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道老师“三通平衡”学术思想初探
2021-11-10薛蕊高金荣张勇进李晓倩许嘉鹏张之道
薛蕊 高金荣 张勇进 李晓倩 许嘉鹏 张之道
【摘 要】 文章介绍张之道老师“三通平衡”学术思想内涵及其在临床治疗及养生保健方面的指导作用。“三通平衡”学术思想是以“人与天地相通”的观念为基石,将人体疾病的产生归纳为气、血、水谷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异常,治疗时进行相应调整,使人体达到“气通”“血通”“水谷通”,恢复到“三通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
人与天地相通;气通;血通;水谷通;三通平衡;张之道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9-0001-03
1 “三通平衡”学术思想的渊源
张之道老师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毕生以民族医药为业,以彝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为己任,在60余年的从业生涯中,参编了我国第一部彝药专著《彝药志》,研发有“彝心康胶囊”“绿芨咳喘颗粒”“茯蚁参酒”[1]等民族药产品,而今耄耋之年仍奋战在临床和科研一线。“三通平衡”学术思想由张之道老师在实践中总结而来,对临床治病和养生保健等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张老的“三通平衡”学术思想中的“通”蕴含了人与天地、自然相通的道理。彝医把自然界大宇宙、大天地与人体相类比,认为人体是小宇宙、小天地[2]。正如《宇宙生化》记载:“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一物有一身,一身有乾坤,一人一宇宙,一物一星辰,万物同根,万物同源,万物相感,万物相通,人是天生的,人有什么病,自然界就有什么药。”《宇宙生化·论天象与人象的关系》有言:“天生人本源,要知人本源。识人就知天,知天就识人。”张老常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自然界进化过程中的产物。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脱离赖以生存的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总结自然界一些好的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趋利避害,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通共生,和谐发展。”
比如在宇宙中,夏至为阳极之时,太阳往南,大气压力向下,地面之热力遂往下降,阴气生,则气候温度逐渐下降,冬至为阴极之时,太阳向北,大气压力渐减,地下阳热遂往上升,阳气生,则气候温度逐渐上升[3],正是这样的阴阳气机等变化,形成一年四季转变中的秋降冬沉、春升夏浮,一日变化中的子午卯酉,生命进程中的生长收藏。
人体中,子时一阳发动,午时一阴初生。肾水上济,心火下移,水火往来,心肾相交,帮助人体的血液循环及生理代谢各方面正常运转。这些阴阳转换,量变到质变等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规律皆证明了人与天地、自然相通的事实。
所以人体产生疾病同样和自然界相关。由于宇宙中星体的运转等因素,自然界六气化为六淫(彝医理论中的毒邪),人体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疾病。故调节机体跟天地、自然同步,保证人体内的“三通平衡”是治疗疾病或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
2 “三通平衡”学术思想
“三通”即“气通”“血通”“水谷通”的简称。“三通平衡”的概念为“气通”“血通”“水谷通”共同维持平衡的状态。
2.1 “气通”的生理病理
2.1.1 “气通”的生理 “气通”的内容是指人吐故纳新之时,肺系与自然界相连通,且协调通畅的气机正常发挥其温煦、推动等功能。
在天地间,气是化生万物的根本,推动调控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彝医典籍《宇宙生化·论十二地支》载:“清浊二元气,结合起来后,十生就五成,五生就十成,管天地首尾。”《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也是自然之气化生而来的产物,并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维持身体的机能。《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在人体中,气是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气通”则代表着气的升降出入有常。《吴医汇讲》曰:“内陷者,有入而无出,下陷者,有降而无升,此升、降、出、入四字,为一生之百病之纲领”。“气通”与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也息息相关。心气通,则心火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气通,肾水上行,以滋心火,维持人体寒热平衡,动静协调;肺气通,其气肃降,肝气通,其气生发,两者相合,维持人体一身之气机升降有序,通畅条达;脾胃居中焦,脾气通则升,胃气通则降,两者构成气机升降之枢纽,升清降浊,腐熟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头。
2.1.2 “气通”的病理 气作为一身之根本。气的升降出入失调意味着“气通”的失衡,必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健康,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灵枢·本神》有言:“肝藏血,血舍魂……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之气的虚实,是气机升降出入太过与不及的表现[5],不仅可见喜怒悲恐等情绪上的异常,也可见肢体萎废不用、脘腹胀满、女子月经失调、大小便不利、气短胸闷、手足厥冷、水肿腹胀等各类身体症状。若“气通”严重失衡甚至会威胁到人体的生命健康。《素问·六微旨大论》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则人的生命也会停止。
2.2 “血通”的生理病理
2.2.1 “血通”的生理 “血通”的内容是血液作为物质载体在连通各脏腑的脉道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正常运行,发挥其濡养、化神的功能。
在天地间,太阳照射则天气降,地气升而化为雨露,正如“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自然界中万物依靠阳光雨露的滋养来维持生命。
在人体中,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6],在各脏腑的协调配合下不断化生而来,如同雨露滋养灌溉着人体全身各部。《景岳全书·杂证谟》曰:“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具体来讲,“血通”则滋养,使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手能摄物等。《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曰:“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腑得之而能气。”并且“血通”则神有所化,神志活动正常。《灵枢·平人绝谷》有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2.2.2 “血通”的病理 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血液流通的不畅和濡养、化神的功能出现了异常,意味着“血通”的失衡,必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健康,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医学入门》曰:“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痛、瘾疹……瘥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血通”失衡,难以濡养四肢百骸,可见身体痹挛疼痛;在内不养脏腑,则可见癃闭遗溺,崩中滞下;血不化神,则可见健忘苦闷等症状。若人体大量失血,气随血脱,则严重危及生命安全。古人常用“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来说明血的重要性。
2.3 “水谷通”的生理病理
2.3.1 “水谷通”的生理 “水谷通”的内容包含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饮食顺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分布于各脏腑的过程,以及人体正常排泄,保持大小便的通畅。
在天地之间,四季之气木、火、金、水与土的化生之气结合,推动了自然界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便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轮转。
在人体中,肝、心、肺、肾之气依赖脾土运化之气,则滋木生长、助火繁荣、促金生成、蓄水充盛,五脏安和。《类经图翼·五行统论》云:“所谓五者之中有互藏者……而五行之中,一无土之不可也”。
饮食所化的水谷精微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7]。脾胃为中央土以灌四傍,“水谷通”则为身体源源不断的提供营养与能量,气血充实,人体向健康的进程上发展,自身免疫功能得到提升。《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所言:“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值得一提的是,《素问·调经论》记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仁斋直指方》中指出两者关系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脾胃又为气血化生之源。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犹如一个由气、血、水谷三方面构成的天平,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稳态,保持“三通平衡”。
水谷通不仅意味着营养物质的良好吸收,还代表人体垃圾的及时代谢。彝医理论中所指的下一路排毒系统的通畅,即给邪以出路,使毒邪不在体内积累,脏腑气机顺畅,保证人体健康无病。
2.3.2 “水谷通”的病理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及二便排泄等功能出现异常,意味着“水谷通”的失衡,则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健康,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脾胃论》有言:“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之气不通,则可见肢体衰弱,气血不足,筋骨肌肉萎废不用等各种病理变化。《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同样,中焦气机阻滞也会牵连到其他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四圣心源》曰:“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若二便排泄不畅,邪无出路,像嘌呤、尿酸、多余的胆固醇等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日久,人体也会产生疾病。有形之邪,阻塞通路,影响气机、血运与水谷运化等功能。则可见气,血,水谷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体健康。
3 “三通平衡”思想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疾病的产生有着一些共同的病理机制,无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外感内伤,还是彝医所指的毒邪等原因,都是指人体气、血、水谷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失调。所以在治疗时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考虑,从而实现“三通平衡”。《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治病求本,必少不了根据病情盛衰来调达气血,致于正常。但三者关系密不可分,故调理气血的同时也要树立固护脾胃的思想。《内经》有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论》中运用峻下之品的十枣汤以“糜粥自养”,固护胃气[8]。正如行军打仗,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的道理。固护“仓廪”则粮草充实,生化有源,才能为人体不断的提供营养与能量,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4 “三通平衡”思想在治未病中的指导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想要摄生保健,人体要顺应天时作息,饮食活动要有节制,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三通平衡”的主要指导思想。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食疗、锻炼、统摄精神等方法使人体状态趋于健康,简言之,在饮食中,通过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运输至全身,使人气血充盈,脾主肌肉,实四肢,通过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从而加强内在脏腑功能,即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三通平衡”的稳定,可实现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本雷,王敏,杨芳,等.彝医张之道主要医疗经验与特色疗法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9):11-13.
[2]高金荣,许嘉鹏.“哎哺”学说是彝医辨证治疗的总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25(5):70-71.
[3]林明欣,朱章志,吕英,等.再探中医学“圆运动”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516-1519.
[4]邢欢.中医气学说神气相关的理论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5]唐瑜之.论“百病生于气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621-1623.
[6]王顺治.“中医通道理论”的隐喻认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7]周作文. 中医“脾主运化”理论核心术语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8]张乃丽,何怡,穆兰澄.《伤寒论》中服药护理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5,8(12):1516-1518.
(收稿日期:2021-02-25 編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