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勇敢品格的理论解析及培育建议
2021-11-10黄敏娟鄢超云
黄敏娟,鄢超云
(1.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2.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2)
品格,是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较为稳定的、值得被称赞的个性品质。锻造儿童的必备品格,能使他们在未来纷繁多变的世界里行稳致远[1],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意义重大。在众多的品格条目当中,“勇敢”自古以来被公认为重要品格,它是中国儒家伦理中的“三达德”(智、仁、勇)之一,是古希腊伦理中的“四主德”(节制、勇敢、智慧、正义)之一。众多的研究证明,勇敢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影响幸福感、提升学业成绩、增强自信的功能[2]。可以说,勇敢正是儿童必须具备的品格之一。幼儿阶段作为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是养成勇敢品格的重要时间节点。然而,学前教育领域对此却还未显现出充分的重视,一方面理论层面对于幼儿勇敢品格的讨论甚少,另一方面实践层面成人常常宽泛鼓励幼儿“你要勇敢”,但又无处不有对幼儿勇敢行为和价值的忽视。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缺乏对幼儿勇敢内涵的全面把握,从而缺失了培育幼儿勇敢品格的必要前提。因此,对幼儿勇敢的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之道,即成为本文试图探寻的主要问题。
一、勇敢含义的“历史掠影”:从勇武为主走向多元意蕴
勇敢是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人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对其有不同层面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勇”的探讨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含义:
(一)勇敢的原初意义:尚武的勇
在中文中,“勇”的古文写作“恿”,篆文作“勈”或“甬戈”,《说文解字》云:“勈,气也,从力,甬声”。“勇”在希腊语中为andreia(男子气),在拉丁语中为fortitudo(力量)[3]。从上述词源分析,中西方在最初构字时,勇有三层含义:一是“力”的层面,主要指行为的勇武、彪悍;二是“心”的层面,主要指意志坚韧,无所畏惧[4];三是“气”的层面,主要指人表现勇敢时的精神状态,并非一个实体性的存在[5]9-10;概括地说,勇的原初意义主要就是指个体性格特质和行为方式上的无所畏惧,胆大,勇武[4]。这样的意义赋予与勇敢行为发生的原初场景相关。勇敢的最初场景是狩猎与战争,在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当中,人们需要通过健壮的身体、强健的力量来猎取食物,或争夺土地和财富,因此,勇敢受到人们的高度推崇,其内涵主要为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的勇武,包尔生将其命名为“尚武的勇”[6]425。
此处的“勇”,仅仅宣示“勇”之“不惧”的特征,还未表现出道德的意义,是一种中性的勇[7]。也就是说,“勇”既可以用于行善,也可以用于作恶,“勇敢可以为一切事情效力,既能做好事,也能做坏事,但不能改变事情的性质。勇敢的恶毒,还是恶毒。勇敢的狂热,还是狂热。”[8]41所以,中性的“勇”虽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品质,但其自身并不具有道德价值。这和聪慧或力量一样,既可为恶效力,也能为善效力,因此与道德无关[8]41-42。孔子在谈及勇时,其实就是在谈及中性的勇。例如,“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今天,人们谈及勇敢时,也常常在中性勇的层面进行谈论,例如,我们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打针和黑暗,鼓励困境中的人们勇敢面对挫折,鼓励生病的人勇敢对抗病魔,等等,这些鼓励都是在一种非道德(与道德无关)的意义上使用“勇敢”一词。
(二)勇敢的道德规范:为善的勇
人类早期,好勇之风盛行,这是因为处于战争频繁且作战工具简陋的时代,勇敢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同时,勇敢也极具有破坏性,彰显着它的野蛮与残酷。可以说,勇敢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同时又是一种可怕的事物,它一旦同恶联系起来,比其他任何一种特性更能助长恶行[9]。因此,早期的知识分子在论述“勇”时,总体上对于中性的“勇”是持有警惕的态度的,甚至在某种情境下,将其视为“凶德”“下德”①,论述时也多以一些伦理价值对之进行约束。正是由于当时好勇之风盛行,以及勇德观念的价值缺憾,成为了儒家哲学家重塑勇德的直接原因[10],人们开始深思“德”在勇当中的必要性,并逐渐形成了作为一种道德德性的“勇”的全新理解。道德的勇与中性的勇相比,除了也包含勇武、无所畏惧以及意志的坚强以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4],是为“为善的力量”[3]。显然,道德上的勇比中性的勇多了一些条件。纵观中西学者的观点,这些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勇敢必须有高尚的目的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勇”必须指向“高尚”。这种高尚以是否合乎道义作为尺度和标准,即“率义之谓勇”(《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孟子将“勇”区分为两类:圣王之勇和匹夫之勇,也即大勇和小勇。《孟子集注·梁惠王下》中说:“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孟子赞赏的是建立在正义或道义基础上的“勇”[11]16。荀子对“勇”做了更为详尽的阐释,他将勇分为“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并进一步将勇概括为四大类:“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荣辱》);又再将“勇德”分为三等:上勇、中勇、下勇(《性恶》)。荀子认为以仁义为道德理性,追求高尚目的的“士君子之勇”“上勇”,才是真正的勇[12]。西方文化当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高尚(高贵)的目的看作勇敢行为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勇敢是作为高贵和完美显现出来的”[13]121;“勇敢不应被视为出于强迫,而是出于追求高贵”[13]124;当代西方社会中,皮尔士认为,作为道德美德的勇敢,只能用于道德的行为和正义的事业,那种用于邪恶事业和目的的勇敢不是道德上的勇敢[14]。安德烈·孔特也指出,恐怖分子的勇敢只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勇敢,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勇敢[8]42-43。作为美德,勇敢必须总以无私、利他主义或仁慈的表现形式为前提[8]46。
2.勇敢应包含理性的认识
义是道德之勇的价值标准,但勇的生发,还需有“知”作为前提[4]。这种知首先是知识,即行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知识,否则就不明白道义之所在,其“勇”就是盲目的,而盲目的好勇必定致乱。如孔子所云:“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其次,知是指理智,即行动者的行动必须是出于理性的选择,须有理智的参与和权谋。《孟子·离娄下》中说得很明白:“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苏格拉底区分勇与类勇的“不惧”,生动地阐释了知在勇当中的必要性:面对可怖的和危险的事物,由于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因而不惧怕,这样的人并非勇敢;真正勇敢的人是认识到这些事物的危险和可怖,并且从容应对的人,而当知道了这些事物的可怕和危险之后就逃避退缩的人是懦弱的[15]67-68。柏拉图指出勇敢是一种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定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16]109-110。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勇敢是出于适当的机缘、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对该担惊受怕的事情担惊受怕[13]121。从先贤们的论述中可见,勇不是直接等于无所畏惧。因为,不畏惧的情况也分很多种,无知者无所畏就不属于真正的勇敢。也就是说,一个勇敢的人,应该是懂得什么应当害怕,什么不应当害怕的人。
纵观古今,很多人在谈及勇敢的时候,大多是在道德意义上谈论“勇”。比如,在一场警匪大战中,我们通常会说警察表现得很英勇,而谈论贼匪的时候不会说他们很勇敢,而是说他们穷凶极恶,胆大妄为等等。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使用“勇敢”时,其实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正义等很明显的道德价值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行为只要是勇敢的,那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19]
(三)勇敢的特殊类别:道德勇气
二战之后关于道德勇气(moral courage)的研究是勇敢研究领域的一个亮点。众多的研究者对道德勇气的定义看起来很不一致,但其核心主要是两种含义:一是道德勇气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美德,也是人们由之获得各种美德的人格力量[17][4][11]24。在这个含义上,道德勇气与道德德性上的勇的区别在于道德德性的勇只关涉个体的某一类行为和性格,道德勇气的勇则延展至个体的整体道德生活,是激发道德行动的内在意志力,成就其他道德德性的一种意志力[4]。在这里,道德勇气不是一种类型的德性,而是一种道德一般物,是形成理想人格的必备道德素质,是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11]25-26。二是道德勇气源自于对道德价值的维护,即“敢于捍卫道德的勇气”[18]10[19]。在这个含义上,道德勇气与道德德性上的勇的区别在于道德德性上的勇是“属于道德的”,即勇敢行为本身的性质是道德的,而道德勇气则是“为了道德的”,即以维护和捍卫道德价值为直接目的[19]。例如,消防员冲进火海救火虽然是道德的,但其本身并不是在维护道德价值,而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此为道德德性上的勇敢,而非道德勇气。一个公司存在故意向消费者隐瞒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一位知情员工认为这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向相关部门揭发实情,这体现的就是道德勇气。
由上可见,道德德性上的勇与道德勇气其实有诸多交叉重合的地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将道德勇气和道德德性的勇进行混用[5]20。上述两种含义虽略有不同,但实质都是将道德勇气看作是获取道德或者捍卫道德的一种勇气,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道德勇气是勇敢的一种特殊类型[19]。
二、幼儿勇敢品格的“地理定位”:纵向发展阶梯与横向关联品格中的位置
成年人的品格并不是成年之后凭空生成的,而是从幼年时期的品格生长发展而来。这样的发展过程往往呈现出复杂的关系,我们试图在这复杂关系网络中爬梳幼儿勇敢品格的纵横坐标,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幼儿勇敢品格的内涵。
(一)纵向发展阶梯:幼儿勇敢品格是一种基础品格中的初级阶段
1.基础品格:勇敢品格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清晰地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勇敢则是走向这些价值观的基础品格。如前所述,勇敢是道德一般物,成就着其它的品格。因为勇敢作为坚强或坚定,支持了所有的美德,是各种美德的条件[20]154-155。勇敢是特有的枢德,它像枢轴与铰链承载着其他各种美德[8]46-47。没有勇敢,公正、诚实、仁慈等美德都是不可能的[21]。勇敢是“道德执行力”,一切德行的实现都有赖于“勇”的发挥[3]。可以说,勇敢既是各种品格中的一种品格,又是人们追求各种品格的前提条件和推动力,因为只有具有勇敢,人们才有可能抵御自身或他人身上的坏的东西,才有可能克服品格完善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阻碍。正如卢斯所说:“勇敢是一架梯子,其他美德全靠它爬上去。”
2.初级阶段:幼儿勇敢品格之于勇敢品格的定位
如前所述,勇敢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而这三个层次的“勇”贯穿于人生的不同阶段[22]。首先是中性层面的勇敢,重点在于具有强健的身体与性格,突显的是勇的“不惧”特征;其次,当个体有了一定的道德理解能力以后,除了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性格以外,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追求,敢于为了崇高的目的勇敢地采取相应的行动,突显的是勇的“高尚”和“理性”特征;第三,在个体有了较高的道德理解力的阶段,能够形成坚韧和挺立的道德意志,勇于捍卫道德,突显的是勇的“道德价值捍卫”特征。就学前儿童而言,其道德理解能力有限,还未形成清晰的道德认知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因此,幼儿阶段的勇敢品格是人一生中勇敢品格养成的初级阶段,是为未来勇敢品格的完满奠基。其阶段性目标应该是重点实践中性的勇,初步体验道德的勇,简单了解道德勇气(如图1)。中性的勇在学前阶段主要表现为努力克服自己的各种恐惧,例如,怕黑、怕参加体育活动、怕在集体面前讲话等;道德的勇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的是非善恶有初步的理性判断,例如,不会为了表现得勇敢而去做不必要的冒险,不会认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是勇敢;道德勇气主要表现为对“仗义执言、仗义而行、见义勇为、道德反叛”[19]有粗浅的体验和简单的了解,例如,发现朋友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敢于说公道话,聆听一些见义勇为的故事时,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勇敢并且值得赞扬的,同时知道儿童不能超过自身能力去冒险做见义勇为的事情,学习见义勇为当中的理性与智慧。可以说,年龄越小,表现更多的是尚武之勇,年龄越大,表现更多的是理性之勇[23]。因此,幼儿勇敢品格的培养,可以从鼓励幼儿“不怕”切入,培养身体的勇敢,凡事试一试;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分辨善恶和审时度势,为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努力克服恐惧和困难。
图1 幼儿阶段勇敢品格培养目标
(二)横向关联品格:信任、自律与坚忍
我们认为,所有的品格都是相互依赖的,勇敢品格除了是其它品格的基础以外,也同时依赖于一些品格。从东西方关于勇敢的论述来看,与勇敢品格最为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信任、自律与坚忍。
1.信任是勇敢的基石
基德尔认为信任对于勇敢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人们不相信在危险面前所坚持的那个原则会带来一些重大的好处,那便无法激励人们采取忍受困难的决策[18]152。换句话说,勇敢来自于一种信念,一种坚定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信奉的价值和原则的坚信,他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原则,那就是正确的,结果也极有希望是好的[18]154;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对自己坚定的信心,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信心”,即当人们建立在对自己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就能产生勇气冒险,并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2.自律是勇敢的内里
阿奎那认为与勇敢相关的一组概念中最值得关注的概念之一即克制,它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忍耐困难和痛苦所表现的品质[20]158-159。包尔生认为勇敢以自我控制为基础,是对痛苦和危险的抵制[24]。从这些表述中可见,勇敢有一个很显然的特征就是自制,即自我克制。因为回避痛苦和危险是人类本能性的反应,抵制则是对本能的超越,需要主体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恐惧。而自我控制离不开“自律”这个品格。
3.坚忍是勇敢的表现
中国古人云“折而不挠,勇也”,亚里士多德也将忍受痛苦看作勇敢的一种表现[13]127,包尔生说:“尚武的勇敢是英雄时代的德性,坚韧则是工业时代的勇敢”[6]426,阿奎那认为勇敢与忍耐是最相关的[20]157,林贵长则基于前人的描述,提出坚毅是勇者在执行决定时的一个重要表现[3]。上述的文献表明,坚忍品格与勇敢品格极为相关。因为坚忍使人们能忍受那些追求高尚目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与痛苦,能抵抗暂时的沮丧、悲伤与失望,而展现出勇敢者顽强的生命力。
三、幼儿勇敢品格的“样貌描摹”:含义、结构、类别与发展目标
(一)幼儿勇敢品格的含义:为了值得的目的而克服恐惧
关于勇敢,虽然备受推崇,谈论者也甚多,但究其定义而言,始终没有形成共识。例如,孔子说:“勇者不惧”,勇敢就是不畏惧;苏格拉低认为勇敢是一种知识[13]124;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是胆怯和鲁莽之间的中庸,是惧怕与信心之间的适度[13]119-122。康德指出,勇敢是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25]171。而在包尔生看来,勇敢是出于保持基本的善的需要而抵制对于疼痛和危险的本能恐惧的道德力量[6]413。纵观各家各派对于勇敢的分析,定义略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的地方,有研究者就将共通点概括为恐惧或威胁与值得的结果这两个方面[26]。基于此,我们认为,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而克服恐惧。对于幼儿而言,由于其道德理解力有限,谈不上有意识为了明确的道德目的去克服恐惧,但却也不应该是敢于去做有违道德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勇敢品格是指幼儿为了做自己知道是正确的事情,克服对困难、疼痛、危险等本能恐惧的精神和行动。
(二)幼儿勇敢品格的结构:恐惧、目的和行动的交叉
目前,对于勇敢结构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行为过程取向和要素分析取向两种。行为过程分析取向按照个人行为表现将勇敢描述为主体遭遇危险、困难等情境时,行为发生前的“不惧”,行为抉择时的“果断”,以及行为过程中的“坚毅”[3];按照行动环节将勇敢看作由一个是否定(牺牲某些欲望、本能、要求、利益,战胜恐惧,忍受由此产生的痛苦),一个审慎的思考和判断(仅指深度上的,不是指时间长度上的),以及一个是肯定(对善的、美好的价值和事物)组成的结构[24]。要素分析取向则主要认为勇敢由危险、行动、目的三个要素所组成[18]8[19][27]。危险“孕育”或“催生”了勇敢,迎险而上的行动是勇敢行为的关键性要素,且行动出自于高尚的目的。另外,还有研究者将勇敢表述为“勇敢=危难+坚定+沉着+迎战”,并指出凡不能满足以上条件者不能构成勇敢[28]。我们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和对幼儿的日常观察,梳理出幼儿勇敢品格的结构,即幼儿勇敢是恐惧、目的、行动三者的交叉,包括意识到自己的害怕,有向好的目的,对害怕的克服(如图2)。
图2 幼儿勇敢品格的结构
1.恐惧是勇敢的生发因素
众多论述勇敢的文献都指出,勇敢与恐惧或危险有关。有学者比较了危险与恐惧的差别,认为恐惧是来源于危险,因此,危险是更为根本的因素,且更能解释生活中一些经过训练后的人员,如老练的消防员,虽然对火灾现场毫不恐惧,但因为危险的存在,行为依然是勇敢的这种现象[19]。我们认为,幼儿在成人的保护下,真正面临危险的情境是很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有很多的害怕。因此,对于幼儿来说,恐惧是构成勇敢的一个关键因素,且它是最为直接的能引发勇敢的因素。培育幼儿的勇敢,可以从幼儿的害怕入手,了解他们害怕什么,为什么害怕,他们害怕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在什么情境下容易害怕,等等,并将此看作教育的起点和契机,而不是简单否定幼儿的害怕。
2.行动是勇敢的核心因素
当幼儿恐惧的时候,要有相应的行动或行为才可能算是勇敢。当然,这里的行动或行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还可以是思考,甚至可能是综合性的内容,重点在于幼儿能够付诸于行动去克服恐惧。例如,害怕在集体面前讲话的孩子大胆张口,不敢走平衡木的孩子试着迈腿,面对难解的问题努力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在尝试克服自己害怕面对的困难、危险或痛苦,都是幼儿勇敢的行为。培育幼儿的勇敢,除了关注孩子害怕什么,还要教导孩子有办法和技巧能够抵抗恐惧,迎难而上。需要提示的是,当幼儿感到害怕,主动告诉别人来寻求帮助,本身就是勇敢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应对恐惧的方法,不应该受到嘲笑或批评。
3.目的是勇敢的重要因素
除了前面两种因素,还必须要加入目的的要素,即克服恐惧的行动出于什么目的,才能构成真正的勇敢。例如:故意损坏物品的幼儿害怕老师的批评,但忍耐着这种恐惧去行动显然不是勇敢,因为这种行动的目的不是向好的。如前所述,勇敢的内涵包含着高尚的目的。虽然幼儿的道德理解能力有限,其行为还不能有明确的道德目的,但幼儿的勇敢至少不应该是做不好的事情,其行为必须使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才能称其为勇敢,同时以形成对道德目的的初步体验。培育幼儿的勇敢,必须反对危及自身或他人、损害物品或环境的行为,同时引导幼儿讨论行动背后的目的,以及行动过程中的智慧,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将幼儿引向良善、美好的价值追求。
(三)幼儿勇敢品格的类别:身体勇敢、心理勇敢和道德勇敢
很多勇敢研究者都依据自己的理解对勇敢进行分类,大致而言,关于勇敢的分类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危险或恐惧的来源进行分类,例如:洛佩斯等人将勇敢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身体勇敢、道德勇气、心理勇敢[19]。普瑞等人将勇敢分为身体勇敢、道德勇敢与尝试新事物的勇敢[29]。豪沃德等人将勇敢分为身体勇敢、道德勇气和社会勇敢(冒失去尊重、尊严风险的亲社会行为)[19]。柳谦在道德勇敢、身体勇敢、心理勇敢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勇敢的类别[27]。另一种方式则是按照勇敢的功用或者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例如:吕耀怀将勇敢划分为胜敌之勇、克难之勇和自治之勇[7];邹红英在此基础上,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儿的勇敢定位为克难之勇和自治之勇两个方面[30];而高德胜则将勇敢区分为尚武的勇敢和文明的勇敢[24]。
以上分类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勇敢有所助益,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例如,几位学者提及道德勇气或道德德性的勇时,对其定义的模糊不清问题[19]。但是,无论如何,极力对勇敢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认识幼儿勇敢的一些表现,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勇敢品格教育。因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对儿童的观察了解,我们认为,幼儿的勇敢表现既有身体方面勇于尝试挑战性运动的果敢大胆,也有心理方面面对害怕、羞愧、畏难、退缩、沮丧、挫败等情绪时的勇往直前,还有道德方面为朋友遭遇不公时的仗义执言。在这三种类型的勇敢方面,幼儿又有一些具体的表现,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已有研究中的幼儿勇敢品格培养目标[31],设计了幼儿勇敢品格的发展目标,如表1。
表1 幼儿勇敢品格的发展目标
四、幼儿勇敢品格的培育建议:基于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及教育误区的思考
勇敢品格对于幼儿来说如此重要,教育应该对此有所作为。根据上述对幼儿勇敢内涵的分析,我们认为勇敢品格的培育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毋庸置疑,那么勇敢品格的培育需要怎样的教育环境呢?我们认为一方面是教师的示范影响,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勇敢的品格。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观念把勇敢简单等同于符号化的男性特征,如阳刚、威猛[27],似乎只有增加男教师,开展力量型的活动才是在培育勇敢。这是对勇敢的片面理解,不仅对女生不公平,也无益于勇敢的培育。无论男女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勇敢内涵基础上,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用自身的品格去影响幼儿的品格。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给与幼儿情感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幼儿来说,勇敢意味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而教师真挚的情感能够减少孩子害怕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恐惧什么,知道他们的已有认识和能力怎样,并且表达出对于孩子这些感受的理解与接纳。其次,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孩子,鼓励他们克服恐惧,并对他们一点微小的进步及时赞扬。第三,在幼儿没有办法应对恐惧的时候,教师能够教授孩子一些具体实用的小技巧,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总是和他在一起面对困难,让他们有勇气并有能力去尝试挑战。
(二)采用适宜的教育方式
品格教育的方式有多种。建议培养幼儿的勇敢品格可以沿着知道——体验——反思的思路综合使用多种方式,实现勇敢品格的入脑入心入行。首先,关于知道。教师应该选择幼儿喜欢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幼儿树立对勇敢品格的认同感,知道勇敢意味着什么,愿意成为勇敢的人。例如,幼儿最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讲述那些勇敢的故事,使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榜样人物,得到正面的暗示。教师也可以采用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幼儿观看或表演戏剧作品,学习模仿榜样的勇敢行为。其次,关于体验。教师应该创造丰富的机会让幼儿去践行勇敢,体验勇敢带来的成就感。例如,让幼儿说说自己害怕的事物以及克服恐惧的办法,并鼓励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这些办法,体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再如,教师有意识关注会引发幼儿害怕的共性情境,比如人生中的各种第一次,教师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幼儿体验如何克服恐惧,成为更加勇敢的自己。第三,关于反思。只有通过反思,个体才能将自己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对话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勇敢的丰富内涵和多样表现,逐步形成自己的信念。例如,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假的勇敢?勇敢有什么样的作用?在某一种具体的情境下,怎么做才叫勇敢?等等,幼儿在聆听他人和澄清自己的过程中,形成对勇敢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三)避免勇敢的教育误区
教师在培育幼儿勇敢品格的过程中,还需有意识提示自己避免两个容易陷入的误区:一是过度保护幼儿。有人认为儿童尚处在成长过程中,而勇敢总是与危险“连体”,培育儿童的勇敢,有将儿童“推向”危险的风险。其实,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各种危险,即使不进行勇敢培育,危险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如果把握好勇敢培育的价值分寸,反而有助于提升他们面对危险的能力[19]。当下生活中,成人往往出现对儿童过度保护的情况,经常告诉孩子世界多么危险和可怕,不断提示孩子“小心一点”、“注意安全”,随意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情境下儿童的行为都是安全的,但成人不必要的提示却让儿童心存疑虑,不断退缩,失去了探索世界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是一方面做好随时保护儿童的准备,另一方面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并且适当地让儿童体验错误或者冒险带来的结果,丰富经验和见识,同时通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来树立信心,增强勇敢精神。二是错误理解勇敢。如前所述,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类似于勇敢却不是真正勇敢的现象,需要我们去甄别。例如:有人认为自杀也是一种勇敢,其实不然,因为他是丧失了生的勇气,不敢正视现实,才寻短见,这是一种避难就易的法门,不是勇敢。如果教师对于勇敢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有错误的认识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忽视勇敢的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甚至产生价值观的偏差。因此,教师应该全面准确地把握勇敢的内涵,并采用适宜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培育幼儿养成真正的勇敢品格。
[注释]
①《庄子》有云:“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吕氏春秋·论威》中说:“勇,天下之凶德也”。