样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带给人一种悲观的情绪。

参考文献

[1]Cooper, David. "Existentialism: Areconstruction.",1999.

[2][法]保罗·萨特著,周熙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04.

[3][6]闵媛.萨特存在主义之“存在”概念探究[D].长安大学,2016.

[4]王干才.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J].唐都学刊,1999(04):2.

[5]彭富春.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J].哲学动态,2001(05):39.

注释

①来源自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Paul_Sartre.

②来源自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Heidegger.

作者简介

林益敏(1998-),女,汉族,福建莆田,硕士,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西方近现代艺术理论,重庆市。

猜你喜欢

存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
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
从疲惫中被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