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2021-11-10汪金
汪金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成都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1130)
0 引言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道路工程中属于主要的承重层,是市政道路施工中重点内容之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道路工程的质量以及实际使用寿命。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研究,对施工各环节进行全面探讨,明确具体的施工要求,从而不断推广施工技术应用,推动市政道路施工的整体发展。
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关键技术
1.1 原材料选择(见图1)
图1 原材料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水泥是主要的原材料之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水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状况。为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合理选择相应碎石集料和水泥。碎石集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不得有其他杂物,砂石应干净,并呈现出曲线的状态,在碎石材料的选择中,确保颗粒的含量在20%以内,避免表面存在有害物质,影响施工质量。所用水泥建议选用初凝时间4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的4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同时,针对刚出炉的水泥,须对其进行停放,在夏季时,由于温度过高,须保证罐内的温度在50℃以下,并在施工时,确保水泥的温度在10℃以上。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 20—2015)的规定。
1.2 施工技术方法
在基层施工过程中,须不断运用施工技术,促使施工各环节均能顺利开展,因此施工人员须对各环节施工内容进行查看,保证施工环节的规范。其中在材料生产以及拌合站设置过程中,要求生产的混合材料均匀,各种材料以及含水量保持一致,并严格控制含量,有效增强材料的强度。同时,在摊铺施工过程中,须利用指定的设备开展施工作业,充分保证摊铺的速度以及厚度均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道路的施工要求。在碾压施工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明确具体的工序内容,按照规定标准开展一系列的施工作业,增强道路的碾压程度,提高路面的稳定性[1]。另外,在基层施工完成后,还须对其进行全面检验,根据强度等各项指标,对路面进行充分检测,以保证道路质量,并达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2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关键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工程概况
以柴桑河、泉龙河二期建设工程环湖西路施工为例,本工程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道路长度为1466.15m,道路红线宽度29m,双向人行道9m,车行道20m,道路车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如下:上面层为4cm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为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为上基层:20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基层为20cm 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垫层为20cm级配碎石垫层。
2.2 施工要求
在该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明确具体的施工要求,全面分析施工各环节,了解道路施工中的整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对道路工程的施工有较大的帮助。为此,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须使用5%的水泥稳定碎石,其最大粒径在31.5mm以下,塑性指数在6以下。同时,在水泥的选择过程中,须选初凝时间在4h以上的水泥,终凝时间在6h以上的复核硅酸盐水泥,还应当保持压实度在98%以上,抗压强度在3.0~3.5MPa之间,以此可有效满足道路施工要求。同时,在基层施工过程中,应当掌握各环节的施工目标以及规定标准,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具体标准开展相应的施工作业,从而可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施工作业。
2.3 施工要点
2.3.1 准备工作
在基层施工前期,工作人员应当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并全面了解市政道路工程的实际情况,掌握工程施工的具体环境以及相关要求,充分明确道路基层的施工要点,掌握具体的工艺流程,合理规划施工放样、摊铺、整型、碾压等各个环节。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对道路基层施工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整体的施工效率。在准备工作中,工作人员还须明确基层各线的长度,如,中心线应保持20m左右,直线段应当为10m左右,路面外侧约0.5m处设置相应的指示桩,并对其进行充分测量,确保保持水平的状态。在指示桩上还须合理标高,并对基层进行全面检测,保证基层的清洁,避免出现杂物以及浮土等对基层施工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2.3.2 材料需求
在基层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明确材料需求,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并根据道路工程实际状况,对基层进行合理配比,制定具体的配比方案,明确各材料的实际用量[2]。同时,在对材料使用前,工作人员须深入检测材料,了解材料的具体规格以及实际情况,充分保证材料的质量,使其符合我国规定的标准,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施工作业中。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在压实厚度的基础上,有效测量含水量以及压实系数,可为道路施工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促使施工人员按照检测的标准开展相应的施工作业,充分满足材料的应用要求,并逐渐提高材料配比的合理性。
2.3.3 拌合运输
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原材料选择完成后,须将各类材料有效混合,将其放置一起搅拌。在拌合的过程中,应当采用4个左右的料斗以及大约100t的贮藏罐,并要求含水量保持在2%左右,以此可有效将搅拌好的材料放入相应的罐中进行储存,避免材料受到外在的损坏,对其产生较大影响,致使道路工程无法正常开展施工作业。同时,在材料的拌合过程中,还应当使用1500t/h的设备,充分提高整体的拌合效率,为道路基层施工节省大量的时间,缩短工程周期,达到良好的施工效果。并且,在拌合过程中,还应当全面监测整体过程,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以此了解整体拌合情况,并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另外,在运输过程中,应当采用25t自卸汽车运输材料,并在运输过程中,对材料加盖篷布,避免水分的大量流失,运输行驶速度保持在15km/h以下,防止出现碰撞的现象,从而可对材料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2.3.4 摊铺碾压
在基层的摊铺碾压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选用功率较大的摊铺机,利用设备对基层进行找平,并在施工中,促使设备匀速前进。适当调整熨平板的虚铺厚度,并在其下方放置等厚的木块,在摊铺机中通常具有调平以及压实的装置,快速完成摊铺工作。在此过程中,须利用3~4辆运料车,第一辆车停在距摊铺机约20~30cm处的位置挂空挡,此时,摊铺机向前推动,运料车为其提供相应的材料,在摊铺过程中,充分保证其运行速度在2~4m/min,并缩短运输车的换车速度。同时,在碾压过程中,须完成三个阶段的工作,初压时,采用振动式的碾压方式,从两侧向中心碾压,低坡向高坡碾压,由此达到基层施工规定的要求;复压时,须反复碾压4~6遍;终压时,可采用光轮压路机,对路床碾压2遍,确保公路更加稳定。在摊铺以及碾压的过程中,应汇总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全面处理,可不断提高路面的稳定性,保证基层的施工质量。
2.3.5 检验试验
在市政道路施工完成后,工作人员须对道路进行全面检验,在24h内完成道路的检验试验工作,并根据指标对基层施工情况进行充分对比。为此,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充分明确基层施工中的各项指标。其中在基层纵断高程中,允许存在的偏差在20mm左右,利用水准仪高程进行测量,检验频率的范围应当在20m左右。基层平整度的指标偏差在10mm以下,工作人员可利用3m左右的直尺测量,并取最大值[3]。在基层宽度的检验过程中,可利用钢尺测量,检验的范围须在40m左右。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对比,有效确保基层施工在规定的标准内。此外,在道路施工后,还须进行弯沉检验,采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对指定的测试路段布置相应的测试点,将试验车与测试点对准,使其保持约3~5cm的距离。随后,将检测设备插入轮胎后轮中,并调整检测设备。在检验过程中,汽车缓慢行驶,若路面出现变形时,则设备中的指针会随之转动。当指针达到最大时,表明路面弯沉较为严重,工作人员须对道路施工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提高市政道路质量。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政道路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较为重要,工作人员应当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力度,并将相关技术应用在具体施工作业中,明确各环节的施工标准,采用相适宜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法,促使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道路基层施工,保证施工道路工程的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